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设计和制定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该体系以比较经济原则为基础,运用系统科方法对诸多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单项指标进行了系统的递阶处理,演绎推导出具有一般意义的计量,计算方法简化适用,不仅可应用于对农业水平的评价,亦可用于对区域农村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大庆市农业现代化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分4个方面选取了可容易操作的19个评价指标,并给出了相应的预期目标值;结合大庆市的实际,对大庆市农业现代化存在的差距进行了科学评价,并提出了发展对策。表2,参2。  相似文献   

3.
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简要地讨论了国内各类农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概况,然后从示范区实施的基础条件、示范区发展水平和示范区建设的执行情况等三方面构建了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持续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出发,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特点,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根据持续农业理论,建立了黑龙江省持续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多指标可拓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先明  贺正楚 《系统工程》2005,23(5):115-119
按照物元模型、可拓数学方法与关联函数理论,根据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理论,建立了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通过计算其综合关联度,将多指标的评价归结为单目标决策,给出定量的数值评定结果,利用综合关联度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直观全面地衡量了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状态。选择湖南省宁远县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实例,研究表明,该评价方法结构合理,实际意义明确,评价结果较为直观明确地反映了宁远县县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这表明该评价方法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评价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对现阶段东北农业现代化水平和比较优势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对于东北农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的制定和加速推进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评价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起步阶段的中期。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是玉米、豆类、甜菜、牛肉、牛奶、绵羊毛和禽蛋。图2,表2,参10。  相似文献   

7.
影响河北省农业产出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北省农业基本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发现影响河北省农业产出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投入和良种推广,支撑农业增长的重点区域是石家庄、保定、邯郸、唐山等地市,并据此提出了提高农业产出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南京地区农业资源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南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角度出发,分析了土地资源,农业生物资源,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等特点和优势,结合历年地面气象资料和作物生物学特性,计算了5个郊县的气候生产潜力,为进行农业分区和分析受限制因子提供依据,最后用最优综合评价模型讨论了5个郊县农业资源优势次序,并为农业资源进一步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业系统本质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对农业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关系的认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和农业实践的基础。识别农业子系统的原则是:农业系统的一级子系统应与农业整体的某种对外功能直接相关。按这一原则,农业系统可分为4个一级子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社会系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两高一优”农业与农业机械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业机械化的地痊,作用的论述及其现状的分析认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应以发展大农业的机械化为中心,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发展农业机械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及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业上市公司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财务分析入手,借助指标体系和比较分析方法,以整个农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为参照标准,对各农业上市公司按经营状况的比较优势值分类,在分类比较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五个方面对农业上市公司个体状况进行评价分析,使相关利益主体明确其所关注企业的比较优势状态。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差异的空间叠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建为例建立了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体系;采用基于熵理论的熵值法和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针对该省67个市县样本进行了农业经济发展各个层面的指数构建和等级划分;在总体层面,以及5个状态层面(农业自然基础、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民生活、农业经济稳定性)上,对各个指数进行了6个方面的空间叠置分析,对各市县不同层面潜力的发挥状况做出数量评估,为不同级别的农业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客观的数量依据。图7,表1,参4。  相似文献   

13.
都市农业是城市文明时代农业发展的崭新理念,人们开始跳出农业、农村框架,从城乡统筹发展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定位农业,都市农业已逐渐被纳入到城乡总体规划中,其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选取北京郊区13个涉农区县作为研究区域,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构建出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从生产经济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3方面出发,基于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北京都市农业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功能分区。结果发现,北京都市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空间结构,有着不同的功能导向、区位选择和发展模式。因此,各大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需要根据其不同的空间分异规律,来制定出各自不同的演化机制和空间发展战略。图2,表4,参12。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综合水平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选取了反映农业生产综合水平的6个要素,根据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原理,提出了评价地区农业生产综合水平的方法,并举例作出了应用说明。  相似文献   

15.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尝试构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围绕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伦理4个维度选取了28个指标,经AHP方法给指标赋权,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1990~2005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各维度间的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逐年增高,人口、经济、资源生态、社会伦理4个维度间协调度得分却在逐年下降;经济、资源生态、社会伦理等维度呈可持续发展态势,人口维度呈非可持续发展态势。据此认为,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一定要牢固树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口、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伦理的协调发展;迅速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型农业。图3,表2,参13。  相似文献   

16.
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了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我国2005年各省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相对性评价。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将31个省区划分为5个级别,并对各省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结构平衡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间差异较大;农业循环经济结构平衡性与总体发展水平之间没有对应性,结构失衡状态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不同类型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差异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九五”期间,中国科学院在东北地区的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建立了德惠、柳河、大安、海伦和昌图等5个研究示范基地。对5个基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系统协调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图6,表3,参10。  相似文献   

18.
福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分异特征与空间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福建省67个县市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禀赋条件、投入产出状况和环境负荷进行了系统分析,构建了反映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水平的能值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分析,结果显示福建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存在明显的县际差异,并根据Q型聚类分析方法将结果划分为强协调发展型、较强协调发展型、较弱协调发展型、不协调发展型和极不协调发展型5种空间模式.探讨各模式的发展特征与生态经济协调状况,为促进农业生态区划与目标管理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图1,表4,参12.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资料对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分析方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河北省农村(农业)经济总量与农业生产资料之问的关系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然后在对其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的基础上,进行了趋势的关联分析,其结果动态地反映了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为区域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表4,参5。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分析海南自然资源和特区政策的双重优势入手,探讨海南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六个有效途径和措施。建议要以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议、建立科技推广网络,保护农民利益,做好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保障,促进海南经济特区农业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