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X地区太原组发育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但受煤层干涉影响,致密砂岩储层较难刻画,气层较难识别。为此,以太原组地质特征为指导,开展波形聚类地震相研究明确砂体边界,利用波形聚类定性结果对叠前同时反演砂体边界进行约束开展储层定量预测,结果表明相控储层预测结果既平面符合潮道砂体沉积特征、和钻井吻合较好,垂向又可定量刻画储层厚度;研究区西部的潮道砂体条带连片性较好、厚度大,厚度分布在10~30 m,最厚处位于X-01井附近,东部潮道砂体条带厚度较小,厚度分布在5~15 m。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扶余油层的主力储层为河道砂体,以厚度薄、沉积规模小和横向变化快为特点。针对河
道砂体的准确识别、砂体厚度的精确预测难题,提出在优化地震属性组合的基础上确定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而用支持
向量机方法定量预测河道砂体。对振幅、频率、相位、地震波形分类和相干等多种有效地震属性开展优选组合,将最好
的组合作为最终输入数据。然后调试SVM 关键参数:损失函数C、不敏感损失函数参数ε 及γ 系数,最终全部井点数
据参与计算,得出最后预测结果。预测结果不但能较好地保持地震属性的横向分辨率,整体变化趋势符合研究区的沉
积地质规律,而且在井点处吻合程度高,具有较高的砂体厚度定量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区内疏网井区沉积相划分,分析沉积环境,本文采用分频解释技术对区块进行处理分析.分频解释技术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将地震数据由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在频率域观察砂岩横向不连续性,从而对河道砂体进行横向预测.基于分频解释技术原理,以苏乃诺尔研究区大二段高位体系域晚期地层为例,对河道砂体进行刻画.相较于传统的地震属性,分频属性对识别河道砂体边界特征、平面展布形态、横向不连续性等有良好的作用,对疏井区沉积相划分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结果表明,苏乃诺尔大二段高水位体系域晚期地层主要发育网状河三角洲,在疏网井区发育网状分流河道特征,特征明显,克服了无井约束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台1地区在扶余油层河流相沉积广泛发育,因此对于该区扶余油层河道砂体的准确识别是提高油藏开发的重要保障,本文就该区三维地震资料在反射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分频属性与Jason 和Geo-office联合反演效果的分析,开展扶余油层河道砂体预测研究,搞清扶余油层各油层组河道砂等储层展布规律,有效地进行油藏评价工作,为下步开发寻找新的靶区,经实践证明,该方法的应用可大大提高河道砂识别的精度,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浊积体中河道砂体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受断层构造影响大,利用常规瞬时振幅沿层切片方法很难识别河道砂体展布,而用地层切片构建等时地层格架,利用谱分解技术将相干属性与地层切片结合起来,运用测井相、沉积相资料可对浊积扇的河道砂体进行综合预测.将此方法运用到渤海工区中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查明了河道砂体的展布规律,为后期的布井钻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松辽盆地南部R字井斜坡带泉四段属河流相沉积,储层为超低渗透储层,埋藏深,物性差,砂体薄,横向上变化快,优质储层位于河道主体部位。但由于受泉四段T2强反射界面的影响,掩盖了下伏泉四段I砂组储层的部分有效信息,从而加大了储层预测难度。通过建立不同围岩组合、不同砂体厚度的地震正演模型,明确了泉四段河道砂体与地震反射振幅、频率等属性的相关性。以地震沉积学的理论为依据,井震结合,重新解释砂体包络面,优选与河道砂体厚度变化相关性好的敏感属性,预测河道砂体储层展布规律。该方法对于薄层、非均质储层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定量刻画断陷盆地内扇三角洲河道砂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于油气勘探开发的影响,利用井-震合成记录标定和储层反演对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兴安岭组Ⅰ、Ⅱ、Ⅲ油组河道砂体进行识别。通过均方根属性切片反演三个油组河道砂体范围,甜点属性刻画河道形态,结合重点井位单井相得出兴安岭组Ⅰ、Ⅱ、Ⅲ油组的沉积相图。对河道砂体储层定量计算,得出Ⅰ、Ⅱ、Ⅲ油组河道参数。结果表明:兴安岭组Ⅰ油组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河道宽度范围800~1 500 m,厚度范围7~9 m;Ⅱ油组以水下分流河道、河道侧缘溢岸砂和河道间砂沉积为主,河道宽度范围450~650 m,厚度范围4~6 m;Ⅲ油组主要发育席状砂,河道间砂和席间泥,河道宽度范围130~170 m,厚度范围在2. 5~4 m。结合沉积微相、河道参数及生产动态资料,得出研究区河道砂体既控制油气分布与储产比,也控制油水流通和注采受效。  相似文献   

8.
