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6 毫秒
1.
刑事司法领域里关于罪数历来是备受大家关注的一个话题,有些犯罪形似数罪而实际上为一罪,而有些犯罪则形似一罪实质上却为数罪。正确认识和把握罪数形态对于司法实践中准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罪数,是行为人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个数。“罪数是与犯罪现象相伴而生的。有了犯罪,就会出现犯罪的个数问题。罪数成为一种理论形态,是人类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罪数问题,就是要明确什么是一罪、什么是数罪,因而,如何区分一罪与数罪就成为研究罪数的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依据什么来判断罪数,各国刑法理论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学说:  相似文献   

3.
王琳琳 《科技信息》2011,(31):I0379-I0379
针对关于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否包括公共财物存在争议的现状,本文从法理学的视角,试图从法律规范的自身特点以及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类推等角度对此进行剖析,认为我国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应然及实然地包括了公共财物,并提出相应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体器官移植包含着极强的生命伦理意义,然而由于合法供体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人群,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的行为便悄然滋生并肆意泛滥。出台不久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增设了关于组织出卖人体器官行为的罪刑规定,为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了强有力的刑事法律依据,但目前对于这一罪名的理解依然存在着不少争议。笔者欲以人体器官刑法上之基本范围为起点,逐一论述人体器官之法律属性、“组织出卖”行为之认定及本罪之既遂标准等问题,从而厘清《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的意旨。  相似文献   

5.
行为是刑法的基础,"无行为则无犯罪"这一法律格言表明了行为对于犯罪成立的重要意义。犯罪不作为和不作为犯罪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犯罪不作为不具有行为性。  相似文献   

6.
王峰 《科技信息》2009,(35):413-413,416
监听是采用秘密手段获取与犯罪有关的言词信息的一种侦查手段,对其法律性质的认识和辨析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此问题在三对不同范畴内存在很大的分歧,这不仅阻碍了对监听问题本身的深化,而且还可能导致监听在法律定位上的无所适从。本文就监听的法律性质对存在于三对不同范畴内的争议予以辨析,试图厘清监听的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游戏的盛行,网络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但学术界关于虚拟财产是否可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从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数额计算以及盗窃虚拟财产行为界定的角度,说明虚拟财产可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8.
故意伤害罪之伤害故意特指对造成轻伤、重伤后果所持有的态度,而不是泛指对任何损害他人健康结果所持的态度;故意轻伤未遂不成立犯罪、故意重伤未遂适用伤害致人轻伤的法定刑;不能确定何人的行为造成伤害的后果时,对于同时犯,应适用伤害未遂理论;多次伤害的,应认定为同种数罪,再根据适用刑罚的实际效果为标准确定是数罪并罚还是一罪从重处理。  相似文献   

9.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一种犯罪。它不仅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而且也侵犯公共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因而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关挪用公款的犯罪主体、对象和客观行为方面存在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0.
犯罪论体系就是依据犯罪成立的条件及其形态按照一定的顺序所组织的关于犯罪一般理论的有机整体,它是认定具体危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理论系统。犯罪论体系因具有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两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功能而具有重要意义,在学界存在着众多理论与学说。随着贝林格构成要件理论的提出,在以罪刑法定原则为基础宗旨的刑法当中,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成为成立犯罪的第一要件,因此,犯罪论体系也应当以近代刑法的基本原则为基础而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11.
郝万波 《科技资讯》2014,(15):227-228
在刑事司法工作中,如何准确区分此罪与彼罪,不但涉及到保障司法公正和效率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怎样稳、准、狠地打击、惩罚犯罪的问题。诚然,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各种犯罪之间有必然存在它们的共性与特性,所以想准确区分此罪与彼罪也并非易事。本文仅以故意伤害罪与他罪的界分为例,试图以一罪自身及案情事实的特殊性,提供区分此罪与彼罪的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12.
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具有人权保障、国家责任、控辩对等和国家刑事政策方面的依据,它是解决刑法中事实不明时的裁判规则,它有别于罪刑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和择一认定原则,具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的性质.存疑有利于被告原则在有根据的合理怀疑和控诉方履行举证责任后案件事实仍真伪不明的前提下,在判断犯罪是否成立,处断犯罪的罪数,断定犯罪的效果、追诉时效以及法律解释存疑时有其适用空间.  相似文献   

13.
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一种犯罪。它不仅侵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廉洁性,而且也侵犯公共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因而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有关挪用公款的犯罪主体、对象和客观行为方面存在一些争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存在一些明显的缺欠,及时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之保障,预防刑事被害人因心理失衡而引发的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的“犯罪逆变“,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法律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行政刑法法律性质的三种主要学说存在严重的分歧,造成对行政刑法的法律性质的不同看法实质上是由对行政犯罪这一概念的内涵认识不同所致,欲探求行政刑法的性质,首先要科学定义行政犯罪。将三种学说中的行政犯罪进行比较,界定行政犯罪为犯罪的一种类型更为科学,行政刑法的法律性质应属刑事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6.
一个时期以来,司法机关在对个别科技人员犯罪处理中存在着二大争议。即一是对科技人员应当以教育、挽救为主,允许行为人戴罪立功,在侦查中尽量不采取逮捕等强制措施;在起诉中可尝试“缓予起诉”;在审判中应尽量多适用缓刑。二是对科技人员犯罪不能“网开一面”,否则,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谁是谁非,目前在法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尚无统一认识。本刊从该期起,陆续发表有关科技人员犯罪问题的探讨,以求得进一步完善法制,切实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为经济建设更好地服务。  相似文献   

17.
通说认为犯罪是违反刑法、严重危害社会的和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并认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但这个犯罪概念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统一在一起是虚幻的.从形式理性和实质理性的角度得出的形式的犯罪概念和实质的犯罪概念,由于其理论基础存在争议,都不可能揭示犯罪的本质.二元的犯罪概念在方法论上存在弊端;在实践论上会导致犯罪概念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对犯罪概念的理解,要顾及实然的犯罪与应然的犯罪,过去的犯罪与现在的犯罪以及将来的犯罪,从经验和直觉的角度,犯罪是应当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试析牵连犯及其处罚原则──兼与郑厚勇同志商榷明智一、牵连犯到底是一罪还是数罪所谓牵连犯,是指实施一个犯罪,其犯罪的方法或结果又触犯了其他罪名。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定义,举二例说明。甲例:王某系某机关干部,因提升而调入省城,为达到不与原配离婚而与同...  相似文献   

19.
在违法性理论中,对于实质违法性的理解,一直存在着行为无价值和结果无价值之间的对立和取舍问题。违法性判断是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中判断犯罪是否成立的实质要素,因此对于违法性的本质理解对于犯罪是否成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单位犯罪的成立只是一种新的犯罪形态的成立,而不是一种不同于自然人犯罪的另一类犯罪的成立;单位犯罪的成立标准是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而不是在犯罪构成之外有其他特别的犯罪构成,单位犯罪的成立条件包括单位、单位罪过和单位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