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来学是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且发展迅速、规模庞大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领域,是由实际应用和思想上的原因引起的,以“一种新的哲学出现”的一门科学。在对待人类的未来前景问题上,西方学者中有的为未来世界高歌乐观激进的进行曲,有的则为未来世界低吟悲观消极的挽歌。人类社会何适何从,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因而西方未来学中就人类社会问题的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论争(以下简称为“论争”),很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介绍了当代中国民主论争的情况,指出论争的根本问题是中国究竟建立什么样的民主以及如何建设这种民主,接着分析了当代中国民主论争的五个特点,最后谈到如何把握特点,防止民主论争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一生文坛遭遇沉浮,论争是其标签,论争也是其最基本的姿态,其思想在论争中提出、发展、升华和修正,而其文学话语的是是非非在很大程度上与鲁迅休戚相关。本文以人性论为立足点,以其论争的三阶段为线索,通过人性论与自然人性论、人性论与阶级性及与抗战无关论的辨析,以“论争”手法为切入点,目的是突显其基本文学见解及其底蕴,以期给当下学界以启示。  相似文献   

4.
博客论争因其自由、公开而影响广泛。为了使发生在博客上有意义的文学论争能够深入持续进行,也为了使博客文学论争朝着文明健康的道路发展,使文学艺术得以吐故纳新,涤旧催新,从博客论争双方的大语境、中语境和小语境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不同代人不同的生存背景、文化教育、价值观、信仰,阐明了导致博客激烈论争的种种原因,对论争双方都会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读经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通过梳理读经的历史变迁,以近百年来有关读经问题的六次大讨论为例进行了思想史的考察,提出儿童读经及其论争背后实际关涉的是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的方向和性质问题。它给当代的主要启示是,儿童读经,事关重大,应有讲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不休,"后实践美学"的批评矛头主要指向"前期实践美学",因此,有必要重审"前期实践美学"的核心要义,以客观对待"后实践美学"的质疑。8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实践美学"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并在终极指向上与"后实践美学"趋向合流,最终形成"实践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问题论争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论争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就有关现代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这次论争拓宽了中国知识界的研究领域,开阔了中国知识分子视野,为中国和世界的现代化理论及实践进程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场论争仍未能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全面展开,没有超出知识分子的狭隘范围,缺乏足够的广泛性和实践基础,看不到实现现代化的现实力量。  相似文献   

8.
薛景艳 《科技信息》2011,(24):I0085-I0086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争主要发生于新课程改革提出以后,而随着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论争随之升级,主要表现为钟王之争。本文简单回顾这场争论,结合当下教育实际,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9.
就80年代我国思想界关子异化问题的探讨和论争中的主要观点进行评析,对当时文艺创作中被认为与此有关的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这场探讨和论争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10.
1950年代,<文艺报>通过译介苏俄的文艺信息使典型问题在国内引起注意,为国内典型问题论争创造了舆论氛围.同时,<文艺报>还积极译介苏联的重要文艺理论文章及文学作品,创造关于典型的理论导向,对典型问题论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文学批评界关于底层问题的论争实际上演变成关于知识分子话语权、话语方式的论争,话题涉及到对人文知识分子的话语方式及其价值意义的质疑与辩护,表现出的是当代人文知识分子自身的焦虑与困惑.在这一论争过程中,一方面社会学意义上的底层问题是缺席的,另一方面论争的双方有着共同的理论盲点与误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全面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开展民主论争的经验教训,并提出能否正确处理好主动和被动、批评与团结、批判与继承以及破和立的关系是当代中国民主论争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初期,学术界就发起了一场农业立国和工业立国的论争,经过20年代论战的高潮和30年代相对的沉寂,40年代初再度拉开阵势。在短暂的交锋之后,各方殊途同归。这次论争的意义在于农业工业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引发了对战后经济建设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第一次文艺论争,发生在春秋末期,经过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延续至西汉前期。这次持续四百余年的大论争,主要是围绕着音乐问题展开的。最早的音乐、诗歌、舞蹈和舞剧,密切联系在一起,后来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和复杂的演化过程,它们才各自取得独立发展的地位。在先秦时代,还很难把音乐理论与文学理论完全分开,所以,这次论争实际上广泛地讨论了文艺的起源、文艺的特点、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文艺的社会作用及其与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初关于《假如我是真的》等三个有争议的剧本的那场论争,具体地看是就文艺创作的题材、真实性、社会效果等问题的激烈论争,实质牵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步子如何迈的一种认识上的分歧的幅射,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期,学术界就发起了一场农业立国和工业立国的论争,经过20年代论战的高潮和30年代相对的沉寂,40年代初再度拉开阵势.在短暂的交锋之后,各方殊途同归.这次论争的意义在于农业工业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由此引发了对战后经济建设道路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失火的庙宇--"大陆金庸小说论争"猜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四个方面对 20世纪 90年代关于金庸小说的两次论争进行具体的分析,认为由于社会多元化格局,中国大陆文化精英的话语由原来的"大一统"状态逐渐转向多声部"复调"形态,并且逐渐疏离大众关注中心.文化精英丧失了话语权威,产生了精神危机、生存危机等多重危机.同时,金庸小说经过 10余年的传播,在大陆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大陆文化精英借助金庸小说这一大众关注焦点,以论争的姿态迎合大众发表言说,从而抓住大众注意中心,使自己重返话语世界的中心.因此这两次论争实际上是当时中国大陆文化精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努力重返话语世界中心的产物,而他们的这种努力恰好说明了当时中国大陆文化精英的沦陷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文化批评的颓废与堕落.  相似文献   

18.
在田野工作的发展过程中 ,论争始终与其相伴随。论争没有延缓田野工作发展进程 ,也并不影响对它的评价。田野工作仍然是人类学重要的标志性方法。田野工作的发展及其论争为中国的田野工作者带来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评述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关于“朦胧诗”的一场论争。既对论争中的一系列理论争端诸如懂与不懂、现实依据、诗与传统、整体评价,也对一些具体诗作,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这场气氛远非正常的论争,又一次证明了“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文艺界毫不例外。  相似文献   

20.
就80年代我国思想界关于人道主义的探讨和论争中主要观点进行评析,对当时文艺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潮流及其代表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这场探讨和论争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经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