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2021年中国花博会和上海市民插花大赛上一些优秀海派插花作品的研究,分析了海派插花通过花器组合、花器功能、花器取材、与主题相关、与环境相融、多方位表现等创新特点,结合作者自身创作实践应用,探讨了海派插花通过花器创新发展的最新趋势,以期从花器创新应用角度为海派插花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京剧在近代传到上海,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海派艺术,其形成是各剧种间的同台竞技、融汇交流的结果,也是近代上海特有的城市文化哺育下的产物.京剧海派的出现,形成了与京朝派既抗衡又相补充的另一极,促进京剧艺术的革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盖风丽 《科技信息》2010,(19):197-197
上海是中国水彩的发祥地,地处对外交流的前沿,接受外来影响最早,同时,上海也是中国最大的对外开放城市,地理位置决定它的文化习性不以传统而守旧。纵观海派水彩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开放多元,博取众长,兼收并蓄这些海派文化的核心是成就上海水彩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底开始,周立波凭借自己独创的"海派清口"《笑侃三十年》、《笑侃大上海》和《我为财狂》在上海迅速蹿红,成为2009年上海演出市场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他本人也成了2009年中国娱乐休闲文化的热点人物。从海派文化的消费传统看,周立波是在用"海派清口"这种既有传统风格又融入创新意识的表演形式,通过怀旧的言说方式勾起观众的大上海主义情结,赢得观众的认同,然后再用一种娱乐的方式与社会热点、当前时政进行对接,迎合了大众的消费口味,从而扩大了其在娱乐文化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海派市民小说以三四十年代的张爱玲、苏青、徐和无名氏的创作成就为最高。四位作家皆对情爱世界和都市生活一往情深 ,并使二者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痴情与背叛 ,希望与绝望 ,漂泊与寻找 ,生存和死亡 ,现实与梦想 ,沉沦与救赎是海派市民小说反复书写的文学母题。这些母题不仅为海派市民小说增添了深刻的内在意蕴 ,而且成为当代海派市民小说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海派文化曾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叶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的形成与发展以及所反映出的主要特征,均与近代上海商业的畸形发展和社会的商业化不无关联。商与文的紧密结合,使近代海派文化一方面具有灵活多变与务实创新等不断发展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浓厚的商业化色彩。在认识和评价近代商业发展对海派文化的影响时,也应对这两方面均给予充分的重视,否则将会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7.
海派学校体育文化是上海在历经多年的学校体育改革和实践的过程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具有上海地方特色的体育教育文化.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有助于满足上海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化需要,促进其对海派城市文化的认同,使上海的学校体育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包括学校体育观念、学校体育制度、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创新等方面.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途径有学校体育文化的交流、融合、原始创新等.目前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水平不高,创新的动力正在积累之中,创新机制尚未健全,需要在完善机制,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动力方面进一步努力,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以进一步提升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8.
以海派服饰的历史沿革和风格特征为依据,在对各个时期的海派服饰进行区分、比较与联系的基础上,对海派服饰的变迁规律进行深入分析,以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出发,分别对其从近代到现代和从单一风格来源到多元风格来源这两个变迁过程中总结和归纳其变迁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师陀的杂评《"京派"与"海派"》从"名""实"之辨的角度审视30年代京海派论争,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师陀客观记录了京海派论争的缘起、论争焦点和论争的偏颇所在;二是师陀表达了个人对于京海派论争的独到之见。师陀的《"京派"与"海派"》值得研读。  相似文献   

10.
海派鬼文学并没有以科学精神祛除鬼文化的幻魅,反之,它包容了传统精神。鬼文学再现了中国鬼文化的神秘,凸显了中国人的怕鬼心理。对鬼的可爱,它也多有涉及,这主要体现在人鬼恋情上。海派鬼文学反拔了现代文学的新传统,继续书写了鬼的奇幻。  相似文献   

