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技术得到普遍运用,再加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应用已经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所离不开的,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过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暴露很多网络安全问题,例如网络病毒的传播,如果计算机感染木马病毒,就会导致计算机用户的个人资料信息被盗取,如果发生在一些公共服务电脑就会引起社会恐慌。该文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定义进行了介绍,然后对网络安全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控制网络不安全因素的应对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网络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凭借其交互性强、方便快捷等诸多的优势已经成为普通受众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尤其是诸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更为方便快捷的智能上网终端的普及,互联网已经从不同的角度渗透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网络在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互联网对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产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影响,正向社会经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一项技术及其应用像互联网一样发展那么快,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消费和交往方式影响那么大,并且,随着高度信息化的网络社会的到来,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观念和意识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魏家旺 《科技信息》2007,7(26):133-134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冲击着人们的传统观念。网恋、"网婚"作为互联网生活方式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决定了网恋、"网婚"与真实情感、现实婚姻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与现实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产生矛盾,这不仅导致了网络伦理道德的危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的家庭伦理观。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特别是现代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热情。课题以问卷方式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交往情况,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和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反映出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提出怎样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交往及解决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应采取的可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进入我国20年了。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很少有新技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对社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互联网是如何提出的?它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本刊记者采访了见证我国互联网发展的胡启恒院士。  相似文献   

7.
林凌 《科技信息》2010,(26):I0045-I0045
互联网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社会限制,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方便,但无节制地使用网络,却孕育出了一种心理异常的新型疾患——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简称网瘾症。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深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网络成瘾也是一个长期困扰家长、学校和政府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已引起广大学者和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预防、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伟玲 《科技资讯》2011,(29):233-234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在给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一些用户出现了某些心理问题。大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网络成瘾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分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原因,加强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干预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新冠疫情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既有的生活观念,并且几乎可以确定,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这些已经被改变的生活方式还会继续影响经济走势,由此引发的新的经济风向值得关注。01宅经济“宅经济”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出现,是一种基于互联网场景和现代化物流所形成的新型经济形态。“宅”在家里网络办公、在家兼职、在家消费等成为新的生活风尚。  相似文献   

10.
黄翀 《海峡科学》2004,(10):32-33
网络文化是国际互联网全面商业化、全球化后,网络机构和上网(网民)人数迅速增加,网络涉及的领域日益扩大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目前,中国域名数已达100多万,网站达60多万个,网民已近上亿,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此基础上出现的中国网络文化,方兴未艾。网络文化一经出现,就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并且对社会、经济及文化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网络文化在短短的的时间内如火如荼地发展,并成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由此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惊呼它会前所未有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世界,有人担心青少年网民会沉沦于虚拟世界之中。更有人忧心西方文化这下可以无屏障地侵入了……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互联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对人们认知形式、思维观念和方式、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上网成为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对高校的思政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 ,主动出击 ,把互联网建成思政工作的新阵地  相似文献   

12.
万容霞 《科技信息》2012,(33):327-327,367
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已被放到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位置。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对卫校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呢7  相似文献   

13.
万晓燕 《科技信息》2008,(18):266-266
到目前为止,我国网民已迭到千万,居世界第八位。网络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有着十分强烈的吸引力,它不但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而且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庞大的网民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对我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互联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造成的全面影响,也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4.
网络时代的到来正在引起人们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各方面的显著变化,特别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产生了强烈和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我国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传播媒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影响并改变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是把双刃剑,为人们带来快捷、便利同时,也会产生相应负面效应.在舆论传播领域,舆论的生成方式、传播方式,都在改变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因其快捷、方便、信息量大、传播广泛等优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认知方式,同时也改变着社会政治、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生活。本文首先对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继而提出了针对中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共同体作为互联网出现之后的新的社会形式,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空间。它借助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实践活动方式及社会关系,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新构建。相较于传统共同体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意识结构上都体现出诸多新变化,准确把握这些新变化有助于人们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中转变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确立理性的生产和生活理念,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互联网共同体建设之中,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今天,互联网作为一种开发、利用、传播信息资源的全球性的网络载体,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各类网站已达67万之多。人们对互联网也不再陌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早已引起了社会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等社会科学的关注和研究。相对而言,人类学对于互联网的研究比较滞后,对于互联网能否纳入其研究视阈意见也不统一。《天涯虚拟社区——互联网上基于文本的社会互动研究》(以下简称《天涯虚拟社区》,刘华芹著,30万字,2005年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周大鸣教授主编的中山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文丛“都市与乡村社…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发展,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人们开始习惯于从网络上免费获取图书、音像、电影等作品。与此同时,为了适应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作品通过电子信息流的方式在互联网上传播,这一改变对我国传统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适应数字网络的新环境,有必要完善数字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20.
封传银 《科技信息》2010,(8):I0029-I0030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领域,网络已经对各行各业的人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新生事物历来敏感的高等学校受其影响日盛。网络在改变着当代大学生学习、思维和生活的模式,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价值取向。如何借助互联网,因势利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网络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探讨利用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