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笑话三则     
奇迹一个美国兵走进了一个欧洲的国家的教堂里。他看到了一个银质的老鼠。于是他把教堂里的神父叫来问道:“请您告诉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鼠啊?”神父回答说:“在公元一千二百年的时候,我们城里老鼠多得成灾了。于是我们就祈祷圣乔治说,如果他能使这种动物绝迹的话,我们就献给他一只银鼠。老鼠真的消失了。我们就献了这么一只银鼠。从那时起,这只银鼠就一直摆在这里。”美国兵问道:“噢,而您……相信这个奇迹是真的吗?”神父连想都没想就立刻回答说:“不,如果我们相信的话,那我们早就给圣乔治做一个银质的美国兵了。”“懂礼貌”的美国人一个美国的政治活动家在巴黎的一个大厅里讲演。讲演完了,掌声很稀落。这位美国人非常生气。当他回到自己的位子上时,有一个法国人上台了。美国人心想:我给你们看看什么叫有礼貌吧!  相似文献   

2.
穆沙拉夫欧美四国之行,美国是重点。美国能不能塑造一个它心目中的“伊斯兰世界的榜样”呢?  相似文献   

3.
不久前,美国副国务卿鲍尔发表了一通演说,怒气冲冲地指责英、法等国在诸如“法兰西共同体的非洲国家”和“英联邦”国家实行“歧视性的”、“有势力范围气味”的“关闭制度”,主张在这些地区“平均地分担责任”和实现“平等机会”。这位副国务卿大人的怒火由何而来呢?他在讲话中不是还洋洋自得地述说过去二十年中“欧洲殖民国家不得不从一个又一个海外领地撤退”,为了“填补真空”,“美国一直在全世界扩大它的责任”吗?就是说,美帝国主义在战后不是一直凭它在战争中  相似文献   

4.
美国垄断资本的政治代理人和宜傅机器对吹嘘美国的“繁荣”是很卖力的。艾森豪威尔在国情咨文中叫道:美国目前正处在它的“繁荣”的“高峰”。十天以后,他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又大声嚷嚷:“我们生活在一个富饶的国家中……”“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叫喊得更加响亮。它在一篇题为“美国每个人都富有吗?”的文章中说:“美国人比世界有史以来任何其他人民都吃得好,穿得好”,他们是“最富有的”,这使得“差不多世界上一切人民都羡慕”。而且,“贫穷的家庭差不多已经从美国舞台上消失了”。这真是一幅极乐世界图。我们应该为美国人的幸福拍手叫好。可是,实际情形怎样呢?单以捐税和负债来说,美国离“人人富有”的境  相似文献   

5.
美帝国主义在侵略越南战爭中,最为得意的一种战术,就是所謂“机动战术”。这种战术的最新产物,就是今年六月成立、九月投入南越战場的美国第一騎兵师(空中机动师)。这个第一騎兵师拥有一万五千多人的兵力,配备着四百多架直升飞机,一千六百多辆各类車辆,具有比美国普通步兵师多几倍的机动火力。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說法,它的三分之一作战人員可以同时进行空运,一个旅的兵力可以空降,整个部队能够“在各种地形作战”,随时随地“作出迅速反应”。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納馬拉在这支新軍成立时,也夸耀它是“一种处理地面战爭的全新的手段”,“能在空前未有的程度上  相似文献   

6.
在游戏机领域的全线告捷,让Power.org的胃口变得更大,它真的会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7.
小解答(一)英军中的廓尔喀兵是怎么回事?读者来信问,在马岛作战的英军中有廓尔喀兵,这是怎么回事。“廓尔喀”原是尼泊尔王国境内一个村的名字,以这个村为发祥地的廓尔喀王朝于十八世纪强盛起来而统治了尼泊尔。近世“廓尔喀人”指住在尼泊尔中南部和西部的居民,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印度大平原之间的山区。他们大多在海  相似文献   

8.
士元 《科学世界》2004,(8):6-11
提起美国的GPS,可谓无人不晓。自1994年全面建成以来,这一系统始终处于垄断地位,令各国受制于它。GPS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目前,由欧洲领衔研制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欲与之一决高下。  相似文献   

9.
《“争取进步联盟”有多少进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它刊登在10月7日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上。“争取进步联盟”的成员国在11月11日到16日在巴西圣保罗举行了泛美经济社会理事会部长级会议。出席会议的美国代表哈  相似文献   

10.
1961年3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了一个新的“援助”拉丁美洲的计划。他赋予这个计划以一个十分动听的名词:“争取进步联盟”。同年8月,在岛拉圭埃斯特角举行的美洲国家会议通过了达个计划。从这个计划诞生以来的两年多的时间内,它到底为拉丁美洲争取到了多大的“进步”昵?或者说它到底搞了些什么名堂昵?这个计划的实质又是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在台湾驻有“斗牛士”式导弹部队,还有机动空军,还有控制台湾的十几个军事和政治机构。美国在南朝鲜也驻有原子部队。早在1955年8月,美国就把装有“诚实的约翰”的原子火箭炮兵——第五野战炮兵队派遣到日本了。这个炮兵队还有一个附属的第二六一军机分遣队。根据1955年6月2日“纽约时报”发表的福斯特·赫利的一篇文章说:美国在远东的战略是: 支柱——日本和澳大利亚。  相似文献   

