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髓,是形象思维即神思或想象的产物。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最能反映出诗人的创作风格,表现出诗歌艺术的境界。莎士比亚的明喻意象经历了从传统风格到与戏剧完美融合的历程,其隐喻意象由彼特拉克式隐喻发展到混合隐喻意象,其曲喻意象经历了承袭、发展和创新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2.
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将母亲善与恶这一形象发挥到了极至,并以清新、细腻的语言,娴熟的叙事手法,揭示善与恶背后的社会根源,从而揭开了黑人记忆深处无法言说的历史。母亲成为了历史的符号,母亲形象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黑人女性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其作品中将母亲善与恶这一形象发挥到了极至,并以清新、细腻的语言,娴熟的叙事手法,揭示善与恶背后的社会根源,从而揭开了黑人记忆深处无法言说的历史.母亲成为了历史的符号,母亲形象具有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博尔赫斯是享誉世界的著名阿根廷文学家,他的短篇小说开辟了拉美幻想小说之先河。但当他在确立了文坛地位之后,评论家们对这位大家的民族身份却产生了怀疑。因其作品中强烈的异国情调,而往往不被阿根廷本土读者视为己出。文章通过对博尔赫斯作品匕首意象分析,试图揭示博尔赫斯作品中,死亡、暴力主题出现的真正原因,以及博尔赫斯及其作品中所体现的阿根廷性格。  相似文献   

5.
在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中,因父亲缺位而凸显女性母亲的形象,但饱受摧残和压抑的黑人母亲所表现的母爱是畸形、变态和悲壮的。特殊的环境孕育了黑人女性独特的品性,特别是处在美国边缘社会的美国黑人母亲,她们以自己的忠贞和毅力传承着黑人文化,成为黑人世界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6.
博尔赫斯是公认的幻想小说大师,他的作品天马行空,独具特色,以其超凡的想象力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其作品在梦幻的世界中反复出现另一个完全不同于自身的形象,那是在暴力凶手场景中挥舞着匕首步步紧逼的刀客形象。博尔赫斯就是试图通过对凶杀、死亡的暴力场面进行描绘,表现出对另一个自我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诗词文化灿若星河、源远流长的国度,《诗经》中最早的诗产生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诗词文化盛于唐宋。精彩的诗篇往往包涵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浑厚醇美的蕴藉、强烈震撼的审美张力;本文以意象为切入点,追溯了它的源起、文化传承,分析了意象的具体形式、特点,探索了诗词文本在修辞层面上是如何建构的;重点论述了意象的功能及作用机制,以期发现诗词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植物和雨都是自然界的外在表征。唐宋词中有丰富的“植物+雨”意象,它就是一个把自然界浓缩在文字中的生动图谱。当这些自然物因为作家主观情志的复杂经验,上升为意象后,便承载了丰富的文化精神意味,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它承载着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心理倾向。  相似文献   

9.
《爱玛》是十八世纪末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与传统道德小说中塑造的具有高度道德责任感的女主角不同,爱玛在道德上的缺陷相当明显,所以整部小说就是爱玛不断进行道德观的自我建构的动态过程。将女性主义批评和伦理学批评结合,分析了爱玛的道德建构的女性主义特征,可以看出爱玛的很多缺陷都具有反传统的意义,不但反抗了男性话语体系为女性设定的道德标准,还提出了女性在婚姻制度、经济独立、社交活动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已知世界》是爱德华·P·琼斯关于美国奴隶制度的小说,它描述了主人公亨利·汤森从黑人奴隶到奴隶主的经历。本文结合拉康的自我建构理论,分析亨利在其一生中追寻自我认同的历程,通过拉康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以亨利为代表的边缘群体在奴隶制中自我建构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