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太的成就,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问,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正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但前进中也有挫折。近四年来粮,棉,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出现迟滞、徘徊局面,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应当引起广泛若注。小平同志最近讲:“农业问题也要研究。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科学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视科学”。这些重要指示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及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和政府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基础的重要位置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提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农业的地位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也有很大提高,已达到4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相似文献   

3.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有着悠久历史。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由农产品衍生出的其它行业,在这几年里也蓬勃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4.
C.S.皮尔斯是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和逻辑学家。他以科学家作为职业,却常常又声称科学研究是为了逻辑目的,喜欢把看书塑造为逻辑学家,另一方面,他把逻辑学视为科学,丰富的科学经历刺激了他在逻辑学领域的诸多创造性贡献,实际上,考察他的研究道路为我们从事推理工作的科学家和从事推理研究的逻辑学家都提出了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从小战士到博士后,从普通士兵到大学教授,景晓军教授为世人谱写了一段真实的传奇。对于景晓军来说,2009年是收获的一年。5月底,他被中央组织部等4大部委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荣誉称号,表彰大会6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开始前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6月20日景晓军被评为“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该奖项是授予在上个年度对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获奖者包括世界级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为什么会研究中国科技史,一直以来国内外学界流行的解读为:鲁桂珍是直接的诱因。笔者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科学的社会研究兴起的考察,认为,李约瑟之研究中国科技史,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自1931年以后英国科学界开展的科学的社会关系的调查和研究,应该是主要动因之一,而四十年代李约瑟来到中国主持中英科学合作馆,则最终促成了他转向中国科技史研究。李约瑟难题第一部分是李约瑟站在西方科学立场上提出的,它极有可能形成于1937年科学及其社会关系委员会初成期间,难题本身推动了他对中国的追踪;第二部分则是他站在中国古代科技的立场,在二战期间深入了解中国的科学与社会后提出。至迟在1945年,他已对难题的答案进行了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7.
坂田昌一是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从事原子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研究。他努力推动中日科学交流,曾于1956年和1964年来华访问。坂田昌一将自己的科学工作与唯物辩证法联系起来。他提出的基本粒子由更深层次基本粒子构成的理论与毛泽东物质无限可分思想产生共鸣。这引起毛泽东重视,在中国科学界反响巨大。文章基于档案、日记、回忆录等史料,阐述坂田昌一与中国科学家和领导人的一段交往史,并展示以坂田昌一为代表的日本科学家对促进中日发展友好关系所做的贡献。这段交往史从特殊角度反映了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在特定时期进行交流和合作的一段历史。同时,也反映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的交流和活动与社会、哲学、政治、外交等却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2006年9月5日,在波恩市德国前议会大厦举行的国际农业工程协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隆重授奖仪式,将国际农业工程协会会士的荣誉称号授予了对国际农业工程科技事业和职业活动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长汪懋华院士。而在此之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多曾是担任过国际农业工程协会主席、副主席和世界地区性农业工程学会主席等重要职务的杰出农业工程科学家和著名农业职业工程师,汪懋华院士算是打破了这一“行规”。这一年,他已经是74岁高龄了。  相似文献   

9.
自1957年以来日本农学家田村三郎便与中国科学院保持着长久的联系。1978年以后,更与中国科学院在农业和环境领域展开了长期的合作研究,并参与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讨论。文章以田村为中心,利用档案、报刊、传记等文献资料,在回顾他与中国科学院交往与合作研究历程的同时,重点关注他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论述与实践,并初探他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必将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取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程度,创新度越高,效益越显著,越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强力支撑。”——以上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许旭明在接受采访时道出的对中国农业科研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1.
传教士伟烈亚力在华的科学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通过对伟烈亚力的研究,探讨19世纪英国新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科学活动,试图对西方科学传入与时代之关系,从多方面加以阐述。首先简要叙述了他的生平,与中国学者的交往,着重分析他在墨海书馆从事的科学译书活动,并首次披露了新发现的伟烈亚力和李善兰翻译的《奈端数理》,即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第一个中译本。在查阅伟烈亚力的中西文著作,以及英国所藏书信、手稿的基础上,对他在中国科学史研究方面的成就,及其在欧洲学术界产生的反响进行了论述。伟烈亚力对中国科学的看法,与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关系,本文也进行了探讨。最后论述了他的宗教观,即科学和宗教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的生平及其贡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英国杰出的生物化学家,研究中国科学文化史的权威和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李约瑟博士最近逝世。他的逝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而言是重大损失,我们因此科学史和中英友好事业的贡献。特别讨论了他从三十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化的皈依过程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意义。还指出,李博士的形象和精神为我们提供一个现成的学习榜样。  相似文献   

13.
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我国又是农业第一生产大国。面对新农业发展的一系列难题,他跟随时代需求、立足科研、创新科研,为现代农业文明的发展注入活力;他为人谦逊,带领着课题组,往返于实验室和田地间,亲力亲为,在保护性耕作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身淳朴张显着一名科研工作者对农业的热发,他就是东北农业大学教授杨悦乾。  相似文献   

14.
利玛窦具有很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他在中西方文化融和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他的介绍,中国在天文学、数学、中医和手工业、农业方面的成就传播到了国外,使国外人开始客观地了解中国,在“东学西渐”方面,利玛窦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第一、二届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要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从考古学和生产力的角度研究农业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边缘学科──农业考古得到迅速发展。中国3000多处史前文化遗址的发掘,使农业起源的研究由神话推测逐渐变成科学探求。特别是70年代中期以来,相...  相似文献   

16.
正继2010年美国科学家创建世界上首个"人造生命"之后,中国科学家又让"人造生命"获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科研成果于近日获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覃重军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他表示,这可能是其从事科学研究以来"最耀眼的一次"。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农业科技革命和农业发展带来了契机。美国是世界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最早的国家,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各类生物技术和相关产品已经在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中国农业发展相关术语演变的特点,包括命名方式的演变、术语形式的演变和语义的演变等,旨在为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成果》2007,(17):61-61
甘肃省临洮县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利用技术,是针对该县以往冬季沼气池难以越冬、农业废弃物未能充分利用、农民冬闲以及农村厕所不卫生等一系列问题,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畜牧业、种植业等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农业整体资源,使农业生态系统内做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良性循环,达到高产、优质、高效、低耗的目的,是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创造出的一种新模式,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新技术。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学科首席专家、蔬菜研究所所长,中国园艺学会理事、番茄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园艺学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这些光环都环绕在一位在蔬菜遗传育种研究领域辛勤工作30年的科技工作者身上。30年来,他主持培育了10余个番茄新品种。而今,他仍然在番茄育种的科研道路上风雨兼程、坚毅跋涉,他就是浙江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杨悦俭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