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殷商甲骨文中的“尸”字指称东方之人,后字义有所衍化,亦用来称谓祭祀之时替代死者受祭的活人或神主、神象等。“尸”字在《山海经》一书中被频繁而灵活地使用,究其内在联系,当与东方方士的习惯用语相关。本文在分类诠说《山海经》中“尸”字诸义的基础上,再论及夏耕之尸和鳖灵之尸,力求从神话传说中寻找到一点儿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2.
日文"気"字是一个典型的引入文字,其原形是中文的"气"字。中文"气"字引入日语中以后,其字音,含义均得以延伸,扩大,并广泛应用于日常会话中,已经完全脱离"气"字在中文的原意。  相似文献   

3.
冤句考     
因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是冤句人,由于黄巢的影响,该地的知名度随之提高。但毕竟年深代远,时过境变,现在实际是知其名者颇多,详其情者盖寡,欲见端倪,尚需加以考证。一、训音冤句,或作宛朐。“冤”“宛”古音同,今音迭韵,以不害义,可以今音读之。“句”字在当地古地名中还有“句阳”县名中用到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地  相似文献   

4.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人类对“万物有灵”的信仰,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它是为了建立、维护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将物品奉献给神灵的一种宗教仪式。《诗经》全部作品中,祭歌占有很大的比重。“祭必有尸”。“尸”在古代祭礼中,扮演着必不可缺的重要角色。《诗经》中的“尸”,是活人装扮的作为死者或鬼神的替身,即亡灵或鬼神附“尸”之体,借“尸”还魂,由其享用祭品,使献祭者信以为真。祀典中的“尸女”,在《诗经》时代是充作祭品的活人,而在原始时代当为祭典被杀的“人牺”。到战国时代,“祭必有尸”的古法才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5.
越南岱侬族喃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岱侬族喃字是岱侬族人使用过的一种与中国古壮字相类似的方块文字。对岱侬喃字书面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喃字实际上是用以记录汉、越、岱侬三种不同语言的词汇,在字的来源上也可分为汉字、岱侬自造喃字和越南自造喃字三类。岱侬喃字体现了境外壮侗语族人民在发展民族文字方面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认为有仓促之间写了别字,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东巴文本有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别音义、避重复、求新奇、不规范、仿古。这对研究其他文字本有其字假借字的产生,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白文问题,前人论述颇多,争议也较大,至今没有统一看法。把各种论述综合起来,不外乎两种意见:一种认为白族没有过文字,所谓白文只是一种汉字记白音的现象;一种认为有白文,充分论据是白文中有新奇字,而且至今民间大本曲本中还在使用。到底有无白文,或者说汉字记白音的假借字算不算白文?这应该从文字的定义去考查,才能得出结论。词典解释“文字”的定义是: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文字都有音、形、义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叫文字,举例说,汉字“水”,  相似文献   

8.
释酉     
文字学界一般认为酉是酒字的初文,在析形上,解说也比较含混。本文认为,酉字的构形是上古制陶器的纹饰遗痕,酉字初为上古陶罐的状写,酉有酒义出现很晚,从古文字中由酉构成的字中可以得到例证。  相似文献   

9.
《方块汉字拼音文字》(方拼)解决了文字改革史上的老大难问题——标音、猜音。跨入了拼音文字的行列。 “方拼”的要领是同声相拼。拼音自然准确,只要掌握了要领即可自行拼写所需的任何字,并且每个字母都起发音作用。书同字,字同音。易学易记。只要将其字母学会读准,一切字迎刃而解。经过实验证明,学龄前六岁儿童学习约38小时,五岁儿童约100小时,即能拼写或阅读本方案拼写的任何东西。如果本方案作为文字使用,就会使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恩施市读者程剑平先生来信,提出猫科动物及虎的几个问题的。编辑部特请我国著名的动物学家谭邦杰先生撰文如下:头一个问题是问猫科动物共有多少属尸多少种尸根据我前几年的调查统计,猫科共包括有万个属(详见拙著(哺乳动物分类名录少),在此只做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1.
"亦"甲骨文作■、"夜"甲骨文作■,"腋"字在甲骨文未见。从隶变和形声造字法来看,"亦"是"腋"的本字,为指事字,"夜"是从夕亦声的形声字,副词"亦"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字。"腋"字出现在隶变时期,从汉字分化理论来看,表"胳肢窝"义的"腋"字为"从肉亦声"构形的形声字,但隶变后的"月"与"肉"书写形式相混,古文中"夕"与"月"字皆从月象形,故"从肉亦声"构形与"从夕亦声"构形相似。从文字构形避让原则考虑,后来才造出"从月(肉)夜声"的后起字"腋"。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说文解字》中"多形字"共64个。学术界对"多形字"的认识看法不一,有人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有人则反对。我们认为"多形字"是不存在的,《说文》对"多形字"的分析存在错误,许慎将本是象形、会意、形声字(一形一声)的字错析成了多形字,这是由《说文解字》成书的时代局限性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诽谤死者的行为能否成立诽谤罪,各国立法不一,我国学界亦意见纷纭,分别有肯定、否定、折衷三种学说。笔者认为,诽谤死者能成立诽谤罪。首先,自然人死后其名誉权得在一定时期内存续;从犯罪客体上讲,诽谤死者的行为侵害死者名誉权、死者亲属的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较大社会危害性,应当成立诽谤罪。此外,通过法律解释方法将诽谤死者的行为纳入我国《刑法》第246条诽谤罪的范畴,亦符合罪刑法定原则。  相似文献   

