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羊在汉画像中是比较常见的形象,庖厨、狩猎、畜牧、祭祀、升仙等场景中均有出现。这说明它不仅以其自然物的有用性得到了汉代人的喜爱,更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得到了人们的青睐。对汉画像中的羊进行审美分析,可以对汉代人的审美理想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洛阳30·14号汉墓画像中的龙、鱼图像是祥瑞标志,也是汉代升仙思想的反映;墓门所饰凤凰(朱雀)、铺首且画虎,寓意安宁、吉祥、辟邪和守护,龙与飞廉、龙与虎的组合象征上天;土伯后土神兽形象置于墓中有辟邪镇墓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代喜尚马,是其它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在现存的汉画中,马便成为最突出的时代特征。马在农业和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是汉代产生马崇拜习俗、出现天马的根源所在。天马是汉代人对一般意义上的马的神格化,其具有显著的"神性"特征,是汉代先民崇马至极的必然产物。汉画中的天马并非都有外在的特征,有的有翼,有的无翼,但它们都是主要用来作为升仙工具的,是汉代人升仙思想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4.
南阳汉画中的逐疫升仙画像极具地域性特色,逐疫与升仙既有各自的独立性,又密切相关联,前者为手段,后者是目的。二者共同担负着驱除邪恶、引领升仙的神圣使命,而透过迷信的宗教外表,画像中蕴含着一种对生命永恒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作为汉代祭祀性丧葬艺术,反映了汉代所存在的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俗。画像中祭祀天神的题材,反映了汉代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在死后能及时羽化成仙的渴望;画像中祭祀地祇的材料,反映了汉代在"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风的影响下,人们追求死后能安宁、享乐的美好愿望;画像中祭祀人鬼的内容,反映了汉代"事死如事生"厚葬思想盛行的社会现实,以及祈求家族子嗣兴旺、繁荣昌盛的习俗。  相似文献   

6.
贵州省金沙县汉代画像石墓是贵州省出土的为数不多的汉代画像石墓葬,该墓葬中出土的"人首龙身交尾"画像,在该墓葬画像中具有典型性,本文以"人首龙身交尾"画像石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画像表现的内容、画像的源流、画像的造型艺术特点等方面对该画像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7.
汉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与创新奠定了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基础,本文以汉画像形成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从天人合一与孝道两方面分析了汉代的社会主流思想,进而从汉代墓室结构与汉画像两个方面分析印证了汉代人的丧葬思想。最终从汉画像中建筑的类型、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以及建筑的等级性三方面分析论证了建筑汉画像的写实性。  相似文献   

8.
营城子汉代墓内壁画的升天图生动反映了汉代“羽化升仙”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该墓出现的历史地理背景、壁画反映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略加探析,认为汉代中原的先进文化已经扩及大连地区。营城子汉墓考古成果证明,大连地区的汉墓群与中原地区密不可分,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9.
在汉画中,祥瑞、升仙画像石有很大的比重。由于汉代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观念的风行,统治阶级极端推崇谶纬迷信思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被赋予各种吉凶兆应,依据谶纬学说而被创造出来的各种形态各异的祥兽瑞禽,成了统治阶级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出土的汉代墓葬叙事画像中,出现了多幅鱼拉车、人骑鱼画像,从叙事的内容看,画像借助巫术的手段,拉墓主灵魂升天;从深层的理念看,蕴含的是先民生命意识的觉醒和突破生命局限的愿望。鱼车、骑鱼画像蕴含着一定的宗教因素,虽虚妄,但能警醒世人重视生命、爱惜生命,激发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武氏祠汉画像通过展示其独特的造型秩序美确立了在汉代艺术中的价值.画像视域宽泛、内容丰富使其表现社会秩序成为可能.其内容在分层分格中展示其连贯性,带动视点在空间的移动,唤起人们在画像空间中畅游的幻象,用心体验向前行进.  相似文献   

12.
汉画像石里面有许多军事题材或已经流传于民间带有民俗性质的军事题材内容。这些画面以前大多研究者都认为是表现墓主人生前曾参加过的胡汉战争场面,刻绘于墓内是为了给墓主人歌功颂德。其实不然,这些画面在墓主人的地下世界里,有其自身的思想内涵,即防范功能、驱魔逐疫功能和护佑墓主升仙功能。  相似文献   

13.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丧葬习俗的产物,它隐含了汉代人的群体习俗、理念以及信仰等精神意识。与古代汉语书写文本相比更能直观形象地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现实。熊作为当时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被汉画这一艺术形式真实地记载了下来。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熊图像,由于出现时的环境和相配的人物事物的不同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根据这些不同的含义,熊在汉画中体现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田猎之熊、守门之熊、斗兽之熊、大傩之熊、娱人之熊。  相似文献   

14.
四灵是南阳汉画像石中常出现的形象,主要刻画于画像石墓的墓顶、墓门、门楣等处,含有天文指向、驱魔辟邪、羽化升仙等不同内涵.对汉画像石中的四灵图像进行分析,有助于研究汉代科技水平以及人们追求死后升仙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农业生产的方式、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工具较前代都有显著进步,同时南北地区农业生活差异明显,这促进了两汉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而汉代重视葬俗,视死如生,故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虽然其中关于农业生产的画像较少,但是这些珍贵的农耕图仍然为研究汉代农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6.
汉代画像石中有不少历史故事画像。表现忠孝思想的画面有周公辅成王、二桃杀三士等,表现孝子思想的画面有老莱子娱亲等,贞妇图有鲁义姑姊图等。另外,墓、祠中刻绘大量历史故事,也与当时的绘画、雕塑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当时的人物故事画在构图中已经讲究对立统一的艺术法则,并注意疏密关系。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产劳动场景是汉画像石所表现的重要的内容,学界将其都归于对现实生活中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反映的是死者在其另一个世界依然期冀的生活状态的心理要求。但实际上,从汉代人的丧葬观念体系可以看出,这些反映生产劳动场景的画像是生者为另一个世界安排的实实在在的劳动内容,其目的是为了给墓主人和将要进入的天界之天仓提供粮食,从而确保进入天界后的墓主人有充余的粮食可食。  相似文献   

18.
汉画像石墓是为死去的人建造和服务的,表达了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状态,画像思想反映了生者寄希望于死者的目的,是按活着的人的意愿而做的,而这一切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是伴随着汉代社会思想的统一、社会精神信仰的形成而产生发展的,因此说汉代社会信仰的确立是汉画像石墓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肖形印又称图形印、象形印或画印等,在我国的印章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历来对其专门的研究并不充分,各家篆刻史、印章史仅仅是一带而过。本文就一方看似非常神秘的汉代的肖形印展开论述。利用实物与文献加之当时的民俗信仰对其进行综合的考察,得出了与前辈们不同的结论。认为此印为汉代的门神神荼、郁垒二神之一;此印的功用当是佩戴于身,以求二神护佑。这正是汉人升仙长生、驱鬼避邪思想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20.
汉代地方武职职官在传世文献资料中多有记载,但并不全面。笔者在整理手头掌握的出土文献资料中有关汉代职官的内容时,发现十个文献所遗的汉代地方武职职官,有候丞、车令、卒尉、门兵佐、助护、五百掾、射官、备盗贼、部游徼、府后督盗贼。这些内容可补文献记载汉代官制内容的缺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