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构建生态网络并对不同时期的生态网络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这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向性意义.本研究以襄阳市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方法和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襄阳市1997—2017年的生态网络,结合整体连通性指数(ⅡC)、可能连通性指数(PC)、中介度指数(BC)和斑块节点度指数(Dg)对景... 相似文献
2.
为了构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国土生态修复格局与区划方案,以北部湾城市群为例,通过组构面状生态基底、生态网络、生态夹点确定生态安全模式,识别理想的生态修复模式和分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中,面状生态基底共有高、中、低3种安全等级;生态网络由39块生态源地与493条生态廊道组成;此外,生态夹点共有踏脚石、障碍点、脆弱点3种类型,数量分别为179、225、253。北部湾城市群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想模式由陆域生态格局、城镇阻力格局、生态网络骨架、海湾结构体系4部分组成。分区方案关注生态系统修复、流域治理、生物保护、土地整治与矿山治理5项内容,最终分为5类修复大区和12类修复亚区。 相似文献
3.
合理构建生态保护格局对于保护区域生态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沂南县为案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阻力面方法,利用国土现状调查数据及GIS技术,构建沂南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格局,识别全县生态保护区域、生态廊道和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态节点,并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结果表明:沂...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6,(12):2063-2067
形成科学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一个区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特征的绿色发展关键之一.以濮阳市为研究对象,划分濮阳市主体功能区,分别提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范围、功能定位和国土开发要求;构建"一核二轴四级"为特征的市域城镇化格局,明确各空间单元发展方向;提出了蓄滞洪区优质粮食生产区、沿黄有机水稻生产区、黄河故道优质果蔬生产区、沿黄绿色奶牛养殖带、沿国道106生态观光农业带组成的"三区两带"为特征的农业发展格局,明确农业发展空间各单元发展策略;提出了平原土壤沙化控制农业生态区、濮范台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沿黄生态走廊、沿金堤河生态走廊组成的"两区两带"生态空间格局,明确了生态空间各单元的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5.
6.
【目的】针对城市建设空间快速扩张、绿色空间破碎化且逐渐丧失问题,探寻优化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的有效方法,为市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以土地利用类型图为基础,识别南京市现有绿色空间中核心区、边缘、孤岛、桥接、环、穿孔、分支等7类重要景观类别。通过斑块面积计算和连通性指数评价,发掘具有生态潜力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中心,并计算最小成本路径生成潜力廊道,结合现有核心区、潜力节点、现有廊道、潜在廊道构建未来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结果】通过MSPA法,识别出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核心面积为538.16 km2,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37.57%,其中综合筛选出一级网络中心16个,二级网络中心24个。基于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73条,其在长江以南地区分布较密,重要性等级较高,长江以北区域生态廊道数量较少,重要性等级有待提升。【结论】MSPA法具有数据量少、便于可视化等特点,能够为市域尺度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提供生态特征较为精确的景观要素识别结果,有效增强绿色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和结构性。根据南京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结果,建议加强南京市域长江以北网络中心和廊道的建设,提高长江以南网络中心和廊道质量,从而提升全市域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三区三线”工作被认为是规划改革空间管制的核心内容,也是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和综合治理制度的体系逐渐演变的一个必然结果,是现代国土资源开发和综合治理制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实现统筹多规融合、整合国土资源有关的空间性规划而设计和实施的,用于管控分区的重要手段。该文整理和分析比较多规的各种数据的差异,依托ArcGIS软件实现多规的基础数据的统一,实现了国土空间规划资料数据叠加综合诊断,为后续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一张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绿色基础设施(GI)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郑州市沿黄河南岸六区县为研究区,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法和景观生态学理论,运用Fragstats、ArcGIS、Guidos Toolbox等软件,对研究区1997—2019年的绿色基础设施景观格局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GI总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且总体呈减少趋势;研究区东西部GI斑块间的连通性较弱,两极分化明显;GI核心区面积总体上呈减少趋势,意味着GI斑块趋于破碎化;研究区GI斑块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加深,景观聚集度变差,景观趋于丰富和复杂化,景观异质性增加.