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尚红燕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9):9-10
中国服饰艺术所表现出来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在人类的服装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独立于世的表现形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中的精华,它包蕴文化,兼收并蓄,纽结着中国的哲理思想的溶化它独特艺术的魅力。孕育着传统文化中,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2.
陈会芬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14)
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西方文化、"五四"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现代文化几个文化阶段的分析,透视出文化变迁对中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影响,体现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造物的意境即道以器载。中国传统造物艺术通过形态语言传达出一定的趣味和境界,体现出一种审美愉悦和审美功能。从中国传统家具角度论证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与传统家具这一物态化产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人际信任思想,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人际信任与文化的关联为切入点,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信任思想的梳理、剖析和解读,得以管窥中国人人际信任的特点:中国人的人际信任作为人际交往的基础,仍然以宗亲关系为出发点,从而促进着人际关系的和谐。改善中国人的人际信任状况需要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健全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5.
音乐艺术和其他文化一样,有着极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以及民族性。本文从学堂乐歌的发展,分析中国传统音乐的认识及发展,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必须解决好纵向继承优秀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和横向借鉴优秀外国音乐文化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红楼梦》中的一段对话引出对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窗文化的探讨。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归纳总结了"窗"在古典园林中的作用,以及"窗"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传统教育对人成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徐悲鸿先生的成长来展开论述从而进一步揭示传统教育对育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电影最大众化最简单而又直接的反应了文化,同样文化也一直深刻的引导着电影的创作潮流。然而电影因形象直观可视性,失去了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诸种促使欣赏者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元素,从而消弱了欣赏者的审美能动性.因此,电影想要做到含蓄,无疑更富挑战性.如果能使艺术形象体现出一种含蓄美,观众对影片的创造就被激活了。由于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中国电影创造过程中,很多都对这一传统文化有所表现。本文通过解析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思想在电影艺术中的表现,并论述这种含蓄美给观众带来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9.
张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21(4):60-64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10.
陈信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Z1):135-136
古代没有洗发水,却依然可以洗出乌黑亮丽的秀发,今人供选择的洗发产品良多,却不知如何下手。霸王中药洗发水一经问世,一时间众说纷纭,引领了消费新时尚。含植物精华,天然配方的洗发水,一度奇货可居。一种返璞归真的自然心态诠释着洗发产业的新革命,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还是超越?本文通过对洗发水的研究,运用比较的方法浅析隐藏在现代人心中的传统文化与回归。 相似文献
11.
12.
对中国图书馆的审美文化建设作出了基本判断,探讨了中国图书馆审美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与发展思路,指出图书馆审美文化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坚定基石,是图书馆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3.
“儒、释、道”的鼎立对峙及其互动发展是中国思想传统中的主流倾向。早在氏族社会时期的原始宗教就孕育了中国宗教和哲学的基本主题和思维模式;三代以来神道观念逐渐向世俗社会和人文理性过渡,宗法性国家宗教的建立更深刻影响了秦汉以后中国政治意识形态和思想传统的发展演化。中国思想史上宗教与哲学的互动,源远流长,合流归一,共同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歧义研究之现状和趋势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赵元任先生1959年发表《汉语的歧义问题》一文开始,汉语歧义研究历经数十年,研究内容涉及面甚广,然而由于没有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比如词组和句子,导致了语法歧义与语用歧义的纠缠。詹卫东和杨亦鸣的两篇文章运用计算语言学和实验语言学方法消除这种纠缠现象,揭示了现代汉语歧义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文章是国内神话学研究的一次专家座谈会实录。河南省的学者专家围绕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研究员关于“中原话有熊”的文明探源报告,就神话学、民俗学等人文学科如何参与中华文明探源课题研究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具有前沿探索性的诸多新观点和人文研究创新思路。如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学科定位与方法视野大拓展,神话研究如何重构失落的历史,凸显民族文化精神,四重证据法的应用推广,以及如何建构跨学科的人文研究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将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趣渗透入绘画理论中,使得佛教的文化艺术逐渐中国化,最终融合了道教儒教的文化艺术理念,汇入中原文化的母体之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延续和补充。形成了具有意象神秘主义的中国传统绘画理论。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及其衍生的具象唯物精神,则根深蒂固地渗透进西方美术理论体系中。中西方绘画理论体系走上了意象神秘主义与具象唯物精神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宗教对其精神内涵的影响和形成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7.
古代文学是古代文人、文化思想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爱国主义是古代文学的基本主题,爱国精神是古代文学创作的基本精神;和谐思想是古代文人的基本思想,古代文学对和谐精神有着充分的表达;自强精神是古代文人人生价值实现的动力,古代文学常常成为文人借以励志的工具。古代文学在中华民族人文素质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古代文学教学应立足高校素质教育发展之需积极改革,承担起建构新时代人文精神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蔡铁权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241-246
明末清初期间,西方的耶稣会传教士为在中国传扬天主教,选择了学术传教的策略,而且首先选择的就是“天学”。当时耶稣会传教士传人的天学,即是中国近代科学与科学教育之嚆矢。围绕着这个问题,历来争议很多,其结论亦大相径庭。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与我国长期以来对科学的认识和对科学教育的理解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有关的材料对几种观点进行分类解析,提出个人的见解,以作为今天我国科学教育改革之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建国初的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面对如何使我国由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艰巨任务 ,紧跟战后现代科技革命发展潮流 ,不断与时俱进 ,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科教兴国的重要思想 ,不仅为党全面创立科教兴国战略思想作出了历史性理论贡献 ,而且为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20.
浅谈中式菜名的英译及中国餐饮文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美食配美名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中国菜品命名法主要分为写实和写意两类.本文从中国菜的命名和构词方式入手,初步探讨了直译、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音译加注、意译加注等六种中国菜名的英译方法,并对中国餐饮文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