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对华ODA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曾为中日关系的修复、中日经贸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对华ODA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本文辩证分析日本对华ODA对中国经济产生的正、负两方面影响,指出日本对华ODA由于符合两国的国家利益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2.
回溯中日两国交往的历史,已故周恩来总理在1972年作了很好的概括“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在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深重灾难。1972平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完成了中日关系的历史任务,揭开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但近年来,由于日本大国意识膨胀,政治右倾化,其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目前中日关系处于非常敏感的关键时期,中国主张从切实维护中日关系大局出发,加强沟通、协调,冷静、理智地处理…  相似文献   

3.
中日关系:进入非传统因素主导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有必要从地球环境变化的高度认识到互相合作以面对共同问题的意义。当前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主权和东海资源的争端,表面上看是传统类型的中日冲突,但实质上,它们却有着大而深的背景,即中国经济崛起引起日本的不安和疑虑。中国的高速发展,在环境和生态上对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在这个背景下,中日关系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关系,具有不同于历史上“农业国的中国和工业国的日本之关系”(冯昭奎语)的特征,进入了一个非传统因素主导的历史新时期。从积极方面讲,中日双方已互为彼此最大的经济伙伴。中国的发展受益于与日本的贸易…  相似文献   

4.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正式的政府间的外交关系,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的民间交往自然成为两国交往的核心。中日间经济活动主要有50年代的中日四次民间贸易协议,以及60年代的友好贸易和“LT贸易”。其中从1962年到1973年延续了11年的LT贸易被誉为“半官方”和“准政府”间的贸易,对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和中日邦交正常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江永先生的新著《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政冷经热”关系》一书最大的特点是对中日关系准确把脉,回答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中日关系内容丰富,千头万绪,作者巧妙地抓住“政冷经热”这一重要命题,把中日关系的各种问题简明扼要地提示出来,并做出具体分析:冷到前几年中日两国首脑互访受阻,两国民  相似文献   

6.
对日本,还要“区分论”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8.15”纪念日到来之前,中日两国有责任感的“知日派”和“知中派”学者在本刊编辑部面对面,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出发,梳理了两国关系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并探究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走向。本刊与日本爱知大学《中国21》杂志同时发表几位学者的精彩发言。在“8.15”纪念日到来之前,中日两国有责任感的“知日派”和“知中派”学者在本刊编辑部面对面,从现实中的中日关系出发,梳理了两国关系几十年的发展状况,并探究中日关系今后的发展走向。本刊与日本爱知大学《中国21》杂志同时发表几位学者的精彩发言。  相似文献   

7.
今年7月4日,我与阎学通先生对7~9月的中日关系的走势进行了预测,认为这三个月中日关系的走势将是“平平升”。但近日的实际衡量显示却是“降降平”,三个月的累积误差达到0.5,这是我们几次预测中最大的误差值。我认为,我们这次预测出现这么大的误差,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注意到中日战略利益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在总结预测失误的工作中,我们重新分析了近几年中日关系的变化曲线(见上图),并且从中获得了一些新的体会和认识。从上图可以看出,在2000-2003年的三年里,中日关系的起伏保持在1.5-3.0之间,依据我们的衡量标准,是在普通等级的中等和上等…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进展,人们越来越关心其他国家尤其是近邻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冯昭奎先生的新作《21世纪的日本:战略的贫困》(简称《贫困》)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日本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并指出日本目前的困境是缺乏国家战略所致。《贫困》从泡沫经济、向信息化过渡、中日关系三个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日本的国家战略问题。在上篇“泡沫破灭:经济战略的贫困”中,作者详细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形势,认为泡沫经济的出现在于日本政府的错误诱导,而且在解决泡沫经济引起的问题时,又错误地沿用…  相似文献   

9.
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5周年。从去年底和今年初开始,中日关系的话题就一直为各方所关注。《人民日报》评论部马立诚撰文认为,在对日关系方面应“抛弃旧观念,启动新思维”,中国“要有战胜国和大国的气度,对日本不必过于苛刻”,在学界和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著名学者时殷弘撰文指出,“中日两国多数人民之间近年迅速增长着的互厌和敌意不受制止地发展下去,对中国的中长期未来相当危险”,中国应“本着真正创新性的国策思维和很大的战略决心,主动地以看似重大的代价来谋求中日接近”。本刊发表的新加坡学者卓南生《究竟谁需要新思维》一文在读者中也反响强烈。可以说,中日关系牵动了太多国人的神经,作为近邻的中日将如何相处,这是一个学界和普通百姓都在关心的问题。本期“封面话题”即以“中日关系能否超越历史”为题,摆出几位专家的观点。本次讨论会由本刊编辑部与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编辑部共同举办。专家发言全文近期将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发表。  相似文献   