11.
现代上海都市文化市场体制的形成使海派作家的社会角色、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使其小说具有明显的商业化写作特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军事和经济的侵入,必然带动了文化艺术的流入。在这种背景下,上海,这座特殊的城市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设计文化:“海派”设计艺术。“海派”设计以建筑最为典型,形成了大批“海派”风格的建筑群。需要指出的是,“海派”设计文化是不平等的畸形的文化艺术交流的产物,其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员,它同样为中国近现代设计文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海派文学的传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中国文学史上 ,海派文学的定名大约是在 2 0世纪的 30年代。但像上海这样一个城市 ,其自身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形象在文学创作上获得艺术再现并不是 30年代才出现的要求 ,而是开埠以来的洋场生活逐渐对文学创作发生影响的长期结果。自《海上花列传》以来 ,海派文学出现了两种传统 :一种是以繁华与糜烂同体的文化模式描述出极为复杂的都市文化的现代性图像 ,即突出现代性的传统 ;一种是以左翼文化立场揭示出都市文化的阶级分野及其人道主义的批判 ,即突出批判性的传统。 30年代的新感觉派与左翼文化把这两个传统推向顶峰。到 4 0年代 ,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里 ,海派小说的各种传统终于在都市民间的空间里综合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与海派文学的关系 ,并不表现为其左翼的批判的都市文化传统 ;在繁华与腐朽同在的现代性传统上 ,张爱玲的小说也远不及穆时英、刘呐鸥那样强烈。但张爱玲却开拓了另外一条道路 ,即从《海上花列传》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现代都市市民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上海都市文化市场体制的形成使海派作家的社会角色、文学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并使其小说具有明显的商业化写作特征。  相似文献   

16.
早期海派绘画在社会历史文化情境和经济形态背景下,呈现出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其“现代性”一方面体现为“偕俗性”制约下生成的“新特质”,另一方面体现为对“自由”的主体精神的追求与形式上的自律.此外,这种“现代性”同时也反映为对传统的继承与开拓.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早期海派绘画实践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以满足市民"趣味"为创作目的的"海派"文学,其精神传统在市民文学中绵延不绝,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化领域努力对之进行批判与改造,这是基于对现实文化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国家的政治需要。虽说改造与批判简单粗暴,然而作为近代以来中国病态社会发育出的市民阶层文化的表征,以"海派"文学为精神传统的市民文学,其精神文化上缺乏独立与批判的现代意识,有着苟且和异化的局限也是无法回避的精神局限。  相似文献   

18.
海派清口《壹周立波秀》之所以能取得喜剧表演的成功,与表演者幽默滑稽的舞台话语分不开。以会话合作原则的角度对其进行观照,能发现该表演形式主要通过违反数量准则、违反质量准则、违反关系准则、违反方式准则来达到预设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学现代化的时代潮流中,通俗学处在学的边缘地位。但在现代学史上,通俗学观念影响了海派学、解放区学、京派学等学思潮,它是一股潜在的学潮流,以它的价值需要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20.
论晚清上海服饰时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清上海服饰时尚在中国服饰史上具有特殊地位。通过对文献、画报和照片以及来自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实物的分析及相互印证,对时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男装服饰时尚和女装服饰时尚等主题,就流行风貌、款式、面料、色彩、装饰和服饰配伍等展开研究,有关服饰流行心理以及时尚领袖等也一并加以讨论,并得到如下结论:(1)从1860年代起,上海逐渐居于晚清中国的时尚中心地位,“时髦”是当时上海服饰流行的集中写照。追求时髦成了上海的城市特性。(2)传统服饰时尚可以概括为高度风格化、精致化、多主题、多色彩,追求华丽,讲究细节,强调新奇。(3)西式服饰体系的影响逐步上升,这种趋势在上海远较中国其他地区明显,对西式因素的运用在男装中远较女装普遍。(4)上海服饰时尚开始形成所谓“海派”的包容古今兼蓄中外、讲究炫耀追逐时髦、标亲立异变化迅速的独有风格,并拉开了中国服饰流行逐步与西方服饰体系并轨的序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