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理性和真理是西方科学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我们理解科学进步的基础。逻辑经验主义(包括波普尔)主要在理性的基础上讨论科学进步问题,他们把理性形式化,把真理等同为理由,从而使真理成为虚幻。社会历史学派的科学进步观疏远了理性,同时拒绝了真理。科学实在论者夏佩尔和普特南试图揭示理性和真理的内在关系,并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讨论科学进步,为科学进步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科学及其产品--科学知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确立了特有的信誉和权威,成为真理、公正、正确的代名词,并与客观性、进步密切相关.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使得这种科学传统形象渐露危机,越来越难以维持其正统形象.特别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兴起再次对科学的传统形象以重大冲击,科学理性、崇高的形象逐渐从"神坛"走向了世俗化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站在现代逻辑的角度对真理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1)现代逻辑与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真理”(truth)概念主要是指其值为真的命题或语句,它并不完全等同于我国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真理”。(2)从逻辑的观点出发,可以将真理分成语形真理、语义真理与语用真理,就其“真”的程度看,每一前者都高于后者。(3)真理的表述语言可有自然语言与人工语言之分,它们各有自己的特征,一般地说,自然语言更适于用来表达语用与语义真理,而人工语言更适于用来表达语形真理。  相似文献   

4.
王巍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2):34-38,56
本文简单评析了传统真理论的争论: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并引入了现代理论框架:弗雷格的“透明论旨”、塔尔斯基的“真理图式”以及蒯因的“去引号论”。霍维奇的最小主义主张真理的等值图式,并将真理概念限定为语义功能,从而提出真理是形而上学琐屑的。笔者质疑了最小主义将命题作为真理载体的做法,认为真理概念具有形而上学中立性而非形而上学琐屑性。并尝试突破真理的现代框架,提出完整的真理论应该包括“真”和“理”。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是20世纪30年代科学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它注重宣传科学知识,鼓励科学家参与国事,奖励科学事业。科学家也充分利用《大公报》推进社会科学化,为社会服务。《大公报》提倡科学、信仰科学,不是急功近利式的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和技术,而是要学习西方人信仰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为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及其未来前途,必须了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虽然这种认识早已成为业内学者甚至社会的一种共识,但有关科学与社会研究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也提出一个基于文化进化观的分析框架,并在一千年来中国和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的讨论基础上评论了20世纪中国的情况。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没有现代民主制度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繁荣,没有现代市场制度就不可能有技术的进步,不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就难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7.
儒学与科学的相容与相斥之争直接关系到儒学的现代命运,关系到弘扬传统文化的合法性和怎样弘扬传统文化的问题,因而亟待予以澄清。从理论上看,儒学与科学的关系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儒学价值与科学真理终极目的的一致、精神气质的相通、思维方式的互补和社会功能的共济等,共同决定了儒学与科学具有根本上的相容性。从宏观历史角度看,儒学不仅与中国古代科学相容,而且与近代科学也一直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从微观历史角度看,作为儒学核心概念的"格物致知"发生过两次重大转向,经历了一个其认知含义不断扩大,最终与科学融为一体的过程。格物致知与科学根本上的相容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儒学自身是具有与科学根本相容的基因的。  相似文献   

8.
大量的社会运动推动了STS学界对科学民主化的研究,这些理论或经验研究以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为基础,从而招致理性主义者的拒斥。面对科学哲学对这一问题的长期失语,基切尔的"良序科学"理论为科学民主化提供了完整的哲学论证。首先,通过实用主义的温和实在论,基切尔保留了科学对真理的客观发现作用;进而通过对纯科学及科学自治理想的批判,表明了科学应该促进更广泛的道德、社会和政治价值;而后,他将科学应当促进的价值表述为公民偏好的满足;最后,为了满足公民的集体偏好,要把科学对真理的追求放在一个民主的框架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9.
关于科学的文化地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科学在近现代文化中的地位,科学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和科技时代的正负面观。  相似文献   