本研究可为研究区未来GI网络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信息生态理论为指导,基于信息系统用户、国土信息、信息建设人员、信息服务环境四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对国土部门地籍信息资源建设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以信息建设人员为主导,以信息系统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内容为基础,将信息生态理论运用到国土部门地籍信息资源建设当中,为国土部门地籍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宏观和逻辑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并优化酒泉地区生态空间网络,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发挥区域生态作用,防止沙漠扩张。【方法】将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生态空间网络结合,评估酒泉地区景观格局空间,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确定薄弱生态源地,提出优化策略。【结果】(1)酒泉市RSEI呈现北部地区低,中南部地区高的空间格局。(2)酒泉市潜在生态空间网络由332个生态节点,656条生态廊道组成,依照RSEI最低的区域进行增边优化,模拟增边242条,增加生态踏脚石9个。(3)增边优化后,网络的节点鲁棒性和连接鲁棒性有明显的提升,网络边的鲁棒性略有提升但不明显。【结论】对生态环境质量弱节点采取增边以及增加踏脚石的优化策略,可使酒泉市生态空间网络的稳定性和生态恢复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针对新增生态廊道开展建设,增强源地间的连接,有利于发挥区域生态效益,为酒泉市未来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国土空间生态问题系统诊断和生态修复分区的划定,不仅可以帮助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发展,还对治理国土空间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阿拉尔市国土空间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选取7个指标综合考察阿拉尔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问题,结合生态修复指数,利用模型和图形叠加划定了阿拉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研究表明:(1)在生态问题系统诊断方面,矿山开采环境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和盐渍化加剧、水土流失情况严重、水污染主要受到农业生产影响,降水资源不足、植被退化和生物多样性单一;(2)2020年阿拉尔市生态修复指数平均值为0.57,各团场连队生态修复指数在0.13-0.89之间,有73个连队生态修复指数大于0.6;(3)阿拉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分为核心区、关键区、缓冲区、重点整治区.通过生态修复分区划定,以期为沙漠绿洲城市-阿拉尔市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生态规划的核心是合理、有效配置国土空间资源.传统生态规划中存在定量分析不足、生态功能区划不合理、生态资源供需不匹配等现象.生态系统服务一侧是生态系统过程和服务,另一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易于表达、接受和定量评价.定量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人类需求可以作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手段.运用3S、图像识... 相似文献
15.
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为出发点,分析了“双碳”目标下国土空间规划与用途管控的理论转型、关键途径以及相应的碳中和管理策略,提出了未来适应“双碳”目标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规划应对的难点和重点,指出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建构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双碳”责任区域分工体系、探索从“空中”到“落地”的减排增汇规划理论体系、研究助力碳中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规划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17.
环境、资源、人口和贫困,已经成为影响当今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性问题,而城市生态安全问题则是这些重大因素之一。正确评价城市生态安全是从战略高度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制定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空间格局优化对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岳德鹏等,2007)。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规划理论长期致力于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机理研究。景观是由不同的异质性单元类型组成的镶嵌结构体。景观格局一般指空间格局,空间格局与功能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格局与功能相互作用,景观格局的布局的合理性影响景观功能的发挥,所以景观格局的分析与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在GIS技术支持下,结合最小阻力模型相关理论,探讨实现沈抚同城化研究区景观格局优化的方法,进而构建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最后提出本研究区域的景观格局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在GIS支持下, 基于芦山地震灾区生态环境敏感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 研究灾区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方法, 提出灾后重建国土空间优化开发格局的方案, 指出各个区域的保护措施和发展方向。按照主要功能定位, 优化后的国土空间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3个区域: 1) 芦山地震灾区生态保护区, 占区域总面积的80.6%, 以维护生态安全为目标, 保护和恢复区域重要的生态功能, 实施生态修复; 2) 生态农业发展区, 约占区域总面积的 13.4%, 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功能区, 其主导生态功能为农产品供给保障, 同时兼具土壤保持功能; 3) 生态城镇复合发展区, 仅占区域总面积的 6.0%, 是区域城镇化和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 应依据当地发展需求, 进行生态城镇化建设, 同时注重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