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洁 《科技信息》2013,(10):219-220
不同的语言就是不同文化的反映,英汉两种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不了解各自不同的语境因素,交际话语的语义信息是很难实现其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语用等值的。一旦交际双方的语义语用信息不等值,语义迁移随之产生,给交际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是对语义信息迁移进行语用充实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应该进行相应的语境补缺和语用充实,以填补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价值观的不同而造成的信息空缺。  相似文献   

2.
"吃发球"义为"受制于对方发球"或"遭受对方发球的制约",它是在"吃杖"的基础上形成的。修辞上的粘连和语法上的类化导致"吃杖"这个异常组合的出现,"杖"的动词性导致了所在结构性质的变化,从而导致"吃"字意义的变化,使之由"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义演变为"遭受"义。"遭受"义动词"吃"所带宾语中必有一个在语义上能够支配其主语的中心动词,这种动词有时会在字面上被隐含,但隐性成分的意义不会消失,"吃发球"中隐含掉的动词是"制约"。  相似文献   

3.
援用顺应理论阐释日语会话中"创造相似性隐喻"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受阻的原因,发现此类隐喻语用失误的产生是由于说话人忽视语言使用与交际对象、物理世界和听话人语境动态顺应所造成的。因此,说话人在选择隐喻这一语用策略时必须考虑到双方认知语境的相互关联性,以避免此类隐喻语用失误现象的出现,使得交际能够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从语义、语用因素切入语法分析,论证祈使句式中的动词be的现在时第二人称性质。祈使句式中动词be之所以成为be的现在时第二人称形式,除动词体性意义的作用外,还有话语语用交际方面的原因,且体性意义生成于语境。  相似文献   

5.
在跨文化交流中,经常出现词汇空缺现象,法律翻译也不例外。在法律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特定关联的语境因素,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进行必要的语用充实,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及语言手段,补充空缺的词汇所蕴含的语境意义,以顺利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6.
人们交际过程中离不开对语法结构的选择。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推理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在语境的参与下完成交际的心理认知过程。在分析认知语境概念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境理论对静态的语法的主要五个层面进行了动态的语用研究 ,认为认知语境对语法结构的选择及其隐性意义的确定起着动态的语用制约作用 ,具有很强的认知阐释力。  相似文献   

7.
以"加以"为标记词的语句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强调功能的"语用句",是汉语强调句的一种。围绕"强调"这一认知中心,从焦点标记的形式特征、行事行为的表达功能与规约语境的使用条件三个方面对"加以"强调句进行语用分析,研究表明:"加以"作为话语实体中用以标记焦点的一种形式,所体现的是语用主体的显性的施为用意,通常应用于说话者明显具有掌控力或话语权的交际语境当中,这也说明了"加以"句式作为汉语中强调句之一种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8.
语用模糊是指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模糊的或不明确的话语向对方传达言外之意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进行成功交际不可或缺的一种交际策略。关联理论可以从意图关联、语境关联和关联推理等三个方面对于语用模糊进行阐释,对于语用模糊交际策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利用关联理论来对语用模糊交际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语用模糊这种语言现象,同时对于模糊性在语用学方面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名词的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是英语名源动词的语义来源,而某一项义素之所以能够成为名源动词的语义基础,是由于特定的语境和词语搭配关系,通过"视觉化"手段来凸显基名词的某一项义素,然后通过某些衍生手段如比喻、引申等滋生出名源动词在特定语境下的动词语义。名源动词的语义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呈多样性,因此,名源动词所表达的意义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姚涛 《科技信息》2009,(16):147-147,150
本文针对学界存在的对语用歧义的几种理解,对“语用歧叉”的概念作了辨析,得到以下的结论:对语用歧叉的理解分为语用歧解和语用模糊两类。歧解由交际双方理解的不一致触发,歧解现象发生时交际双方对话语一般有确定的解释。语用模糊由说话人间接、模糊的表达或者听话人理解的不确定引起,模糊现象发生时说话人和听话人对话语一般都有多个解释。因此,语用歧解与语用模糊是两种不同的语用现象,将两种现象混同探讨不利于对“语用歧义”的研究。本文进一步阐述了语用歧义,分析了说话人表达与听话人理解之间存在的九种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1.
《潍坊学院学报》2017,(4):107-109
传统的观点认为静态动词不能用于进行体结构。然而以当代美语语料库为基础,我们总共检索到了428个静态动词"love"用于进行体态的例子。这表明仅仅依据传统的动词分类方式(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来判断哪一类词能否与进行体态连用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两类动词在瞬时性以及稳定性方面不存在绝对的差别。在特定的情境下,当某一交际需要存在的时候,一些静态动词是可以用于进行体结构中的。把动词分为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的做法有利于语言学习者了解掌握它们的词汇含义,但是在此层面以外,比如在句法或语用层面,这一分类方式的作用就会变得微乎其微,毕竟很多因素会对语义产生影响,比如句式结构、上下文以及交际目的等。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取向和预期,分别从人称词、动词及复句形式的视角看,不同的人称词搭配闽南语"罔V"及"V罔V"构式所呈现的是截然不同的预期。关于动词的使用,"罔V"内使用动作动词,从取向和预期而论,闽南语"罔V"和第一人称搭配,表述了无法达到主语预期的容让和无奈;用于第二人称,则是说话者希望他人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进而行使命令或是劝告、祈使;和第三人称搭配,是为陈述一个事件。"V罔V"和第一人称"我"及第三人称"他"搭配,利用前后分句的反差关系,表述超出一般预期之外的语义;和第二人称搭配,并且以否定祈使构句,表达不期望事件的发生。"罔V"带有动作动词,"V罔V"则是状态及动作动词皆可。推测"罔V"是由"V罔V"删略了第一个动词而来。  相似文献   

