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菏泽师专学报》1991年第2期发表了贾祥伦老师的一篇文章——《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建国方略摭议》。作者认为孙中山先生不应做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对待,要重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其精心构思的建国方略”.作者的许多观点实在令人不敢苟同,兹提出几点幼稚的看法,希望能求教于贾祥伦老师. 一、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并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贾祥伦老师在文章中写道,孙中山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而且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从而得出结论: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2.
江亢虎是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学者、政客和汉奸,对于其人,孙中山曾与他研讨过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和“三民主义”的关系问题,后来孙还将当时欧美最新出版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书籍赠送给了江,以示对其创办中国社会党的祝贺,并表示中国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对资本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孙中山“发达资本”与“节制资本”的矛盾观点出发 .一方面探讨了孙中山先生要求“发达资本”的愿望 ;另一方面阐明了孙中山先生有关“节制资本”的主张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孙中山先生对资本问题的看法 ,以及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孙中山“发达资本”与“节制资本”的矛盾观点出发.一方面探讨了孙中山先生要求“发达资本”的愿望;另一方面阐明了孙中山先生有关“节制资本”的主张.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孙中山先生对资本问题的看法,以及这一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约论》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书中的许多基本原理是孙中山民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颇受其影响。在“全民政治”、在“平等观”、在“人权”、在“分权理论”与“五权宪法”和“权能分治”等方面,孙中山和卢梭两人的观点,既有一致,也有分歧。  相似文献   

6.
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奋斗了毕生,建树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并为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值得珍视的思想遗产。毛泽东同志对此曾明确指出:“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在孙中山的思想遗产中,他的经济建设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深刻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和总结孙中山的经济建设思想及其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更为深入地领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无疑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对于孙中山让位给袁世凯一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同志认为:孙中山让位于袁是被迫的,是为“情势所迫”,是孙中山缺乏斗赢袁世凯的条件;有的同志认为:孙中山让位于袁是主动的,是想“以和平收革命之功。”本文就此事谈谈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一) 存在决定意识。要弄清孙中山让位于袁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认为孙中山让位是“为情势所迫”的同志,往往通过阶级力量的对比来说  相似文献   

8.
从孙中山的公开言论看,他对于如何“凝省为国”的思考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尽管孙中山根据现实政治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凝省为国”方略,但他最理想的建国方略始终是单一制集权国家。然而“集权”并不等于“专制”,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与他武力统一中国,建立单一制国家政权的构想并不矛盾。也正是孙中山一贯秉承着民权主义理想,这才使得他的武力统一与直皖等军阀的武力统一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全面评价孙中山思想、事业和精神品格,认识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伟大的民主革命导师”,确立了中国共产9党与孙中山在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这一历史接力运动中的继承关系,要求共产党人始终高兴孙中山的旗帜。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护法失败后,孙中山移居上海,在他直接赞助下,以驱逐陆荣廷、建设新广西为目标的“改造广西同志会”于一九二○年成立。孙中山令陈炯明粤军从福建打回广东,十月底攻克广州,桂系军阀陆荣廷兵败逃回广西。孙中山返穗,重组护法军政府,主要目标是进行北伐,打倒北洋军阀,统一全国,“拔乩返治”,“发展实业”,“保护平民”。(注一)为此,首先要肃清负隅顽抗的旧桂系残余势力,以免它为患广东,牵掣后方,一九二一年五月,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桂系兵分三路,进攻广东。孙中山下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在茫茫黑夜的旧中国,第一个点燃了“振兴中华”的明灯,照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航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民主革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明确提出,成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专为振兴中华”!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从此以后,孙中山把毕生都献给了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西方三权分立学说较析马雪芹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民权政治的核心内容.它是孙中山先生于长期的民主革命实践中.在吸取、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合理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五权宪法思想不仅是对“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的...  相似文献   

13.
“五权宪法”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的政治文明成果,它启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提高人民的公民意识,使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同步进行。同时,监督机构必须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建立全国性的考试制度,确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建立民主、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学界对于孙中山的研究逐渐向一门独立的学科——“孙学”发展,从国内外研究状况来看,成果蔚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至于孙中山研究之所以为“孙学”之成因,主要体现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具体来看,内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思想丰富,涉及面广泛,其论著众多,还有名人效应所驱使;外部因素主要基于现实需要,表现在孙中山政治、...  相似文献   

15.
蒋介石的“力行哲学”是其实行封建、买办法西斯统治的理论基础,他鼓吹这种“力行哲学”是以“国父”主义的名义为标榜,打着孙中山“行易知难”说的旗号推行的,因而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迷惑性。为了揭破这种欺骗性和迷惑性,剖析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和孙中山“行易知难”说的关系,还其反共反人民的法西斯主义真面目,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其文化渊源是儒家文化的“秩序和平”论。近代社会以来,“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和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曾经试图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重新找回“和平”、“和谐”的理念,为中国寻找出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平、和谐思想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和平思想中国化,并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的历史人物”。孙中山先生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奋斗终生。他在青年时代原来是学医的,因目睹当时政府腐败,国家贫弱,就决心“抛弃医人生涯,而从事医国事业”。为了寻求“医国”之方,他积极向外国的长处学习,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本文着重谈谈他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一) 1866年,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现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一年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后六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后三年。正是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帮助清朝统治者镇压中国人民反抗运动的初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权能分治”说的产生有其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其中,思想渊源主要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权在民”思想和分权学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人民主权思想和建国原则、中国古代的儒家正统思想和封建统治时期的“王道仁政”的传统思想;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孙中山的平等观和民生史观。  相似文献   

19.
蔡锷经济思想源出于蔡锷就财政、实业、举债等问题所发表的政策性见解。孙中山民主主义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内容,是一套深刻的社会革命理论,蔡锷经济思想具有孙中山民主义思想特征的观点不成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孙中山一生的活动轨迹作了具体的分析,划分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确立、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阶段。历史证明,孙中山顺应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适乎世界之潮流”,不断革命,继续革命,孙中山是一个永远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