10.
真理概念处于人类文明的核心。但阐明真理概念的本性的工作 ,虽经历代哲学家们殚精竭虑的努力 ,迄今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这显示了真理概念的深度和复杂性。从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 ,真理概念可分为常识真理和科学真理 ,常识真理又可细分为一般真理和实指条件下的真理。实指条件下的真理概念是本义的真理概念 ,它仅是符合论适用而其他真理理论并不适用的领域。本文力图通过对实指条件下真理概念之基本语义作用的深入系统的分析 ,阐明构成本义真理概念关键环节的“符合”直觉之实质内容 ,以此对其他真理概念的语义分析奠定一个稳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We argue that abduction does not work in isolation from other inference mechanisms and illustrate this through an inference scheme designed to evaluate multiple hypotheses. We use game theory to relate the abductive system to actions that produce new information. To enable evaluat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approach we have implemented the procedures used to calculate the impact of new information in a computer model. Experiments with this model display a number of features of collective belief-revision leading to consensus-formation, such as the influence of bias and prejudice. The scheme of inferential calculations invokes a Peircian concept of ‘belief’ as the propensity to choose a particular course of action.
T. R. AddisEmail:
  相似文献   

12.
“细胞”一词最早见于日本宇田川榕菴的《植学啟原》(1834),但据沈国威研究,《植学啟原》中的“细胞”是指小胞,非cell。真正用来指cell的“细胞”始见于韦廉臣和李善兰合译的《植物学》(1858),后来该词通过《植物学》传到日本,并在那里流行、定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该词又传回中国,并得到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3.
列举分析了一些纺织类书稿中常用且易混淆的名词,包括几组《现代汉语词典》中未收录的,但在行业中常用的专业名词,希望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帮助,以达到利于交流、正确认识纺织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动机或者广泛意义上的科学的动机促使蒯因追求特殊的/相对的相似性概念以及普遍的/绝对的相似性概念。蒯因根据不同的标准提出了繁杂的相似性概念的类别,在他看来,相似性概念对于语言和思想来说是最根本的,而他的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其实是一种语言哲学和思想哲学。因此,准确理解蒯因的相似性概念便成为准确的理解蒯因哲学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5.
“学院”与“大学”定名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和学院都是高等教育机构。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综合性的;(2)基建(房屋)规模大;(3)基础设施(教学、科学研究设备)齐全;(4)教授和学生数量多。“学院”的基本特征是:(1)学科、专业设置是专科性质的,仅仅局限于某个学科,或某几个相近的专业领域;(2)基建规模较小;(3)基础设施较少。目前,我国某些高等院校的更名陷入误区,混淆了“大学”与“学院”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工程技术划界问题是工程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本文分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已有方案的不足,以"所造之物对于人们的意义差别"为立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的划界标准,将工程定义为"价值普遍的(系统)设施";将技术定义为"价值特殊的(器物)产品"。基于此,讨论了与技术造物相区别的工程造物的若干特殊性质。在结语部分,基于工程造物的普遍性质,呼吁强化对于工程现象的社会学及伦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向来是科学哲学热议的问题,因为它促进了科学哲学中最富活力的讨论。19世纪科学与价值的分离,表现在三方面:科学发展的专业化倾向,这是促使价值从科学中分离出去的强有力因素;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性运动,提供了有利于科学与价值分离的观念形态和思想氛围;蔓延于19世纪的实证论思潮是对以往空泛、浮夸的观念和假设的总清算,尤其那些被看做科学进步障碍的事物。如果说在以往,价值多少在科学中留有余地,那么在19世纪,在上述几种思潮的推动下,科学与价值开始了更为彻底和激进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技术是鲍曼现代性理论的重要主题。沿着技术本质、起源、发展、后果及问题应对的逻辑线索,鲍曼绘制出一幅动态技术图景。技术是一个具有自我确证性的整体系统,在技术内在逻辑中,在技术上能做就做的指令具有无条件性。技术与现代性具有互动,现代性提供了现代技术起源与发展的文化境遇与动力,技术则进一步构建了现代性文化。技术碎片化运动导致了风险社会的凸现和道德自我的退隐。适应现代技术行为模式,从现代伦理学转向后现代伦理学,倡导技术责任有望解决现代性危机。  相似文献   

19.
达尔文学说引起了如此广泛的激烈争论 ,是因为它所蕴含的方法论思想本身所具有的革命性质。由于它既不符合当时流行的培根传统 ,又不满足休厄尔和穆勒的方法论思想 ,甚至 ,波普尔对达尔文理论的方法论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达尔文的方法论是产生进化论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民粹”(或“民粹主义”)是与“精英主义”相对的概念。诸多领域都已出现了民粹思维和实践,但其概念较为模糊。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和俄国民粹派实践是民粹话语的经典形象。评价视角上,民粹是以草根或平民价值为导向、是富含情绪化和批判性的思维和实践。思想内核上,民粹一是主张以“大众”为中心、奉行“人民至上”,二是以“精英”的视角构建的思想体系,三是一个矛盾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