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叶以来,迅猛发展的交通、通讯和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地方意识构成了严重威胁,促生出强烈的失位感和漂泊感,引发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关注.“空间转向”运动通过强调空间的“物质性”而突显空间的社会生产品质,开拓出“活态空间”和“第三空间”的特殊领域,试图对“地方意识”进行呵护;文化地理学则区分出文化所标示出的空间(如洲际、国界)、文化所创造的“位置”或“景观”(如绿地、购物中心)以及充满文化意义的地方(如茶馆、咖啡屋)等不同空间,突显出主体间生活世界和“呵护之所”等“地方”的生命体验意义.这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探索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表征、空间与时间、地理与历史、地方意识与空间意识的关系问题“问题化”了,亟待生态美学作出会通和说明.本文旨在考察从“空间转向”、“活态空间”到“地方意识”的思想脉络,阐述“天气美学”作为生态审美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末期,学术界的“空间转向”使诸学科呈现交叉互渗的态势,人类生存对地理环境天然的依存关系,激发和塑铸了人类的空间意识,也为文学与地理学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新文化地理学”把空间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重视对地方独特的社会环境和文脉的研究,把地点感的研究转向“地点身份”的研究,注重空间景观的符号学意义和象征学意义。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野下,阿来的文学创作具有典型的空间化写作特征,他将地理、空间、文化与文学相结合,通过对嘉绒藏区民族文化空间背景、空间记忆及其文化表征的描述,展示了一种生动有机的地域文化身份。空间化写作构成阿来文学文本生产空间的多元性和文本自身的异质性,也给读者阅读和阐释民族文学提供了多重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文化生态空间环境中可保持其生态完整性和活态性,从而促进其自我发展能力。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空间,是实现其活态传承的重要路径。文章以云南叶枝镇同乐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为例,探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文化生态空间的建设情况,并据此从加强文化生态宣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保护区整体规划、明确监管主体方面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钟运峰 《科技信息》2009,(24):I0234-I0234
本文重点介绍了苗族建筑“吊脚楼”的空间形式、平面布局以及装饰特点等概况,提出苗民同胞建房重视生态、天人合一、苗民工匠因地(材)施建等理念,分析出任何建筑与艺术都是整体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凝聚着本民族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生活美学情感和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5.
"活态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化概念。保护传承活态文化本质上就是守护一定民族社区经过时间积淀而形成的文化传统,守护一方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浔埔活态文化内容丰富且顽强存在,但在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背景下,泉州浔埔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适时将非遗教育引入高等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内涵挖掘、保护主体的分析及高校传承的现状缕析,提出高校传承地方活态文化多元模式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重要承载者与传递者,他们对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前景具有相当程度的决定作用,了解传承人的真实意愿和现实需求,对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具有基础意义。我们应该立足现实,从文化多样性的大视野上、从中华文化传承角度来思考问题,培育文化生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空间的扩张,乡村空间的挤压,"古村落旅游"之风盛行。古村落旅游的开发者过于注重商业价值,研究者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体验者过于注重农家享乐。这些都不利古村落旅游的开展。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古村落旅游的意义、困境和对策。把普通大众的文化心理、文化生活体验放在重要位置,从而探寻古村落文化资源、发开古村落旅游产品、开展古村落旅游文化体验活动。我们以温州地区为例,积极探寻温州古村落所蕴含着的地方文化,如生态文化、物态文化、情态文化;挖掘温州古村落文化的体验方式,如参与节日庆典、参与农家活动、体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空间批评”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空间转向”背景下,以新的空间观念为前提,实现文学研究批判功能的一种新型批评形态。其在融合文化地理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第三空间、文化身份认同和女权主义等后现代文化理论。空间批评强调对丈学空间的文化解读,关注现代性所造成的空间与文化政治的融合。其从后现代美学和文化角度阐述了文学批评的多维属性,并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和《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体系(试行)》的基础框架上,结合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相关理论提出记忆基因的概念,并根据实地调研数据从选址环境、格局肌理、乡土建筑、传统生活方式和传统民俗技艺五方面拟定评价指标,对冀北蔚县9个传统村落进行记忆基因的活态测评。量化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整体来看失活问题普遍,各村落指标活态差距明显。2)从指标层看,传统民俗技艺是影响村落记忆基因活态的核心因素,落实到具体指标中,习俗信仰延续性、空间格局完整度和村落空心化程度是影响村落记忆基因活态的主导因素。3)村落类型成为影响活态程度的典型因素。据此从要素强化、记忆存档和文化复兴三个角度提出记忆基因的留存思路和发展策略,以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0.
