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科学解释的语用学认为解释是与语境相关的。科学解释的语境相关特征对于生物学中多样化的解释模式能够给出合理说明。通过对生物学中每一种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我们能发现每一种解释模式所包含的独特"解释内容"和每一种语境所特有的"描述性信息",即解释的"语境信息"。而生物学中各种"还原论"模式由于忽视了解释的语境相关性,因而损失了不同层次解释模式的"语境信息"。语境分析对坚持生物学解释模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反对各种各样的"还原论"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科学解释语境与语境分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科学解释语境的基本结构,揭示了科学解释语境的六种基本功能,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语境分析法的本质和运用语境分析法应该坚持的六条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十年的生物学实践逐渐表明,仅仅依赖相对微观层面的现象或机制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相对宏观层面的现象;要比较充分地解释某个宏观层面的现象,某些宏观层面的信息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生物现象的语境依赖,即某个宏观现象的发生要依赖于与之相关的环境因素(如分子反应的细胞环境),而这些环境因素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微观(如分子)层面。另一方面,宏观现象的发生又相对独立于其微观层面的信息,因为改变某个宏观现象的微观基础并不必然带来宏观现象的改变。这两方面的事实,构成了反驳解释还原论的基础。我们将以实践中的生物学案例为基础,论证语境因素是如何对解释还原论构成挑战的。  相似文献   

4.
语境论已经在心理学中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心理学中的语境论解释可分为描述的语境论、发展的语境论和功能的语境论三种不同的解释体系。不同的解释体系适用于不同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并且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然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这些解释体系都具有实用性、整体性、层级性、主动性、动态性以及扩张性的方法论特征。语境论解释不但在具体的心理学研究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而且对于心理学乃至其它社会科学都具有深刻的哲学涵义。语境论可以作为一种科学哲学研究纲领,从动态和综合的角度研究心理学。  相似文献   

5.
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三种主要的解释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是指,对于同一个认知主体S和同一个命题p,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会做出不同的知识归赋:在"低"语境中.我们认为"S知道p";而在"高"语境中,我们认为"S不知道p".语境主义认为,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反映了知识归赋的成真条件对归赋语境的敏感性;SSI则认为它反映了知识归赋的成真条件对主体语境的敏感性;与语境主义与SSI的语义解释相反,语用论温和不变主义提出了一种语用解释,它主张用会话适当性条件的语境敏感性来解释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2):115-119
量子力学的模态解释运用模态逻辑,取得了对量子现象的实在性解释,量子场论进一步发展了量子力学,解释了微观粒子生成、湮灭的过程。本文比较了两种量子场论模态解释;分析了量子场论的模态解释成功必须具备的充分条件;给出了量子粒子的模态解释语境的结构;进而,总结了量子场论语境下的模态解释的特征和内涵。  相似文献   

7.
围绕量子力学量子实在论和量子反实在论的重大争论,俄苏学者提出了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方案。语境实在论的目标是向广义哥本哈根解释的回归,克服正统解释之后量子力学各种解释的局限性。语境实在论将物理理论定义为在语言的语境中对物理实在进行识别(测量)的维特根斯坦式的规则,量子对象由量子理论在语境中对其识别来确定,认为对量子系统在给定时刻的状态描述,是给定时刻相对于给定观察者的波函数识别的结果。语境实在论的贡献在于,消减了围绕量子力学的形而上学争论,优化了关系实在论的问题方案,瓦解了流行于当下的量子反实在论。语境实在论有关量子力学的研究对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的发展形成了重要的支持,语境重建已成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走向的一个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自从海森堡创立不确定关系以来,对其内涵解释的争论一直未停止过。由于时间在量子力学中的特殊性,能量-时间不确定性关系的指称和意义在不同的解释语境中各不相同。能量ΔE和时间Δt究竟指称什么?不确定性关系ΔE·Δt≥2的意义又是什么?文章区分了时间在量子力学中的三种角色,进而讨论了各种能量-时间不确定性关系的解释语境,及各种解释语境下其指称和意义,厘清在能量-时间不确定性关系解释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知识结构的研究中,以库恩为代表的社会历史学派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提出了范式等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而不同研究传统下的俄(苏)科学哲学在20世纪60年代也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科学世界图景。科学世界图景与范式都具有前提性知识的地位。在方法论层面,它们都作为解释科学革命的核心概念。二者的"同中之异"表现在结构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中,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在发生学的层面,在于概念提出的语境根源。科学世界图景与范式展现出的结构学、动力学和解释功能上的差异,揭示出科学知识结构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语境——哲学与历史。  相似文献   

10.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正统解释将测量中的波函数坍缩视为一个真实的物理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无解”导致其走向了工具主义,认为波函数仅仅是有关未来实验可能结果的全部知识。消解波函数物理解释的结果带来了量子力学本体论承诺的问题。遵循正统解释的关系量子力学并不拒绝波函数的本体论承诺,但仍坚持波函数工具主义的解释路线,延续了正统解释的本体论问题。21世纪20年代前后,俄苏学者提出了量子力学的语境实在论的解释方案,认为测量不是导致微观物理系统状态变化的交互作用,而是在语境中对物理实在的识别。语境实在论恢复了波函数的物理解释,重新定义了测量概念,确立起波函数与量子实在的关联,重建了量子力学的本体论承诺,在正统解释的自身框架内解决了正统解释的本体论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多世界解释理论作为量子测量解释的一种,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它从相关态解释开始,经过漫长的沉默期、发展期逐渐成为主流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关注的热点。该理论的确立为量子测量问题提出了一致的解释,更为量子理论谋求到坚实的、另类的实在论基础。它捍卫了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并揭示了现代量子理论的发展趋势。本文分析多世界理论的哲学根源,概述其在量子测量中的研究路径,探讨其哲学意义,期望有助于人们全面了解多世界理论。  相似文献   

