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康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0):107-108
福多的心理模块性从认知系统功能作用的角度强调了输入系统与中枢系统的不同之处。本文着重分析了心理模块性中关于认知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心脑关系,即功能主义的认知观。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心灵哲学主流思想的功能主义,其理论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和赞同,但也有哲学家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哲字冢塞尔的“中文屋论证”思想实验更被称为对功能主义的颠覆性论证。文章通过对功能主义及其引起的相关争论的批判性反思,认为在关于心的本体论问题上不应过于极端化。在心身随附理论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既肯定功能主义的理论意义,又避免其对感受性问题的忽视,从而使心身问题得到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著名学者卡里沃达基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辩证统一,基于马克思主义,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西方现代思潮融合,开启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结构功能主义美学批判范式,彰显出一种“开放、包容、辩证”的批判精神。其结构功能美学建构了“辩证结构主义”“审美结构功能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等一系列富于创新性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4.
《周易哲学演讲录》不仅是反映牟宗三后期易学思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他通过周易哲学进而阐释整个儒家哲学的重要论著。本文从“纵贯而下的生命进路”、“尊乾法坤的道德实践”、“方向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协调—‘圆而神’与‘方以智’的和合”、“融贯中西的尝试—对康德道德哲学观念的摄化”等四个方面对牟宗三阐释儒家哲学的有关思想作了梳理,并进而予以初步的评析。  相似文献   

5.
“和实生物”是中国最早从哲学的高度阐释和谐思想的命题。它所揭示的不仅是世界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涵蕴着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和谐的辩证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智慧,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刘基治国的社会思想之结构功能主义倾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基是明初社会思想家,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其关于社会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他对“人性论”观念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组织思想、“德治”等治国理念在不同程度上都渗透着结构功能主义倾向。阐释他的思想内涵及其分析当时社会的方法和视角对于我们今天研究现实社会仍然具有的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李琳 《科技信息》2009,(20):132-133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是西方哲学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促使了20世纪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语言游戏”是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其语言哲学的关键所在。本文详细而重点地解析了维特根斯坦解释哲学中的“语言游戏”概念,折射出了一个与现代解释哲学不同视角的阐释理念。  相似文献   

8.
老子提出“大音希声”的哲学命题,庄子创造性地用音乐故事来阐释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庄子通过黄帝的三次不同的演奏和北门成三次不同的聆乐心理反应,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由具象走向抽象的程式,从而成功地赋予了“大音希声”这一命题以美学意蕴。因此,庄子堪称抽象派艺术理论的先师。  相似文献   

9.
曾博 《科技信息》2007,(16):19-20
科学合理性问题一直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研究与论战的主要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合理性问题争论的焦点逐渐转向了有关科学进步和目的的合理性问题。劳丹在《进步及其问题》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科学进步的合理性模式,并用“研究传统”作为理解和评价科学进步的基本工具。此书一出,评论蜂起,褒贬不一。然而通过对这本书的再解读,我们就会发现劳丹的惊人思想中也有可以借鉴之处,他对哲人们探求科学合理性的新道路确实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0.
“神与物游”的源头在于老庄哲学。老庄对“道”的终极追求是“神与物游”的思想基础。刘勰从创作论的角度对“神与物游”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 ,使意象创造理论开始趋于完备 ,从而为意境理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西方形而上学认识论传统中二元对立模式深深地影响着传统阐释活动的知识探究体系。主体与客体、审美观照与作者意图、作品本文与“隐秘意义”等对立的存在就深源自这种影响。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以其理论的深广度揭示出传统阐释学的局限和弊病所在,是对传统阐释学的反叛与超越,它完成了诠释学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变。其中对阐释活动中“视域融合”的讨论极具启迪和理论发生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西诠释学理论在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中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不论是董仲舒的“诗无达诂”说,还是王夫之的“诗无达志”说,都与西方以加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艺诠释学理论有惊人的一致,唯一不同的是西方现代艺诠释学更多地显出形而上的哲学性。  相似文献   

13.
圣经对人类精神现象的理解体现出古典心理学的显著成就。中世纪犹太—基督教神学家将哲学对人类心灵的诠释提升到新的高度。弗洛伊德和荣格对圣经均有深入思考,擅长将圣经文本用为建筑其心理学殿堂的材料。这方面的学术成果为当代心理学—精神分析文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言语行为理论与会话含义理论的哲学之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用学的诞生和发展与日常语言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语用学的两大奠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和会话含义理论皆源于日常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试图通过研究具体的言语行为来考察语言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澄清或排除哲学混乱。会话含义理论则通过对语言的哲学思辨,寻求人的理性本质以及以理性为核心的哲学研究方法。无论是言语行为理论还是会话含义理论都是把语言视为一种分析工具,都是为解决哲学问题而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利科尔的反思解释学宣称在受笛卡尔颂扬的我思与被尼采宣告为堕落的我思之间采取不偏不倚的哲学立场,旨在对哲学史上相互冲突的各种哲学解释实施辩证综合。利科尔的立场与马克思理论有着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认为基于不同的前见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因此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理解之间又具有一致性——具体的一致性(共同性),这使得伽达默尔的理解学说具有了实践哲学的色彩,同时又实现了理解意义多元性和一致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诠释学思想与教学理念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传统诠释学视域中的教学理念由于对原意的片面强调,强调忽视了学习者的主体性因素,从而将大学英语教学引入以教师中心论的泥潭。在当前此起彼伏的英语教学与考试改革的思潮中,大学英语教学新理念应从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出发,借鉴哲学诠释学思想消解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二元对立,以理解本体论为基础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通过视域融合构建师生之间的多元对话,立足实践诠释观探索多元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哲学诠释学的思想推动了教学理念的更新,为转型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德育模式。其目标建构既有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也有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狄尔泰诠释学的体验概念和生命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体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反过来又在规定着生命。体验概念首先是一个存在论的范畴,意义是它的实质和界定根据。体验具有关联性、直接当下性和主客不分性等诸多特性。正因为如此,体验最有资格成为精神科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和首要入口。狄尔泰提出体验概念又具有明显的认识论动机和方法论意图,所以体验概念是一个集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性质于一身的范畴。由于体验概念明显地凝聚了以往诠释学的心理学倾向和个体性色彩,当代西方诠释学真理与方法的紧张关系在这里已经存在,而正是这种紧张关系为狄尔泰进一步提出与体验紧密相关的理解和再体验概念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的哲学方法论是将现象学与解释学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存在论解释学。第一,作品存在决定了器具因素、物因素,而不是从物到作品的传统思维路径,这奠定了艺术作品的本体论地位。第二,作品存在的本质是真理的显现,发生方式是:建立“世界”,制造“大地”。“世界”是意义呈现,“大地”是物质栽体,形上形下的抗争是真理的开显。第三,作品的存在决定了创作和接受是一体两面的,它们共同构成作品的现实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