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绿尾虹雉非繁殖期和繁殖期较为复杂的鸣声行为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绿尾虹雉鸣声的生物学意义.2009年1-7月在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采集绿尾虹雉的鸣叫声,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绿尾虹雉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Excel软件对其各种鸣叫声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绿尾虹雉鸣声大多由短的重复的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鸣声组成.鸣声类型具有报警鸣声、领域鸣声、惊叫声、啼叫声、求偶叫声、产卵叫声、休息时的叫声等7种.鸣声音节中最常见为洪亮高亢的单音节鸣声,双音节鸣声仅出现在产蛋时,多音节鸣声为啼叫声.繁殖季节鸣叫与非繁殖季节鸣叫相比,在鸣叫类型上有增加,鸣叫频次也有明显增多.本研究发现绿尾虹雉的鸣声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鸣声是它们在种群中进行语言交流的有效工具.研究鸟类鸣声的生物学特性对于了解鸟类的各种行为特征和有效的保护鸟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由瑞典皇家技术学会(KTH)于2000年开发的Wavesurfer声谱分析软件能对声音数据进行观察、编辑、分类等多种分析.将其运用到鸟类鸣声分析中,更简单直观的获得鸟类鸣声的声学特性,为深入研究鸟类发声机理和发声行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鸟鸣的秘密     
张雁云 《大自然》2010,(3):7-10
鸟类婉转动听的鸣声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其实,鸣声只是鸟类重要的通讯手段,包含了丰富的生物学信息,在吸引和稳定配偶关系、保卫领域、养育后代等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也许发现鸟可发出非常复杂的鸣声,但总结起来,这些声音可分为两大类:鸣叫和鸣唱。鸣叫指短促、简单的鸣声,雌、雄个体一般在全年都会鸣叫。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份至2014年3月份期间,分别采用路线调查法、固定半径样点法和鸟类鸣声识别法对天津市西青大学城区域鸟类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共记录到鸟类110种,隶属15目35科,其中繁殖鸟46种,属于北方型的有24种,较为明显地反映了北方型鸟类区系的特征.调查区域内分布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国家"三有"鸟类92种,我国特有鸟类1种.在调查区域的4种生境中,再生绿地区域的鸟类多样性最高,生活区的鸟类多样性最低.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素是鸟类鸣声特征分化的重要驱动力.海拔梯度对鸟类鸣声特征的影响少见报道.以我国特有种山噪鹛(Garrulax davidi)为对象,通过分析其鸣声的声学复杂度指数、声学多样性指数、声音均匀度指数、声学丰富度、生物声学指数、声学熵、振幅指数、标准声景差异指数、频峰数等特征,发现声学多样性指数与声学熵随海拔梯度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最大值分别出现在海拔1 718米和1 646米处.声学均匀度指数随海拔梯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最小值产生在海拔1 783米处.这表明中海拔地区山噪鹛鸣声变异无序度最高而均匀度最低,也意味着中海拔地区鸟类物种多样性比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更丰富.其原因可能与中海拔地区较高的植物物种多样性有关.研究有助于揭示海拔梯度对山噪鹛鸣声的影响规律,加深对鸣禽响应环境变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正如人类一样,鸟类中也存在着“方言”。形成鸟类“方言”的主要原因是鸟类不同地理种群的鸣声模式发生变异,就好像我们人类一样,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语言,而且异地语言之间也难以沟通。美国宾夕法尼亚  相似文献   

7.
鹀之族     
翻遍我国的各种鸟类志、观鸟手册,(音wú)这个大家族总被排名最后,这是由它们的分类地位———雀形目科决定的,先前的分类学家通常将其作为雀科的一个亚科。由于分子技术、鸣声分析等方法的渗透,人们对鸟类的系统发育有了新的认识。本科鸟类在全世界约有72属321种,  相似文献   

8.
鸟类的白色变异虽较常见,但大嘴乌鸦、凤头百灵的白色变异较少.本文对上述鸟类的白色变异进行了报导.1 白化了的大嘴乌鸦1965年冬季,甘肃省天祝县莎玛乡居民发现白色鸟类1只,活捉送我校生物系,经鉴定为1只白化了的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 Wagler)。体型和鸣声与一般大嘴乌鸦相  相似文献   

9.
为了辅助电网涉鸟故障的差异化防治,提出一种基于组合特征和卷积神经网络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电网危害鸟种鸣声识别方法 . 根据历史涉鸟故障的鸟 种信息及输电线路周边鸟种调查结果,选择13种高危鸟类、8种微害鸟类和2种无害鸟类建立 鸣声样本集;对鸟种鸣声信号进行分帧、加窗、降噪和剪裁等预处理,提取鸟鸣 Mel 倒谱系数 (Mel-frequency Cepstrum Coefficients,MFCC)、Gammatone 倒 谱 系 数(Gammatone Frequency Cepstrum Coefficients,GFCC)和短时能量(Short-term Energy,STE)特征 . 针对单一特征表达能 力不足的问题,将MFCC及其一阶差分、GFCC及其一阶差分和STE归一化后进行组合,生成新 的鸣声特征集 . 搭建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组合特征进行训练和识别,鸟种鸣声测试集的识别 正确率达91.8%,较单一MFCC和GFCC特征表现更为优异.  相似文献   

10.
鸟类种类繁多,形状、大小、羽色、鸣声千差万别,而这些不同的特性和特征是辨认鸟类的最基本的线索。我们在认鸟前,要先记住鸟类各个部位的名称(鸟类部位名称见图),熟悉鸟类不同的翅形和尾形,以及各种横斑、条纹的名称和着生位置。在野外认鸟时,将上述各方面的线索综合起来,才能准确辨认鸟类。辨认鸟类时应识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外部形态和颜色1.大小我们可用一些常见的比较熟悉的鸟类的大小作为标准,记住它们的长度,并以此作为与所看见的鸟比较大小的参考,以得出观察鸟的大概长度。这种方法比在头脑中用一把想象的尺子估计鸟的长度要适用得多。常用的标准鸟有绣眼鸟或柳莺(全长约10厘米)、麻雀(全长约15厘米)、  相似文献   

