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云南省福贡县匹河怒族乡是怒族、傈僳族、白族、汉族等民族相互杂居的地区,地名是匹河地区多元文化交融的"活化石"。现以匹河怒族乡为例,主要来探析怒族地区地名的结构类型、认知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理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风情多姿多彩,自古至今沿袭下来的白族服饰文化更以其独特性和审美鉴赏价值,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白族服饰的文化意蕴,无疑是了解白族、认识白族文化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故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体现其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根源性,同时又体现出与南方民族服饰融合之特征.  相似文献   

4.
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具有革命传统的白族人民,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着优秀的白族儿女章伯简、王德三(大理州祥云县人,汉族)、赵琼仙(女)、周保中、施洸(大理州洱源县人,汉族)、赵镕(大处州宾川县人,汉族)王鸿绩、施介等,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鞠躬尽瘁;一九三六年春,贺龙、任弼时、萧克等率领的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经过大理州的祥云、宾川、鹤庆等地区,在白族和各族人民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熊熊的烈火,在美丽富绕的洱海边上燃烧  相似文献   

5.
白族服饰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白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劳动成果,它随着白族历史的发展,历经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本论文将从“大理地区白族女性服饰的类型”与“结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6.
白族特色档案是大理地区民族档案史料的一大亮点,也是发展有地方特色档案事业的一大优势。因此建立白族特色档案在大理州档案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时期建立白族特色档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特征,努力打造白族档案名牌,弘扬民族档案文化。  相似文献   

7.
大理白族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有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其中白族服饰文化最能体现白族的文化底蕴.文章从大理白族妇女服饰入手,分析了大理白族妇女服饰具有对个体美的形象的塑造、对社会关系的整合、对民族文化的建构等美育功能.并从深层次上挖掘出大理白族妇女服饰的审美意蕴,从而弘扬了大理白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草海镇板桥村为例,初步分析和探讨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村的“龙舟竞渡”传统现象源于当地的本主崇拜活动,白族本主崇拜与“龙舟竞渡”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对于探索白族单项传统体育与本土宗教崇拜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处滇西北高寒山区的大理州剑川县.是个以白族为主(占全县总人口17万人的92%)彝、回、汉、傈僳、纳西等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县城海拔2198米.最低海拔2000米,最高海拔4295米,高低差距达2295米。具有“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年霜期长达164天的冷凉气候特点。全县辖6镇3乡.共93个行政村(社区)。2003年财政总收入4000多万元,总支出14423万元,  相似文献   

10.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服饰中体现的民族审美文化特点与该民族的居住环境、性格特征、审美爱好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文化,既蕴涵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又呈现生机快然的传承新姿。在中国民族服饰家族中,云南鹤庆县的白族女性服饰堪称一枝独秀,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是民族服饰艺苑中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  相似文献   

11.
白族的龙母神话是白族龙神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以<九隆神话>为其族源神话,其中就有了始祖母崇拜的因素,是白族龙母神话的肇始.随着<九隆神话>的发展和流传,龙母神话在民间也发生了各种变异.从龙母神话的文本出发,试图解释白族龙母神话的流传和变异的过程;进而对龙母神话变异的原因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关于白族扎染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西南夷的纺织简史和白族扎染的形成及其工艺史略,结合白族扎染现状的透视方式,对白族扎染进行文化思考,从而对白族扎染的文化、审美属性以及生产作出相应的结论。论点是:中国纺织史可以追溯到商代或西周。西南夷纺织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汉。张骞在大夏见到的蜀帛,其中就一定有西南夷生产的布帛。西南夷泛指西南的少数民族,而当时河蛮人数众多,其活动中心主要在滇池和叶榆(大理),这是白族扎染的基础。白族扎染浓缩着白族千百年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故白族扎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主要属性是文化的、历史的,其次才是商品的。当今的白族扎染生产存在着危机和风险,要走出困境必须保持白族扎染的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也才能保住白族扎染的文化性和历史性。  相似文献   

13.
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是湖北省最晚设立的、唯一的白族乡,对其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文章结合实地调研成果,密切结合民族优惠政策在该乡的贯彻与实施,探讨了推动全乡经济发展的思路,指出应紧紧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用好用足民族优惠政策,打造民族特色,发展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14.
对白族科技档案文献研究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族在漫长的科技生产活动中产生了丰富的科技档案文献,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生物、化学、数学、建筑、冶金、纺织、医药、水利、环境保护、人口、植物栽培等各个方面,有重要的科学技术参考价值.它们广泛分布在大理州内外各地,目前收集、整理和保存的状况堪忧.文章对白族科技档案文献遗产调查、保护及其科学技术价值研究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5.
从族群迁徙与分布、经济生活、宗教信仰、岁时祭仪、服饰文化几个方面归纳了台湾学者对邵族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对邵族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便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理州学生视力不良状况和变化趋势,为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历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工作手册》的要求,于1991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分别对大理州中小学校学生进行裸眼视力检测。结果:白族、汉族男女生,小学、初中、高中视力不良率均随年份的增加而增加,且视力不良率均随年级的增加而增加。平均视力不良率,小学、初中、高中白族男生分别是15.48%、31.06%、49.26%,女生分别是20.05%、38.83%、58.61%;汉族男生分别是23.07%、52.89%、69.47%,女生分别是28.61%、63.00%、77.58%。2010年汉族城乡男女生视力不良率均是女生高于男生(除男生的视力不良率小学阶段城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视力不良的程度除小学白族女生的视力不良率是以中度为主外,其余都是以重度为主。白族、汉族男女生视力不良均以近视为主,重度视力不良率是汉族学生高于白族学生。结论:大理州学生视力不良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且以重度视力不良、近视为主,学生近视防治工作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歌谣是一个民族最古老的记忆,是反映一个民旋社会历史演变的活化石,要探寻一个民族的历史足迹和社会生活,歌谣是最好的标本。白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但白族歌谣研究却一直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到现在为止,收集整理多,理论研究少;社会学研究多,立体研究少。有鉴于此,大理学院与日本亚洲民族文化学会于2006年8月20日至24日在云南省大理州共同举办“中日白族歌谣文化学术研讨会”,抛砖引玉,以期引起国内外学界同仁的研究目光,共同关注以歌谣为代表的白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白汉双语教育是教学中同时使用汉语和汉字、白语和拼音白文的双语双文型的双语教育活动。白汉双语教育工作主要在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大理州剑川县西中小学和石龙小学开展。为配合白汉双语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关部门编写、出版了三种类型的白汉双语教育教材。白汉双语教育工作的开展及其教材建设丰富了民汉双语教育理论和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末一20世纪中叶苗族向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的迁徙既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就政治原因而言,主要是苗族卷入其中的乾嘉起事、“成同变乱”引发了苗族的大规模迁徙。就经济原因而言,一方面,刀耕火种的游耕农业使得相当一部分苗族人口长期处于向西南迁徙的状态,以不断寻找新的可耕地;另一方面,玉米的引进和推广使得滇东南和中印半岛北部尚未开垦的广大山区半山区成为可耕地,不断吸引着大量苗族人口迁徙而来。  相似文献   

20.
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云南白族档案文献遗产是云南民族的宝藏,主要分散保存于云南省大理州、昆明市、丽江市、保山市、南华县、兰坪县、元江县等地的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部门,古籍办,各类研究机构等单位以及原址与民间.云南白族档案文献遗产的散存现状不利于档案的保护、传承、开发与利用,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发挥政府指导作用,推动各部分的沟通协作;正确处理各单位的档案收集、保管工作;加强联系,形成保护系统;合作共赢,促进档案开发利用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