12.
最近,关于美国外交政策是否有了改变的问题,成为国际与论议论纷纷的题目之一。西方评论家有一种说法,似乎美国外交政策已经有了根本改变,它已经放弃“推翻苏联共产主义制度”的企图和战争政策,而在实行和平政策。美国政府的宣传机关——美国新闻处也说,美国外交政策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这种说法是否符合事实呢?美国外交政策和做法究竟改变了没有?如果说有些地方改变了,那么原因何在、目的何在?这篇文章就是为了答复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美国外来民族文化和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即白人上层文化)形成的冲击越来越大。随之,美国公众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分化,美国文化一直处于变动之中。美国文化真的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吗?它已无法继续其“海纳百川”的传统了吗?美国社会正面临无可挽回的分裂吗?主流文化的新含义美国的主流文化,即“盎格鲁—撤克逊白人新教  相似文献   

14.
“你对艺术的看法怎样?”“哦,我不思索它,我只购买它……”高尔基在一篇题为《共和国的一个大王》的访美印象记中,曾经用这样短短的两句对话,讽刺过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对于艺术的态度和艺术在美国的遭遇。把艺术当作任意买卖的商品和投机发财的工具,这正是金元帝国文明的一个特征。不久前出版的一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报道了美国正在盛行的“艺术”投机狂的情形。这家杂志写道:今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正在对艺术进行大量的投资,就像购买股票和证券一样,“艺术已经成为一桩生意兴隆的大买卖”了。在华盛顿、纽约和  相似文献   

15.
在第十九届联合国大会上,苏联代表发言支持美国关于成立一个联合国“維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員会”的主张。今年3月26日在該委員会的第一次会議上,苏联首席代表費德林再次声明苏联願意协同美国建立一支“联合国武装部队”。美苏为什么要建立所謂“联合国常設部队”呢? 美国一貫利用“联合国部队”进行侵略美帝国主义一貫把它所控制的联合国、特别是“联合国部队”当作一个重要的侵略工具。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間,在1944年8月举行的筹建联合国的会議上,美国即提出建立“联合国部队”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今年1月14日英国“經济学家”杂志的一篇美国通讯說:美国在“国防方面决定大政方針时所依据的基本資料全都是在一个地方汇总起来的——那就是兰德公司。”为什么一家公司对美国“防务”有那样大的影响?它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公司呢? 圣蒙尼卡的一所大楼里兰德(Rand)是“研究和发展”(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这几个字的字首拼綴而成的。据美国报刊报道,兰德公司的总部設在加利福尼亚圣蒙尼卡(Santa Monica)市一座造价五百万美元的  相似文献   

17.
“它是另一个世界……但是它是我们的第十颗大行星吗?”北京时间3月15日,澳大利亚的消息源以此为标题发布了一条新闻,这是人们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第三次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以美国加州  相似文献   

18.
当世人纷纷猜测美国将于何时对伊拉克动武的时候,我们且把目光转向美国在东南亚已经开辟的反恐“第二战场”———菲律宾。事情要从今年1月31日说起———这一天起,代号为“肩并肩”的美菲联合军事演习在菲律宾南部展开,演习将持续六个月。菲国防部长说,此次演习针对“现实的敌人”———阿布沙耶夫武装。国际舆论则认为这是美国在阿富汗之外开辟的反恐“第二战场”。于是有人惊呼“恐怖主义引来了美国兵”。然而美国进驻菲律宾仅仅是打恐吗?自从90年代美国被迫撤离菲律宾的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湾海军基地后,就一直梦想有一天重返菲律宾。这一天真的到来了吗?本期我们特意组织了一组有关这方面的稿子,看看阿布沙耶夫武装的由来、看看正在热火朝天进行中的联合军演、也看看那位由“小红帽”成长为“铁娘子”的女总统借“打恐”欲达到何种目的。相信读者会寻到自己所要的东西。———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9.
南越吴庭艶内阁有一半的席位是空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是由和他敌对的教派控制着的,他的“首都”西贡受到封锁,他的军队同教派军队在西贡街头拿着武器对峙着,不时发生冲突。为什么这样一个人还能恋栈不去呢?这是因为在他后面有着美国的影子。就像美国“时代”周刊所说的,美国认为吴庭艶是最适合于实现美国利益的人,华盛顿“已经把它的希望、它的专家和每年约四亿美元的金钱投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危机,尽管美国对教派用了各种收买、威吓、诱骗的手段,对教派后面的法国用了各种压力,但是吴庭艶仍愈来愈孤立,美国无法使局势按照它的心意发展。美国人除了骂法国人外,也埋怨吴庭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通信和生化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成就了美国长达十年的经济景气,也造就了一个光彩耀眼、不断扩张的“新经济”神话。不过,在刚刚过去的2000年,作为“新经济”大本营的美国经济却出现了“山雨欲来”的征兆。“新经济”企业高度集中的纳斯达克市场更是“风声鹤唳”,代表“新经济”风向标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损失惨重,较1999年底的水平下跌了40%。2000年结果成了纳斯达克自1971年开市以来表现最差的年头。“新经济”难道出了什么问题吗?今后它又会怎样发展变化?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新经济”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