13.
英汉交际中语调的语用功能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言语交际中,话语的语用功能可以通过词汇、语法等手段并结合语境表达出来。实际上,在这种交际中,言语的语调变化同样也是根据不同的语境表达不同的语用功能。对英汉言语中的语调变化对话语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语用功能进行对比性研究,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玥 《科技信息》2007,(26):34-35
本文首先指出了语义学和语用学在语言意义研究方面的不同之处,具体分析了两种不同的意义,然后讨论了语境的概念以及它在语用学研究中的作用。语境影响和制约着话语意义的正确理解,制约着整个言语交际,它可以消除语言的模糊性,排除歧义,确定所指对象,推断隐含意义,消除不同文化带来的语义障碍。因此语境对正确理解交际中真实的语用意图,扫除交际中的障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常交际中,韵律对于话语意义的构建起重要作用。话语的语用意义和语用效果是"说什么"和"如何说"互相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说"涉及韵律所扮演的角色。然而,现有研究却忽视了韵律在话语意义构建中的作用。尝试通过日常交际中不礼貌话语韵律分析,探讨韵律在语言不礼貌话语意义构建中的作用。研究发现,韵律不仅可触发强化不礼貌话语意义,还能消解礼貌标记语的礼貌含义,传达不礼貌言外之力。  相似文献   

16.
语义歧解对交际造成的影响多是消极的,避免歧义和误解成了修辞的基本原则;但如何利用语境所造成的歧义多解来构造幽默,也是修辞研究的课题。在言语交际中,歧解在语音、语义、语用等方面构造幽默的功能是独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以网络为媒介的交际活动中,网络聊天就是其中一种新型的话语交际互动方式。这一新型的交际过程中,网民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拟声应答词。本文以网络言语交际中的拟声应答词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语用学、词汇学的相关理论和基本知识,对网络聊天中拟声应答词进行简要的语用分析,揭示出它们的一些基本特征。文章主要以网络聊天中使用频率高和使用范围广的"呵呵"为例来具体分析,结合网络交际语境的实际及它所出现的位置,重点探讨了"呵呵"在网络聊天中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陈列利 《科技资讯》2007,(19):171-172
前景化搭配作为前景化的特征之一,是为了语言的某种语用修辞效果而刻意创造的,正确地把握这种偏离常规所创造的修辞效果,就必须根据语言的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语言之所以表情达意,是和语境不相分离的。本文就微观语境和宏观语境两方面讨论词语的前景化搭配现象。  相似文献   

19.
刘静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57-1360
现代汉语语气助词的基本作用是增加句子的语气,而不同的语气助词所表达的语气含义要受到上下文等语境因素的制约。脱离语境,语气助词的意义则变得模糊、不确定,因而,语气助词具有语用成分的特质。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语气助词除了能表明说话人的语气,也是我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重要语法手段。此外,它还是作家用来刻画人物的不可或缺的话语成分。  相似文献   

20.
论文试图探讨语调在语用过程中所产生的语用效果。交际中语用者传递的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语调来实现的。Halliday认为语调可以实现交际者的情感功能和交际过程中的人际功能。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调也属于明示信号,能够帮助听话者进行假设推理,Vershueren认为语调有约定俗成的意义体系,也有临时语境激发的语调异常以传递额外信息,称为语境语调。论文试图解决:①规约语调的语用效果;非规约语调的语用意义;②语境语调的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