11.
2022年8月7日晚,笔者在黄山市黄山区汤口镇浮溪村(30.085 1N,118.145 8E,海拔562m)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时,观察并记录到鸮形目鸟类2只.通过对其鸣声和形态辨识并查阅资料文献,确定其为黄嘴角鸮(Otus spilocephalus).该物种为安徽省鸟类新纪录,此记录也是该物种目前分布最北界的记录.  相似文献   

12.
2008年3—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郊通过野外观察、录音、室内计算机处理及声谱分析对黑尾蜡嘴雀繁殖期的行为和鸣声之间的联系做了初步研究.黑尾蜡嘴雀有占区、驱逐、求偶、报警、屈服、飞行、采食、召唤等鸣声,结合鸣声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确定了每种鸣声的生物学意义.通过对862组鸣声样本8种鸣声的声学特征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发现黑尾蜡嘴雀的鸣声结构简单音节类型较少,鸣叫过程中往往出现高度的音节重复现象,并多有谐波;各类鸣声在声学特征的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鸟类所以会赢得人们的喜爱,除了它们美丽的羽毛之外,就是因为它们有一副天赋的美妙歌喉。“鸟语花香”和“燕语莺声”这两个成语表明了赞赏之意。当然,有的鸟的鸣声并不美,例如喜欢“呱呱叫”的乌鸦就是,甚至惹人生厌。鸟类中有一大批鸣声悦耳的小鸟,它们大多是体态轻盈,行动灵巧,特别善于鸣叫,因此叫做鸣禽类。中国传统的鸣禽,最为人所熟知的,有百灵鸟、画眉、黄鹂等。还有能学人说话的八哥、鹩哥。黄鹂就是古诗中所说的“黄莺儿”,杜甫还有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古人还称黄鹂为“黄栗留”,称八哥为“鸲鹆”,称鹩哥为…  相似文献   

14.
一序论山东省是鸟类迁徒必经之路,往来的鸟类很多。过去在青岛(Reichenow1903,1907;Kleinschmidt 1905,1913;Kothe 1907;寿1938;寿和黄1957),烟台(寿1930,Duncan 1937)威海,(Aylmet 1931,1932;Ascherson 1932,Herklots 1935,Robb 1935),  相似文献   

15.
作者于2005年4-6月在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和回放技术,对四川山鹧鸪育雏期(Arborophila rufipectus)幼体的鸣声行为特征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幼体有取食、警戒、惊恐和呼唤等4种不同行为的鸣声.取食鸣声和警戒鸣声均为单音节,它们的音节持续时间和主峰值差异显著.两种惊恐鸣声和四种呼唤鸣声的MPF和音节间隔时间差异性不明显,而音节持续时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6.
灵魂的声音     
1959年,瑞典人弗里德·里奇·于根生,带着他的录音机来到他别墅附近的一个乡村胜地,想录下鸟鸣声。后来他发现,录音中不仅有鸟鸣声,还有微弱的人声在用瑞典语和挪威语讨论夜鸟的歌唱。  相似文献   

17.
用mp3采集声音、记录,用Cool edit2000和Wavesurfer等2种声音软件进行分析,对在不同情境下的牡丹鹦鹉(Psittacula agapornis)鸣声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牡丹鹦鹉的鸣声主要有单脉冲鸣声、双脉冲鸣声和多脉冲鸣声,3种鸣声在时域和频域存在差异;雄性鸣声种类较多;鸣声的分布独雄>独雌>雌雄混合,呈早>中>晚分布;独处时和共处时的鸣声脉冲持续时间不同.雄鸟比雌鸟鸣叫强.  相似文献   

18.
清晨一觉醒来,推开窗扇,悦耳的鸟鸣声随风飘进,宛如一曲优美的自然交响乐,使人感到心旷神怡.自古以来,人们对鸟鸣习以为常,可是鸟类的鸣叫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控制的?这些问题引起动物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正在逐步揭示这其中的奥秘.如果你仔细观察不同鸟类的鸣叫,你会发现鸟类的叫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词的叫声,以非鸣禽(鸡、鸭、鹅等)为代表;另一类是委婉的歌唱(鸣啭),以鸣禽类(大多数雀类)为代表.那么为什么鸟类的鸣叫有如此不同的情形呢?我们不妨比  相似文献   

19.
蓝鹇(Lophura swinhoe),台湾称之为蓝腹鹇、山鸡、洼鸡,属鸡形目、雉科、鹇属,是我国特产鸟类。早在1862年,英国的鸟类学家古德(J.G ould)就将蓝鹇作为新种发表,将其命名为E uplocam us swinhoe。1907年,鸟类学家格兰特(O.G rant)和拉·图史(La Touche)以G ennaeussw inhoe命名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2月-2007年7月,对从四川省成都市鸟市购买的8,只(4♀,4♂)野外白领凤鹛(Yuhina diademma)的鸣声与行为进行了记录观察,并对主要日常鸣声进行了声谱分析.其结果表明:自领凤鹛具有恫吓、报警、惊叫、召唤、求救、采食、飞行、应答和求偶炫耀等9种鸣声;日常的鸣声主要以采食、飞行和召唤3种声音为主,惊叫、召唤和求救3种鸣声常常连续发生.本文通过白领凤鹛的鸣声与行为之间的联系,初步探讨了其鸣声的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