隐伏陷落柱是煤矿隐蔽致灾的主要地质因素,然而,常规三维反射地震中,单一顺层属性或层间属性难以可靠识别隐伏陷落柱,同时对其垂向展布及伴生断裂等三维空间特征刻画不清。为此,在基于OVT全方位处理数据体的基础上,计算相干、混沌等层间属性(奥灰顶界与目标煤层之间)与顺层两类属性,形成平面属性,采用波形聚类法对两类平面属性中的异常进行叠加处理,显著提高了隐伏陷落柱的平面位置解释精度;其次,引入断层概率体属性处理技术,优选构造导向滤波处理以及数据体融合技术,精细刻画了隐伏陷落柱垂向边界形态、陷落高度及伴生断裂特征。实例研究表明,采用波形聚类平面属性和断层概率体属性综合解释技术,可以有效提高隐伏陷落柱解释精度和效率,为隐伏陷落柱的识别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精细刻画大牛地气田大47-大70井区山西组三角洲平原沉积砂体的时空分布关系,通过岩心、测井等资料对密井网区单河道砂体的垂向和平面标志进行识别,拟合砂体厚度与宽度的关系。在Petrel软件里以井点处砂厚值为依据,利用优质地震属性值作为趋势面控制,生成带有地震属性预测性质的砂厚图,从而对稀疏井网区砂体及沉积相平面分布特征提供指导。结果表明,单河道砂体垂向分界面的识别标志主要为泥质沉积间断和钙质沉积间断,平面识别标志主要包括河道间沉积、高程差异、侧向叠加和"厚-薄-厚";河道单砂体的厚度与宽度存在较好的指数关系;均方根振幅属性与井点处砂厚值相结合的方法能更好地反映砂体平面分布特征。可见单砂体的识别与刻画对目标区的砂体和沉积相分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邮凹陷深凹带岩性油藏砂体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度大。为更准确地预测储层,采用动态实时正演的方法开展砂体叠置样式等机制模型的地震响应反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单砂体厚度小于10 m,砂岩声波时差为257μs·m-1、波阻抗为9 844 m·s-1·g·cm-3,泥岩声波时差为290μs·m-1、波阻抗为8 828 m·s-1·g·cm-3;韵律模型正演分析显示韵律变化对薄层砂体地震响应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韵律对地震响应的影响;砂体调谐厚度模型正演分析显示当研究区主频20 Hz时,地震可识别砂体的厚度为40 m,研究区实际单砂体的厚度小于10 m,在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直接预测砂体非常困难;地震属性对于横向叠置范围小于50 m砂体,以及大于1/4砂体厚度高程的叠置特征能够进行分辨;正演显示峰谷为多套砂泥复合的地震响应,过井剖面的正演与单井结果一致,建议薄互层砂泥岩油藏研究尺度为以砂体组合模式开展储层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东营凹陷浊积岩油藏勘探开发进入高程度阶段后,研究对象转为"个体小(单砂体面积1 km~2)、厚度薄(单层厚度2~5 m,累加厚度5~15 m)、橫变快、含灰质(灰地比5%~45%)"的超隐蔽储层,该类储层常规方法描述难度大、精度低。因此,开展了超隐蔽储层描述技术综合研究:①应用谐波拓频技术、属性融合方法和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刻画"个体小"和"厚度薄"储层;②形成了复杂岩性背景下横波估算方法,开展叠后、叠前综合去灰技术研究,刻画灰质发育区有利储层边界。取得了四点成果及认识:①谐波拓频技术提高了地震资料分辨率,且具有较高保真性,能够识别追踪厚度10 m储层;②波形指示反演技术刻画薄互层储层精度较高,单层厚度5 m砂体预测结果与实钻井吻合度为88.5%,厚度2~5 m储层预测吻合率80.2%;③复杂岩性环境下横波估算方法,较传统的Xu-White模型方法横波估算精度提高了10%;④叠后、叠前联合储层预测技术在东营凹陷去除灰质的精度为84%。综合应用储层描述成果,在四个开发区块共部署滚动探井20口,目前完钻10口,8口井钻遇较厚油层,其中6口井投产后均获商业油流,新建产能约4.0×10~4 t。  相似文献   

12.