12.
作为相关态解释的自然推论,量子测量的多世界解释理论从诞生以来即被边缘化。半个世纪以后该理论逐渐成为一个倍受争议和关注的理论热点,甚至也被称为新标准解释,这是值得深思的。本文详细探讨多世界解释对于哥本哈根解释的超越,重点分析多世界解释地位确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术语对培养翻译人才意义重大,然而翻译专业中术语教学一直鲜有人问津,口译前虽然强调术语准备,但缺乏详细研究。通过探讨术语教学对口译训练的重要性,认为应将术语教学纳入口译训练体系,并具体阐述口译训练中术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不同量子测量解释的共同基本特征的考察,系统地阐述了量子测量解释中隐含的实在观的三个基本信条,(1)在本体论意义上,承认世界的独立存在性;(2)可以对物理过程进行统计因果性的说明;(3)物理世界具有非分离性或整体性.提出了以这种整体性实在观为前提,对量子力学的实在论解释要求重新审查传统真理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弗里德曼和普特南认为,哥本哈根解释只能特设性地引入投影法则来符合实验事实,然而由量子逻辑则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因此量子逻辑解释比哥本哈根解释更加优越。这一论断提出后不久就遭到了许多学者的反驳。海尔曼认为由量子逻辑推导投影法则的过程也是特设性的,巴布则认为由哥本哈根解释也可以推导出投影法则。随后,斯戴尔斯提出了由哥本哈根解释推导出投影法则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论证。在这个意义上,三人的论证都反对弗里德曼和普特南的观点,而支持量子逻辑解释与哥本哈根解释处于同等地位的结论。尽管如此,斯戴尔斯仍试图从解释力的角度来论证量子逻辑的优越性。然而,对更广泛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力问题的分析将有助于揭露这种优越性论证的缺陷,使我们重新考虑多种量子力学解释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6.
解释学转向导致了哲学解释学中方法论立场和本体论立场的分歧,解释由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转化为人的生存方式,自此出现了“解释”与“诠释”的术语界分,导致“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具有旨趣迥异的法理蕴含。对这两个术语进行区分具有法律概念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上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从美国学者S.约汉森的学术专著《界面文化》发表以来,许多学者对界面概念以及界面文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界面与界面文化在不同的学术语境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从哲学角度看,界面就是辩证法研究的中介系统,是理解世界的发展图号和联系图景的基础。界面文化实际上是基于界面和信息技术的一种集成性的文化。这种文化在当代以电子界面和网络世界的方式存在。界面文化集成了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它提供了多视角解释文化的可能性。界面文化以信息技术为中介,在经历了文字符号的界面体现、机械复制、比特信息传播、因特网的虚拟交互等阶段之后,实现了真实的物质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对接。界面文化演变为文化体现与交互的复合体。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was written with two aims in mind. A large part of it is just an exposition of Tarski's theory of truth. Philosophers do not agree on how Tarski's theory is related to their investigations. Some of them doubt whether that theory has any relevance to philosophical issues and in particular whether it can be applied in deal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theory) of science.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Tarski's chief concern was the following question. Suppose a language L belongs to the class of languages for which, in full accordance with some formal conditions set in advance, we are able to define the class of all the semantic interpretations the language may acquire. Every interpretation of L can be viewed as a certain structure to which the expressions of the language may refer. Suppose that a specif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language L was singled out as the intended one. Suppose, moreover, that the intended interpretation can be characterized in a metalanguage L +. If the above assumptions are satisfied, can the notion of truth for L be defined in the metalanguage L + and, if it can, how can this be done?  相似文献   

19.
A careful analysis of Salmon’s Theoretical Realism and van Fraassen’s Constructive Empiricism shows that both share a common origin: the requirement of literal construal of theories inherited by the Standard View. However, despite this common starting point, Salmon and van Fraassen strongly disagree on the existence of unobservable entities. I argue that their different ontological commitment towards the existence of unobservables traces back to their different view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bability via different conceptions of induction. In fact, inferences to statements claiming the existence of unobservable entities are inferences to probabilistic statements, whence the crucial importanc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probability.  相似文献   

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al formalism, physical interpretation and epistemological appraisal in the practice of physical theorizing i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Bohmian mechanics. After laying outthe formal mathematical postulates of thetheory and recovering the historical roots ofthe present debate over the meaning of Bohmianmechanics from the early debate over themeaning of Schrödinger's wave mechanics,several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of Bohmianmechanics in the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andcritiqued with respect to the aim of causalexplanation and an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is proposed. Throughout, the over-arching aimis to exhibit the connections betweenmathematical, ontological and methodologicalquestions in physical theory and to reflect onthe rationality of physical theorizing in lightof the present c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