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继承了孔子的圣人观,认为圣人全知全能,凡人难以企及;以陆王为代表的心学家继承了孟子的圣人观,认为圣凡之异在于能否“发明本心”.对圣人不同维度的认识,导致了两派在成圣方法与成圣体验上的差异:程朱一系强调“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知识完备是道德修炼的重要途径,追求“克己”意志;而陆王一系则强调“发明本心”“立乎其大”“易简功夫”“致良知”等,强调“求乐”体验.整体看来,他们“成圣论”的核心都是道德教育,对当今教育依然有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的一生,无论思想或行为,都是要实现"圣人"理想。因此,他的心学也可称为圣学,"圣人之学,心学也"[1]。在阳明那里,"心"是圣学的本体论,"圣"是心学的终极目的,通过不间断的精神修炼和道德实践成贤成圣,则是心学主体性要求下的终极承诺和终极托负,当然也是心学或圣学的修养论或功夫论。圣人代表了人生境界的究竟和人性实现的完满,成圣的本体依据就在价值创造之源的内在本心(良知)的自觉,成圣的终极目标则不能脱离生活世界时时处处的当下道德实践。圣人之学就是尽心之学,尽心之学就是实践之学、超越之学。以"心"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3.
儒家自开创以来一直在寻找一条成圣的道路,其德行、智慧、治国理想都围绕着内圣外王的方向展开。先秦儒家的圣人有着接通天人的智慧、人伦完备的德行及以德治世的地位,他们是政治、文化、制度的至高者。但先秦儒家的三位主要代表人物的成圣之路却有所不同,孔子生而知之、孟子困而知之、苟子学而知之。三者的成圣之路体现了其对圣人所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体现了社会需要的不同,更加体现出了圣人开始由圣神的个体向平民化的个体发生转向。在这种转变内,我们审视着其转变的根基、目标及意义,以期证实这种平民化的趋向是正确而又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陆象山是南宋理学家,陆王心学的创始人,他在朱熹的说辩中,提出了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强调心与理的统一。明代王阳明继承了陆象山的观点,该文介绍了陆王心学的主要内法。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存在着三种典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观,即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社会主义观、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代表的新型社会主义观。这三种社会主义观是一脉相承的,经典社会主义观具有开创和奠基意义,传统社会主义观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经典社会主义观的继承和发展,新型社会主义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经典社会主义观和传统社会主义观的批判性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开创者。孔子以"仁"为基石,对古代沿袭下来的圣人、君子、小人等不同社会人格做了全新的阐释,赋予其有差别的道德意义。在此基础上,孔子划分出"斗筲之人""小人""士""君子""圣人"等五种人生境界,并把"学"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工夫。孔子认为"学"有四点要注意:要端正态度,要讲求方法,要随时随地,要克服意必固我。研究孔子人生境界论的意义在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国民道德修养,追求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7.
以"天人调谐"、"天人合一"为实质和核心的中国传统科学观,朴素地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在对事物的观察、研究中,注重事物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和统一性;要求科学活动注重人伦,强调"人和",严明纪律,崇尚集体协作;尤为强调科技发明和科学成果要"经世致用",以实用为最高准则。这种科学观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表现出中国传统科学观的独特品格,不仅曾引导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走向世界,指导中国近代科技走出低谷,而且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整体化、社会化趋势相一致,能够成为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理欲之辨是中国传统哲学论及的重要内容之一。先秦诸子百家是"理欲"思想的源头之处,宋明时期程朱、陆王等提出了"以理压欲"和李贽提出"以欲胜理"的理欲观,王夫之批判了他们并提出了"以理导欲"的理欲观,戴震则主要继承了王夫之的"理寓欲中"的观点,坚持理欲统一观。文章通过对"理欲之辨"源流嬗变的历史探讨,深刻理解每个阶段理欲观的真正内涵,凸显其发展轨迹,阐释其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近思录》"教学之道"的语录文字联结紧密,二者存在相当的一致性;《近思录》语录文字是朱熹辑录与发明,是有意张扬四子思想,并藉以表达自己教育思想之取向。程朱理学,注重人之禀赋的开掘,达成圣贤;强调早期教育,"以豫为先",养成"圣贤坯璞";对传统教学内容的继承与拓展,尤重洒扫应对;对教法阐释透彻,继承而推新。这些在当下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上一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了"象"的产生过程,由此定义了"象"的内涵;这一句则以类似的句式,说明了什么是"爻",以及"爻"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彝族古代社会分为两种对立的贫富观,唯心主义的"贫富命定"论和唯物辩证的"贫富可变"论,诠释了社会主义贫富观;认为当前彝区扶贫工作及社会建设应摒弃"贫富命定"的贫富观,继承"贫富可变"的贫富观,以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贫富观为指导,作为扶贫攻坚的价值取向选择。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诸多著作中的体育思想是现代体育科学思想发展的基础。通过前期相关文献资料的考证与逻辑分析,对庄子的相关体育思想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庄子体育养生观是对老子养生观的继承与发展;(2)体现了道家"形"、"神"内外兼修的理念,重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思想修为;(3)以"动"、"静"结合为练习手段,强调"动以养形、净化心灵、清静养神"的身心协调发展理念;(4)庄子养生体育思想对华佗五禽戏活动的创编与发展具有直接的借鉴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以先秦道家圣人思想为主体,兼收儒、法等家的圣人思想而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圣人观。在《淮南子》中,圣人一般是指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等人,是体道者、载道者、践道者和治世者,具有无为、因循、虚静、无欲和察微知几等品格。《淮南子》的圣人观彰显了《庄子》所标示的传统道家孜孜追求的"内圣外王"之至高理想。  相似文献   

