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汶川地震中大批学生和教师因缺乏自救和逃生知识而丧生的残酷事实,通过对一些中学及高校体育教育和教学意识现状的调查,运用文献资料法和理论分析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前提下,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关爱生命的“安全体育”意识和观照内心的“意志体育”意识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良好的心态和自我求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世界博览》2013,(23):8-8
当养孩子要付出巨大成本,“怕生”就自然成为“自救”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郭龙  王娟 《科技咨询导报》2009,(22):155-155
打造奋发向上的班风,团结协作的队伍,欣欣向荣的集体是每个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心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切来自于班主任的运筹帷幄。学生情况千变万化,班主任要根据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扮演好导师.朋友、父母等多重角色,从而贴近学生内心需求.以便于更好得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学生毕业后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任。因此高师院校这种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特殊性质的学校更应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在大学学习期间,逐步把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转化成为每个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和良好习惯,从而成为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人。什么是道德?道德乃是一种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以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为评价…  相似文献   

5.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历来均以为文人指斥孔子及其门徒不事稼稿之语。包成往日:“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邪?”宋邢而疏亦云:“丈人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者,丈人责干路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谷,谁为夫子而来问我素之邪?”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策一册P202注〔4〕[sj释“勤”为“劳”,释“分”为“辨别”,而没特别阐明此句之句意,可见亦受传统说法之影响。文革时期更是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成了儒家以及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这是一种以讹传讹,完全是经学家不懂上…  相似文献   

6.
同事告诉了我一件事: 昨天,儿子放学回来,红红的脸蛋像熟透了的苹果,跳跃的眼神里闪烁着一丝诡异以及掩饰不住的兴奋。我笑呵呵地问:“大小子,有什么好事要告诉妈吗?”儿子不说话,只是用炯炯有神的眼睛看着我。他异样的表情告诉我,他正竭力抑制着自己内心的喜悦。  相似文献   

7.
四川I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第一爪“防震减灾日”。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避震意识,真正掌握避震和疏散安全知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近日,“鹿城区师生应急避险大演练启动仪式暨百里路小学纪念5·12避震逃生大演练”在温州市百里路小学举行,来自鹿城区中、  相似文献   

8.
“中体西用”思想由于其“中体”而备受争议,但其“西用”确对中国近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整体,“中体”和“西用”是密不可分的,在当时的条件下,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中体”也就很难有“西用”,没有“西用”,“中体”也就没有意义。抛开争议,中体西用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我省在非金属矿产资源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论述了依靠科技进步在推动乡镇企业加快组织非金属矿产开发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提出了组织“产业链”系统开发工程以及走产业化、集团化之路,问国际市场进军,实行“科技─教育—经济”—体化等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消防部门经常到社区中散发各种宣传资料,为了便于记忆,连报警电话都改成“000”。每个社区内都有“消防教育处”,负责咨询和提供安全保障。他们还开展一种“亲身经历教育法”,让每一个前来接受教育的人“身临其境”,处于“真实”的火灾发生现场,直面险情,自主选择灭火手段、自救方式以及逃生路径,以锻炼临机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1.
魏会民 《科技信息》2010,(7):227-227
“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量理性、信念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智慧、潜在及创造力。自律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内在制裁,它要主体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要求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裁决。  相似文献   

12.
<正>“老板,我们是零陵区消防救援大队的宣传员,这是消防知识宣传资料,上面有防灭火、逃生自救常识以及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希望您认真学习。”“老板,夏季用电高峰期,请注意用电安全。家用电器闲置的时候要及时拔掉电源,店铺关门时记得关闭电源。”5月,拥有2400多年历史的零陵古城气温已经逐渐升高,一群身着“火焰蓝”制服的消防员正携带着一摞摞图文并茂的宣传资料行走在街头巷尾,开展“进门入户”消防宣传活动。  相似文献   

13.
“问是深入的阶梯、是前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线、是觉悟的契机”。课堂提问是“问”在课堂教学中具体体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之间互传信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科学的课堂提问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积极主动的表达能力,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但实际上有时我们却难免会碰上“有问无答”、“启而不发”的窘况,是什么原因呢?这除了与学生本身的“素质”有关外,教师是否还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我的提问有问题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让学生会问     
作为教师你会问吗?作为学生你会问吗?“学问学问”,只要想“学”,就得会“问”。但课堂中的“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而学生仿佛只须“答”而无须“问”。我们的考试评价标准只有“答”而无“问”。我们的教育也从不引发学生“问”的兴趣,只用“答”来代替学生的“问”。先贤们对“问”的研究也多半局限于如何让教师“会问”。诚然,这种研究是必要的,有其研究的价值,但这只研究了一半。在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在大力实施创新教学课堂改革的今天,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另一半———让学生“会问”!毕竟,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是我们教育的一种悲哀,而且,不仅仅是教育的悲哀。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是走出这种悲哀困境的第一步。无疑,这项工作应该从学科课堂教学抓起。21世纪是科技激励竞争的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我们的教育能不能革新我们个人的思想方式与习惯,大力强化问题意识,能不能有效地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创造性地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让孩子拥有“问题”,永远充满“问题”。意识到教学中“问题”的存在与价值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会提问。让学生“会问”首先让学生“敢问”并且“能问”,引导学...  相似文献   

15.
贾德 《青年科学》2011,(9):40-40
—位年轻人向大师诉说内心的痛苦。 “成熟了,就不苦了。”大师说。 “可我已经成熟了。”年轻人说。 “可你指的成熟,是年龄的长大,是身体发育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汉语中,“V去O”结构中的“去”、一般作为趋向动词处理。我们以为,这个“去”是表示述语动词“V”的实现体意义的体助词,它不同于“VO去”中的“去”,且对动词“V”有一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技》2009,(3):33-33
由科技局领导带队,组织全局干部下百家企业开展“四送五问”(即送政策、送信息、送办法、送温暖和问生产、问发展、问市场、问困难、问要求)活动,面对面地宣讲解读科技政策,对企业如何进行科技项目的申报,如何有效地实施好、管理好科技项目等方面内容进行指导。邀请会计师事务所专业人员一同到企业对如何用好、用足“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优惠政策”等科技扶持政策进行重点辅导,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看电影,最喜欢的一个角色是“特派员”,当看到特派员冲破敌人的重重关卡、阻扰,胜利来到革命队伍当中时,内心也由衷地泛起一种身,临其境的“见到亲人”般的喜悦。  相似文献   

19.
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常拘泥于知识的灌输,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满堂听”使教师成了“主体”,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机器,处于“客体”地位。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是从问题着手,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引导为辅,使学生有较多的思考、讨论空间,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也有艺术。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建设》2014,(6):36-39
要问现在是什么社会,很多人都会回答:“信息社会”。要是再追问一句.什么是信息社会?估计很多人都有各种答案,却抓不住头绪的感觉,最后只好打趣一句“有事问百度”。“有事问百度”正是信息社会的一个上佳注脚。在编者“百度”了一下之后,得到这样一个释义: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