10.
中日邦交正常化25年以来,两国关系有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从经济的角度,对中日关系的本质和全局,特别是对两种不同的“中日关系观”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中日两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但由于历史问题等消极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时常出现波折。历史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但中日关系的发展也有诸多有利因素:经济上的相互合作、文化上的频繁交流、安全上的相互借重,已成为双方共同的战略利益。中日两国应从大局出发,积极消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各种积极因素,推动中日关系在新世纪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日本部分解禁集体自卫权并积极推进修改"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安倍经济学"效果欠佳、中日领导人实现会见,安倍决定解散众议院提前大选等重大动向的发生,日本的内政外交局势以及各相关政策、中日关系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为密切跟踪并准确研判形势,就中国对日战略提出应有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2014年12月12日在京召开了"中日关系与中国对日战略"内部学术研讨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李薇所长致辞,来自中国社科院日本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交  相似文献   

13.
李魏巍 《长春大学学报》2013,(11):1473-1476,1480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对中国周边的影响。日本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战略,推出日本版的“繁荣之弧外交”加强了与越南的双边关系。日本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有许多共同的利益。日本在变动的亚太格局中努力实现其政治大国梦想。然而,我们对日越关系的迅速升温还要理性观察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日关系“经热政冷”的局面已经延续多年了。2006年9月26日,安倍晋三出任日本新首相,在10月8日的第一次出国访问中就来到了中国,传达了日本试图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信息。但是,中国与日本之间在历史问题和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尚未解决,在欧盟对华武器禁售、日澳军事关系等方面又出障碍。中日关系仍然步履艰难。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有一本名为《世界知识》的杂志,它面向普通民众,是一本进行国际关系启蒙教育的杂志,属外交部主管。该杂志从今年(2000年)第1期开始推出了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其中,在中国的日本问题研究专家中相对平和的冯昭奎先生对日本进行了抨击,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则是“和则两利”。紧接着“冯文”之后,在该杂志的“大家谈”栏目中就“中日关系”又刊登了数篇进行讨论的小文,虽然也抨击了日本,但结论仍是应该与日本友好。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与其让对方谢罪,莫若首先使自己强大”。  相似文献   

16.
“经济热,政治冷”已经成为描述当前中日关系的一般说法。就中日关系而言,经济交流的加深,正影响着政治关系。一年多来,中日之间发生了西安演出闹剧事件、珠海嫖娼事件、钓鱼岛纠纷事件等,但中日双方都从大局着眼理性应对,处理得比较好。这里特别提出来的是,日本舆论不同于过去几年,冷静而理性的声音较为突出,对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批评之声也越来越高。另外,在香港“民主派”闹事问题上,日本媒体炒得并不多,在台湾领导人选举问题上也表态谨慎。台湾选举结束后,在日的台独势力曾企图聘请“强硬派”政治家安倍晋三日本自民党干事长来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不良征兆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同时又是“中日国民交流友好年”.去年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华后,日本媒体说中日关系将走向深度合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说双方达成重要共识.野田表示,要以201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契机深化日中战略互惠关系.中国领导人表示,要抓住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进政治互信.然而近几个多月来中日关系似乎并没有朝着两国领导人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冷战期间日本承认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冷战后日本追随美国开始介入南海争端。新世纪,为维护其海上“生命线”安全的需要,保障其经济利益,争夺地区主导权并在钓鱼岛的主权问题和东海划界问题上牵制中国,日本开始介入南海争端,其战略措施有:舆论炒作“中国威胁论”;加强与亚太国家的合作并进一步巩固日美同盟,包括拉拢东南亚国家联盟、建立日越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战略关系;从军事战略上谋划介入南海地区。日本介入南海争端意图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增加问题解决的难度,阻遏中国走向海洋的步伐,严重地威胁中国领海主权的完整。在解决南海争端的过程中,如何平衡日本因素是中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现实问题”更紧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日本的“历史问题”伤害的主要是中国人民感情的话,那么,日本的“现实问题”则是对中国国家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国家安全等核心利益实实在在的威胁。可以预见,日本的“现实问题”将超过“历史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从国际关系理论视角出发,对2006年末安倍晋三访华以来中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在理解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要义的基础上,主要根据国家战略反映国际身份认同、国际身份认同影响国家利益认识、国家利益认识又作用于国际关系的逻辑,从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两方面来分析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