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回填土地基的桩基设计若忽略负摩阻力的影响,将使设计有不安全因素。根据负摩阻力产生条件和作用机理,通过现场静载荷实验,研究了考虑负摩阻力的回填土地基中端承桩单桩承载力计算问题。实例分析表明,由于桩侧负摩阻力的影响,单桩承载力大为降低。产生负摩阻力的土层,不宜采用端承型桩基。该结果可为回填土地基的桩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负摩阻力问题严重影响着桥梁结构物的安全,桩的负摩阻力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其准确数值很难计算。介绍和阐述桩侧负摩阻力产生的条件和机理,桩侧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中性点的确定,防治和减少桩侧负摩阻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依托在高填方夯实地基上进行的桩侧负摩阻力现场试验,根据负摩阻力测试结果,提出考虑固结效应的高填方夯实地基桩侧负摩阻力计算方法。该方法对高填方地基强夯加固区与非加固区分段进行侧摩阻力计算,采用太沙基一维固结理论计算桩侧土沉降,反映固结效应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利用土-混凝土界面直接剪切试验得到桩土荷载传递函数,反映桩土相对位移对侧阻力发挥程度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法求得计算公式的数值解,并将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推导的公式计算的桩侧负摩阻力沿深度的变化趋势与现场试验测试结果一致,现场实测桩侧负摩阻力值约是理论计算值的1/2,工程应用时可将理论计算的桩侧负摩阻力值乘以0.5的折减系数。  相似文献   

4.
负摩阻力作用下的单桩竖向承载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负摩阻力作用下的单桩承载性状、负摩阻力与工作荷载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建立单桩有限元模型,研究负摩阻力作用下桩基的承载性能、桩基的刚度以及下曳沉降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下曳沉降由2部分组成,一是桩顶没有荷载作用时纯粹由负摩阻力引起的桩顶沉降;二是负摩阻力作用下,桩顶荷载下移中性点位置,使得承受桩顶荷载的桩段缩短所引起的沉降.负摩阻力在中性点平面形成的一对平衡力相当于在单桩桩体上施加了预应力,提高桩体本身的轴向刚度.  相似文献   

5.
代坤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4):14719-14725
深厚填土地基因土体固结沉降导致桩基产生负摩阻力,负摩阻力会造成桩身的沉降量过大和承载力降低。针对能较准确计算深厚填土场地基桩负摩阻力方法研究成果不足的问题,通过不同法向应力下的土–混凝土界面剪切试验讨论了桩侧摩阻力的发挥机理,并考虑桩侧摩阻力随深度的分布规律,提出结合双曲线模型和有效应力法的桩侧摩阻力分段计算模型。然后,基于桩–土体系的能量传递,建立负摩阻力条件下基桩的能量平衡方程,进而导出同时考虑桩–土相对位移和桩–土体系势能变化的桩身轴力和位移计算表达式。以某桩基现场试验项目进行计算,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理论计算所得桩身轴力沿深度变化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本方法能够较准确的分析深厚填土地基中基桩的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6.
对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负摩阻力的产生机理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利用桩土相互作用模型,推导出了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考虑时间效应的负摩阻力计算公式。利用此公式,只需要知道土体的剪切模量G、桩端荷载Nb和时间因子Tv,就可以方便地对任意时刻湿陷性黄土引起的单桩摩阻力的分布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新近深厚填土属于欠固结土,在自重应力作用下土体固结并未完成,在此类地基中施工桩基础,可能会产生向下的负摩阻力,导致桩基极限承载力减小,影响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为了研究新近深厚填土单桩承载特性,开展单桩静载试验和基于规范的理论计算,考虑负摩阻力,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值为1587 kN,不考虑负摩阻力的计算值为2136 kN,静载试验值为2000 kN,结果表明考虑负摩阻力时单桩极限承载力比静载试验结果少400~550 kN.因此新近深厚填土中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值不能以桩基静载试验结果作为标准,应结合理论计算结果综合考虑,同时建议对单桩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层进行注浆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8.
在软弱地基上、湿陷性黄土地区或有地震液化土地区建造建筑物,采用桩基础,将可能产生负摩阻力,使桩身发生破坏或使地基屈服破坏。因而了解负摩阻力产生的机理、条件及影响因素,探讨单桩及群桩设计中负摩阻力计算的方法对于搞好桩基设计尤为重要,该文分析了桩基负摩阻力产生的原因,及相关规范条文的规定,并列举了计算实例,提出了在不同地质条件上下减少摩阻力的相关工程措施和总结。  相似文献   