工业文明所伴生的水危机、气候变化、土地污染等各种环境气候问题并没有唤起公众参与共同应对人类灾难的意识,但各种灾害的频发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士关注中国该如何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过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观点由此产生并得到重视,这也是当代美学适应现实发展的重要表现。它有别于传统生态观点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坚持以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以哲学为基础对实践美学进行继承和超越。本文通过分析当代人类居处的生态诉求,解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的生态美学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对温州生态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的阐述,具体分析生态美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相对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而言,河南当代生态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它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批判意识和包容精神,准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更接近生态文学的精神内核,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雨春  张倩倩 《科技信息》2012,(2):26-26,28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也是人回归本真状态的文化,人的本真性以生态文化的方式得以显现,具体表现在人对自身生态本性的挖掘,家园感的重建,以及人的存在状态的生态转向,生态文化时代人的生态本性的回归体现出生态本真美。  相似文献   

13.
相对于中国当代生态诗歌而言,河南当代生态诗歌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它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批判意识和包容精神,准确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更接近生态文学的精神内核,对中国生态文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顾准的美学可称为"摩罗美学"。他们都是一种异端的美学。其要义在于对作为"虚假的意识"的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反抗,在于对作为美学理想的神圣"天国"与"好地狱"的怀疑与戳穿,也在于对个性的张扬与对情感、感性力量的重视。鲁迅美学拆除传统美学以抽象理念和道德命令所构建的"共通感"。认为个体感性的激发本身就是人的生成过程。力图在"反抗绝望"中"于无所希望中得救"。顾准对"性善论"的批判和神学意识形态的分析,也是从人的生存的政治向度着眼的。他对鲁迅提出的基本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自1980年李泽厚提出"美学热"以来,美学论文、专著、刊物如雨后春笋;其它相邻学科也加盟其中;美学研究生报考竞争激烈;文艺美学的学科建设等无一不表现出人们对美学的热衷.这些正是在社会文化环境催动下所产生的第三次美学热潮.  相似文献   

16.
商鞅生态环保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丰富的思想文化中充满着对人与自然的关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之思。战国中叶商鞅的思想言论中体现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和所规划的美好的生态环保图景,不仅为秦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起了积极的作用,也启迪者后人去呵护自然、关爱自然,走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空间"作为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因素,它与线条、明暗、体积、色彩等形式因素一样是构建画面结构的基本因素,不同的画种、不同的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处理空间的方式方法,比较中西方绘画中空间意识的不同对研究中西方绘画及指导艺术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空间作为一个形式因素必然要决定于产生它的本体(绘画内容)即:人们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等影响下所形成的空间意识。空间意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必然与经济及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和人类的价值观与行为紧密相连,是连接自然生态与人类行为的关键纽带,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地巴音布鲁克为研究区,探讨游客对不同维度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感知水平,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影响游客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和影响机理、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包括地方感、教育价值和休憩价值,游客感知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休憩价值、教育价值、地方感;游客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的排序为废弃物排放〉餐食〉购物〉住宿;地方感和休憩价值的感知水平对游客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有着正向影响,但教育价值的感知水平与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游客对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价值的感知水平,进而增强其生态消费行为选择意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海昏侯国遗址要在文化旅游上实现世界级的目标,让"文化乡愁"走向世界,就必须高度重视外译工作,在文化空间的建构中,作全面的、延展的、对接的介入,并树立外译工作意识,注重翻译美学的问题。本文从现实中的问题出发,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简单梳理建筑空间跨越式的演变历程,分析了空间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提出了当代建筑空间对"直观形象与动态发展、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生态意识与科学技术"等艺术审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