川西中浅层河道砂体厚度薄、宽度窄,地震识别难度大,保持地震反射振幅与波形的相对变化关系是地震技术识别砂体展布的前提。新场—什邡地区10块三维区块资料由于采集年代跨度大、采集仪器不同、观测系统不一样,导致单块数据之间存在系统时差以及振幅、频率和波形等不一致问题。在分析原始数据基础上,明确了三维连片河道砂岩目标处理面临的问题及难点,建立了一套解决该问题的方案与思路。资料处理以提高中浅层成像效果和突出河道砂岩地震响应特征为目的,主要对时差校正、去噪、静校正、振幅恢复与补偿、反褶积、地表一致性处理、剩余静校正、数据规则化、速度分析、偏移成像和道集优化等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和分析,并完成实际数据处理。处理成果具有高信噪比、高分辨率和较高保真度的特点,区块之间波组连续稳定一致性好,可为后续构造解释、砂体刻画、储层预测和含气性识别等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王莘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73-3977,3980
以萨北二区密闭取芯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微相、溢岸薄层砂和席状砂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河道砂体横向变化较快的非均质性特点, 通过对低频信息保存较好的地震纯波进行信息挖潜, 提取纯地震振幅信息以及相对阻抗反演进行河道砂体预测, 利用地震低频增量属性对流体进行预测, 有效解决了河道砂体横向变化较快的横向非均质性难题。通过河道砂体及流体检测结果, 进行井位部署的优选, 提供建议井5 口, 其中4 口获得高产, 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油田生产井位部署的主要依据, 此研究方法可以在类似地质条件区块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特殊的地震处理技术和油气储层预测技术不断地发展和应用,90°相位转换和波形分类技术就是其中之一.90°相位转换的目的是将地震反射的主要同相轴与地质上的薄砂层中心对应,使地震相位具有岩性地层的意义;与传统地震相划分相比,波形分类最大优点是在没有更多井资料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丰富的地震信息,快速确定目的区域的异常特征后结合各种地质成果进行更细致的研究.应用该技术对贝西北地区的河道和砂体展布进行预测,在结合典型井和地震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准确的刻画了河道的平面分布形态,实现将地震相图转换成储层沉积微相图,为今后的布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黎祺  胡明毅  邓猛  王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9):12422-12430
西湖凹陷X气田是东海最早开发投产的油气田之一,已进入生产后期,油气产量较低,难以维持气田生产经济性。其主力产层主要分布在花港组,经过十多年的开发调整,花港组储量动用程度高,为缓解气田严峻的生产形势,其挖潜方向转向深层,由于该区深层平湖组钻井资料较少,加上埋深较大,目前研究和探明程度总体偏低,制约了该气田的下步挖潜部署。采用地震属性分析、反演解释等技术,结合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对研究区平湖组P1、P2、P3共3个重点含气层段砂体进行精细解剖,结果表明:平湖组砂体累计厚度较大,横向上连片性好;纵向上P2砂体厚度明显较P1、P3大,反映P2分支河道砂体更为发育。最后结合预测结果划出研究区内具有两个相对砂体富集区带,对该气田后期挖潜和井位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大庆油田杏十三区太103井区为例,通过岩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得出研究区PI油层组在河流-三角洲沉积背景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废弃河道、决口水道、溢岸薄层砂和分流河道间等微相.通过沉积时间单元精细划分、对比、测井微相模式的建立以及沉积微相研究,揭示了单砂体的空间分布规律,为高含水油田剩余油预测、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河口坝储层内部结构,提高剩余油描述的精度,指导油藏开发调整,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 砂组三角 洲前缘储层为例,利用密井网条件下的构型分析方法,对河口坝储层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河口坝储层中发育的沉 积界面可分为5 级:第5 级界面限定河口坝复合体,为稳定分布的泥岩,厚度较大,顶界呈水平产状,底界呈S 形产状; 第4 级界面限定单一河口坝,主要为泥质或钙质非渗透层,在坡折带呈倾斜产状,在湖底平原呈近水平产状,单一河口 坝具有S 型前积结构和“同期不同体”分布特征;第3 级界面限定单一河口坝内部的增生体,主要为薄泥质夹层,与第 4 级界面有斜交和平行两种产状,增生体具有S 型和斜交型两种前积结构。特高含水后期,河口坝储层内部结构特征 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明显,普遍分布的S 型前积结构主导了剩余油的低饱和度均匀分布,局部存在的斜交型前积 结构主导了剩余油的差异分布,同期不同体结构主导了剩余油的局部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