9.
软土地基桩侧表面负摩阻力解析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考虑了桩土的相互作用,利用太沙基固结理论建立了桩侧表面负摩阻力非线性解析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软土地区桩倒表面负摩阻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桩体特性、土体特性、桩土界面强度、堆载及土体结构性等对桩基负摩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类似地层条件下桩基础承载力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李峰  罗尚君  刘方圆 《科技信息》2013,(2):271-271,273
桩周土层产生的沉降超过基桩的沉降时,对桩会产生向下的负摩阻力。负摩阻力对桩的影响不可忽略,应引起重视。应采用相应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11.
基于桩土的位移协调,通过引进并加以改进的Alamgir位移模式和弹性理论分析柔性桩的荷载传递.根据桩侧摩阻力在桩顶以下1/3有效桩长处达到最大的条件,推导出有效桩长的计算式,进一步获得柔性桩的桩身应力、桩侧摩阻力的简化计算式.通过实例分析,验证计算公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桩侧摩阻力理论值与试验实测值相差较大,但沿桩长的分布二者较一致;桩身应力理论值与试验实测值吻合非常好;有效桩长理论值非常接近实测桩身应力几乎为0的深度.因此,推导出的柔性桩的桩身应力、桩侧摩阻力和有效桩长的计算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对地面堆载作用下桩土系统的相互作用进行离散颗粒流模拟,分析端承桩在桩周土受柔性分布载荷作用下,桩侧负摩阻力的发展变化趋势,为负摩阻力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数值试验结果表明,负摩阻力的分布随着地表荷载的增加而不断地发生变化,并且当达极限摩阻力后,其值随着桩身位置的不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并非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表面粘贴应变片的管桩进行静载试验,分析沿轴向的管桩轴力及侧摩擦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轴力沿深度方向呈现出倒三角的分布特征,其数值沿深度方向而逐渐减小;在含建筑垃圾土的土层中,管桩轴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快速降低,进入粉质黏土层后,其降幅较深层含建筑垃圾土的土层减缓;随着压桩力增加,管桩侧摩擦阻力逐渐增大,但其增幅减缓而最终达到极限值;浅层土与管桩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小,随着深度增加,摩擦阻力迅速增大;粉质黏土层与管桩之间的侧摩擦阻力小于底层含建筑垃圾土土层.  相似文献   

14.
砂土液化对桩基工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砂土液化对桩基工程的影响,指出了砂土液化时,由于孔隙水压力的上升,土的结构重新调整,桩例摩阻力完全丧失,液化后,由于砂土的固结沉降引起桩侧负摩阻力与地面沉降之间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推导并给出了由于砂土液化引起桩的负摩阻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湿陷性黄土桩筏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分析高速铁路荷载作用下刚性桩桩筏复合地基控制湿陷性黄土地基沉降的效应,采用离心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不同桩间距设置条件下的刚性桩桩筏复合地基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研究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法满足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对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需要加固处理.随着桩间距由2倍增至6倍桩径,地基总沉降量及工后沉降量显著增大且变化速率较大,桩间土对桩体的负摩阻力增大.桩间土与桩体相对位移中性点位置随着桩间距的增大而显著降低,工后阶段中性点位置变化趋势为逐步上升并趋于稳定.工后阶段筏板与桩体相对位移量呈减少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差异沉降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桩筏复合地基工后阶段控制沉降及差异沉降的能力较好.  相似文献   

16.
复合地基群桩相互作用机理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国内最新研制的三堆大型模拟试验台——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城市地下工程相似模拟试验系统,进行了3组模型试验,试验研究了群桩与单桩复合地基在应力场、位移场等方面的不同.试验结果表明,群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明显高于单桩复合地基;桩侧负摩阻力高于单桩复合地基,桩侧正摩阻力低于单桩复合地基;群桩复合地基沉降高于单桩复合地基;群桩复合地基存在差异沉降.所得结论可为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有益参考。图12,表3。参10.  相似文献   

17.
带负摩阻力基桩的静载检测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负摩阻力发生的条件 ,比较了基桩荷载长期作用的实际工作状态与静载试验条件下荷载短时间作用的工作性状之间的差异 .分析表明在静载试验条件下基桩的负摩阻力是不可能发生的 ,指出常规的静载试验对于带负摩阻力基桩的评价是偏于不安全的 .通过一个实例说明了带负摩阻力基桩承载力的正确评价方法 ,并提出了设计与检测中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CASE法基本原理及其假设的基础上,利用土体阻力对桩身传播应力波波幅的影响为指数衰减的规律,得出了计算桩侧动阻力的方法,并改进了CASE法计算单桩承载力公式.工程实例的应用分析表明,改进的CASE法能够应用于侧摩阻力较大的桩,可以减少检测时高估桩基承载力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