14.
释酉     
文字学界一般认为酉是酒字的初文,在析形上,解说也比较含混。本文认为,酉字的构形是上古制陶器的纹饰遗痕,百字初为上古陶罐的状写,酉有酒义出现很晚,从古文字中由酉构成的字中可以得到例证。  相似文献   

15.
已有完整左右结构之"■"字,已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左边偏旁是教育之"教"的初文(本字),右边部首是"攴"(攵)。至秦汉隶定为"教"(左上为"义")的同时亦与讹变体"教"(左上为"土")并存。"教"字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直至上世纪前期的古今辞书中,"教"为正体,"教"为异体(甚至不收)。现代规范汉字作"教",当代学者析其为"孝""文",并依次作如是的形义解读,皆误。源于"教"字为民间俗文字法忽悠所致。  相似文献   

16.
藏文字有着独特的构字规则,组字部件的自动识别在藏文字、词、句层面的信息化处理有重要的应用。文章提出的藏文字部件自动识别方法理念为,现代藏文字按其第一个部件字符的不同分成5种结构类型,每一种类型又按其字长分为若干个子类,在每个子类中定义各字的部件识别算法,最后在藏文组字部件识别的基础上,给每个部件赋予序值,实现藏文字的有效排序。  相似文献   

17.
<正> 二形声化的改革趋向汉字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为初级阶段;假借为中级阶段;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象形、指事和会意是初级阶段;它通过"依类象形"的原则创造了象形文字,即"字形表义"字。假借为中级阶段;它是从象形、指事和会意的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同意代替"的原则使"字形表义"字变成了"字音表义"字。黄侃《论学杂著》:"文字根于语言,语言发乎声音。"这种借音表义实即语源义,其它语族的拼音文字正是从这借音表义的直音化的假借阶段走上拼音文字路线的;汉字却没有这样,它通过形声和转注开始向"字形表义"回归。形声、转注为高级阶段;它是从假借的中级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通过"形声相益"的原则使"字音表义"字变成了"标音衍形"字。其中,转注是给"转声托事"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8.
在充分吸收学界对鄂君启节中的■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各位学者的考释意见进行了梳理,有所辩驳。一并讨论了战国文字中与之相关的各种形体,否定了释"茂"、"栽"等意见,对"戚"字的不同来源进行了探讨,认为隶定为■也不是很准确,应该暂隶定为■,与"戚"音同。  相似文献   

19.
对于赞体文的起源,萧统<文选>继承了李充<翰林论>的观点,认为赞体文起源于图像.文体名称与文体内涵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通过考察"赞"讚"二字的关系,认为赞体文是从"讚"字"明也,称也"的意义上发展而来的,其起源是古代的讚辞.  相似文献   

20.
《汉书·艺文志》是最早对作为书名的"论语"二字进行明确解说的书,所以不论多少人对此二字进行解释,还是需要先懂得《艺文志》的释义。不过《艺文志》释义的关键处只在"辑而论篹"一句,根据分析,这一句以及"论语"二字都与"论"字为同义语。"辑而论篹"即"论"即"论语",三者等同。而书名"论语"二字的意思即是:将众多尤其是夫子之言语有条理地写于简册上,成册成编;或者是将已录有夫子言语的诸多之"简"(单简)、"册"(成编之简)收集起来,有所取舍、分类(若诸人间则还会有所商议、讨论)等等,而后依次第、条理篹录其语于新的册上,再次成编成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