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周峰 《南昌高专学报》2006,21(3):44-46,49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并不是符合国际法准则的“治外法权”,而是一种违背国际法的不平等的片面特权,它使得在华外国人规避了中国的法律管辖,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是,领事裁判权也客观上促使清政府进行变法修律,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此外,领事裁判权还对中国诉讼模式和司法程序的民主化和现代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漠河观音山等金厂为晚清政府抵制沙俄攫取东北金矿所设。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乘机出兵中国东北,占领了漠河观音山等金厂。为此,晚清政府与沙俄进行了反复的交涉,并最终收回漠河观音山等金厂的矿权。  相似文献   

3.
晚清政府关于外国人内地游历政策的特点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列强的武力威胁下,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始允许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游历。为加强对内地游历外国人管理,清政府相应制定了管理外国人的内地游历政策。从政策本身来看,内地游历政策是比较严密的;但就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完善措施来说,内地游历政策又具有相当大的被动性与滞后性。晚清政府关于来华外国人的内地游历政策,是中国近代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晚清时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4.
清末司法变革,从民间舆论上升为官方话语,并最终运用到司法建设实践,颇费周折。变法既有列强外在的压力,亦有当时中国社会内在的需求。晚清政府在官制、程序、刑制、新监等领域开展的现代司法建设,在中国法制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印记。  相似文献   

5.
学界对中国传统社会中是否存在国际法是有争论的。本文以国际法理论为支撑,借助案例分析这一传统法学研究手段,探究中国传统的国籍观——“华民”,即通过对1843年,开海贸易前后,所发生的涉外事件进行案例分析;探究清政府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享有管辖权、保护权;中国传统的国籍观是由血统性原则、文化性原则、地域性原则等三部分组成。而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原则的人,才是“华民”。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在商业贸易危机的冲击下,催生了以“商战”思潮为核心的重商主义的复兴。影响所及,引发了近代中国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制度变迁,诸如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晚清政府的所实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以及制度重构等等,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王义全  刘刚 《科技信息》2010,(22):I0027-I0027,I0030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是当时经历中国对外交涉次数最多的人,在他的外交生涯中,签订了很多不平等的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因此他本人及他的外交思想都处于极大的争议中,尤其是他"外须和戎"、"以夷制夷"外交策略几乎主宰了晚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8.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形势所迫而制定了一系列工商政策,基于对晚清政府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辅助性政策,力图自上而下推进经济振兴,其实质是在政府主导下将近代工商制度移植到晚清。但在实践中,此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绩效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9.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形势所迫而制定了一系列工商政策,基于对晚清政府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辅助性政策,力图自上而下推进经济振兴,其实质是在政府主导下将近代工商制度移植到晚清。但在实践中,此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绩效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0.
“民生日蹙,失业日多”,成为晚清政府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旨在“消纳流民”的大量官办实业工艺局,逐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上 ,中国与朝鲜一直是宗藩关系 ,但到了晚清时期 ,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势力介入中国与朝鲜 ,致使中朝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晚清政府为了防止朝鲜被帝国主义列强所侵 ,积极使中国的宗主权实质化 ,利用各种机会和办法加强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朝鲜政府在帝国主义的怂恿下 ,急欲摆脱清朝政府的控制。晚清时期中朝关系的变化 ,体现了近代以来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变化和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  相似文献   

12.
1889年,清政府确定修建铁路的政策,但对借债筑路仍持一贯的反对态度,铁路建设实行官办政策。至甲午战争结束后,在财政危机与严峻的瓜分危机形势下,为加快铁路建设,清政府铁路政策由官办转向商办,最终被迫选择铁路借债,晚清"借债筑路"政策初步确立。1898年,芦汉铁路比国借款订立并作为晚清铁路借款的参照模式,至此,晚清铁路外债国家政策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在宪政方面实行了一些改革。尽管这些改革最后失败了,但它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国传统人治权威的弱化和近代法治权威的加强,促进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打破了“庶人不议”的政治参与格局,事实上成为我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次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1906年,清政府应意大利驻华使馆之邀,赴米兰参加米兰国际博览会。这次出洋赴赛活动,是首次由中国人自主完成的参加世界博览会事务。此次赴赛的成功,不但告别了由洋人把持中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更开创了博览会在晚清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因此,对1906年清政府参加米兰国际博览会事宜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但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就笔者所掌握有关史料,对该会做一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5.
对晚清政府何以推行地方自治,人们以往大多从革命派、立宪派的角度加以分析。实际上,晚清政府最后几年把地方自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国各地加以推行,其原因不仅仅是围绕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利益关系,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人口的增长、新文化因素的冲击、专制体制的衰落等深层次的原因更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国内公债对近代中国历届政府的财政、金融和社会经济影响至深,是近代中国经济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根据有关档案材料和其他资料,对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时期所发国内公债总额进行重新考证,对内债给予当时社会所产生的作用进行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7.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18.
金晶 《科技信息》2011,(33):280-280
晚清时期是中国近代使节制度的创建阶段。甲午战前,出使大臣的任用主要是以王大臣保荐的方式进行,其中,洋务派官员的保荐起主导作用。战后,这种任用方式并没有完全废除,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清政府对华侨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历史上,中国与朝鲜一直是宗藩关系,但到了晚清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日本势力介入中国与朝鲜,致使中朝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晚清政府为了防止朝鲜被帝国主义列强所侵,积极使中国的宗主权实质化,利用各种机会和办法加强中朝之间的宗藩关系。朝鲜政府在帝国主义的怂恿下,急欲摆脱清朝政府的控制。晚清时期中朝关系的变化,体现了近代以来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变化和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地区的争夺。  相似文献   

20.
赫德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作为晚清海关的外籍总税务司,他不仅控制着清政府的财政命脉,而且直接左右着晚清的内政外交。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赫德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从总体上看,其研究的空间与深度仍需进一步开拓。无论是史料的挖掘、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创新,还是研究内容和对象,都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