14.
墨子的生态思想不仅源于生活的体验、文化的熏陶和时代的影响,而且体现在"节用""节葬""非乐"的节俭观以及"非攻""兼爱"等和谐观上。同时,从历史发展、现实环境以及未来要求等三个角度看,弘扬墨子生态思想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相似文献   

15.
<河上公章句>即<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它反对世俗的审美享乐,认为只有符合道德戒律的清静无为、以求长生的审美观念才是真实的、有用的审美思想.在其追求真美的思想体系里,"柔、和、静"是其核心审美范畴,"柔弱、中和、清静(安静)"是其基本审美范畴;在审美倾向上,它阐释了"抛弃世俗审美,寻求无美之美"的审美本体现,它提出"反对情欲的满足,寻求涵养性命"的情性观,它怀有"反对文饰,提倡质朴"的文质观;它以"长生"为审美理想境界,以"真人、圣人"为审美理想人物;其哲学基础即为道家之"道、一、精气神".  相似文献   

16.
“甬上四先生”除杨简外,都表现出“尊德性”与“道问学”的融汇主张。舒磷的存养工夫表现出“平实”的色彩,他不太注重通过自身的冥神苦想达到对“本心”的领悟和融通,而是更多地依靠自身的渐次努力淬炼道德品质。舒磷很少讲象山倡导的“易简功夫”,倒是有一些去欲存理的渐进工夫。沈焕的精神气质与思想风貌与舒磷比较接近,在尊崇德性自觉,发明本心之善的前提下,还是着眼于躬行实践的踏实工夫。杨简讲“绝四”工夫,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他将重点放置在“毋意”上,让本心保持一种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明鉴”的状态。通过“毋意”的修养工夫便可维护本心之善,使“心”恢复到寂然不动和无尘无垢的本来状态。袁燮认识到“先立乎其大”是引领人们从事存养工夫的先决条件,“心”与事物相接时要做到“以道理观之”,道理准则的运行依赖本心的知觉功能,强调本心是人的先天固有的,也承认后天环境对人的铸造,在修养论上呈现出调和的色彩,注重精思与兢业的并进工夫。  相似文献   

17.
德·索绪尔(F.Sa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在对待文字的态度上他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他认为文字对于语言来说是一种危险的存在,文字的专横导致了语言形式的颓废和污染;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语言离不开文字,文字与语言必须长期共存.索绪尔的文字悖论既是对以柏拉图为首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自己语言观的强调及对当时在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18.
德.索绪尔(F.Saussure)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在对待文字的态度上他存在着一个悖论。一方面,他认为文字对于语言来说是一种危险的存在,文字的专横导致了语言形式的颓废和污染;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语言离不开文字,文字与语言必须长期共存。索绪尔的文字悖论既是对以柏拉图为首的西方哲学传统的继承,也是对自己语言观的强调及对当时在学界占统治地位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19.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由方法论层面观之,中庸思想给人的启示是既强调对"道"的固执,又强调"权变"而"时中"。这种思想成为朱熹诠释经典,构建理学的根本指导原则。朱熹的经典诠释活动体现了追求圣人"当来立言本意"和诠释者"自得言外之意"的统一。与这种追求相适应,朱熹的经典诠释方法是融汉、宋于一炉,既重训诂考据,又重义理阐发。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秦九韶、李冶和杨辉数学著作的序言中反映出,该时期的中算家认为数学知识源于生产实践并由"圣人则之".而数学功用则依次表现为三个递进的层次:尽管数学是六艺之末,但在服务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活动中可经世和类物;数学家们从事数学研究是为了"通神明,顺性命",数学家在数学创造过程中有强烈的美感体验数学生于道,最终还要进于道,最后尝试性地分析了中国数学起源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