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明确南美东缘被动陆缘盆地群油气资源潜力,在系统分析19个被动陆缘盆地群石油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首次以成藏组合为单元评价被动陆缘盆地群资源潜力,探讨下步勘探方向:1)南美东缘整体经历"裂谷"—"过渡"—"被动陆缘"3个构造演化阶段;2)发育2套主要烃源岩,即白垩系裂谷期湖相烃源岩和被动陆缘期海相烃源岩;白垩系(占总可采储量69%)和第三系(占总可采储量29%)是2套主要的储集层;盖层为白垩系层间泥岩、第三系海相泥页岩,中段盆地群发育一套白垩系膏盐岩区域性盖层;油气主要富集在中段含盐盆地(可采储量占总量96.32%);盆地群主要发育上部、中部和下部3套大的成藏组合;3)预测总待发现油气可采资源量为132 451百万桶,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坎波斯、桑托斯、埃斯普利托桑托、圭亚那和马尔维纳斯盆地;纵向主要集中在上部成藏组合;坎波斯盆地上部成藏组合,是最有利的勘探区域,其次为桑托斯盆地的中部和下部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2.
巴西桑托斯(Santos)盆地是典型的大西洋型深水盆地:盆地经历同裂谷→过渡→后裂谷(漂移)3个演化阶段.裂谷期Guaratiba组湖相黑色页岩为盆地主要的烃源岩,后裂谷期Itajai-Acu组深水页岩是盆地次要的烃源岩;盆地主要发育第三系Marambaia组浊积砂岩、白垩统Santos组浊积砂岩、Guaruja组碳酸盐岩和Guaratiba组砂岩和灰岩共4套储集层,油气主要富集在Guaratiba组砂岩和灰岩储集层中;盆地过渡期发育的Ariri组盐岩层是盆地良好的区域性盖层,第三系层间泥页岩为盆地局部层间盖层;以主要含油气储集层为核心,将盆地划分为下部、中部和上部3套成藏组合,运用油藏规模序列法预测3套成藏组合待发现可采资源量分别为17.673×109,14.138×109和6.821×109桶,综合分析认为盆地下部勘探潜力区为东部的下部成藏组合和西部的中、上部成藏组合.  相似文献   

3.
季曼-伯朝拉盆地是俄罗斯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前裂谷、裂谷、被动陆缘和前陆4期演化阶段,形成现今古被动边缘-前陆叠合的构造格局。盆地不同期次的构造演化及叠合效应控制着盆地的烃源岩、储层发育和分布,进而控制了油气分布规律。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和储盖组合多发育于中晚古生界,上泥盆统多马尼克组烃源岩是盆地的主力烃源岩;主力储层为中上泥盆统、石炭系-下二叠统的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储层物性整体较好;圈闭类型多为岩性-构造型圈闭;盆地油气主要沿着早期裂谷的反转隆起分布。盆地勘探程度分布不均,其中东部前渊区以及海域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地质综合分析表明,前渊地区是最有潜力的含气区,海域仍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是未来勘探的两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中亚地区费尔干纳盆地的地层、沉积和石油地质特征等进行了综合研究.该盆地的烃源岩为下第三系、上白垩统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页岩和泥灰岩,有四套含油气层系,主要油气储集层为下第三系的滨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砂岩和碳酸盐岩,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油气主要运移期和聚集期发生在早上新世,油气圈闭和油气田(藏)主要有构造型、构造-地层复合型和地层型等3种,目前油气主要分布在南部边缘构造带的两个含油气区.全盆地最大的油气田--明布拉克油气田的发现,使盆地油气潜力评价价值更高,可为整个中亚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南美亚诺斯盆地是南美甚至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富油气盆地,通过对亚诺斯盆地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并结合盆地内构造演化、沉积作用影响,揭示了亚诺斯盆地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亚诺斯盆地经历了古生代被动大陆边缘、中生代弧后裂谷、新生代前陆盆地3个构造演化期,发育多套烃源岩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多样,油气分布复杂,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盆地油气成藏具有远距运移,混源充注,断砂立体,持续输导,阶梯式捕集成藏的特点;主力产层渐新统卡沃内拉组表现为近灶优先捕集形成中深层大中型构造油气田,远灶接替捕集形成浅层小型复合型油气田的油气分布规律。取得的认识对亚诺斯盆地进一步的油气发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孟加拉湾西侧盆地群的板块构造演化、地层层序发育、烃源岩-储层-盖层等石油地质要素开展详细
分析,可知该盆地群先后经历了前裂谷期、裂谷期、后裂谷期等3 个板块构造演化阶段,并在后期随着南亚大陆的整体
向北漂移演变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根据区域板块演化与地层发育特征,可将该盆地群的地层划分为前裂谷、裂谷
和后裂谷3 套巨层序,在各个巨层序内部能够识别出7 个三级层序、6 套成藏组合。从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群的油气
地质特征可知,深层的前裂谷巨层序内部二叠系- 三叠系河道砂岩、裂谷巨层序内部的白垩系河流相、三角洲相河道
砂岩、深水地区后裂谷巨层序内部的被动陆缘盆地中发育的第三系河道、三角洲和深水浊积砂岩是该盆地群下一步主
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7.
宾都尼盆地是印尼东部重要的中生界含油气盆地之一,经历了克拉通内坳陷、裂谷期、被动陆缘和挤压反转期4期构造演化,形成现今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格局。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和储盖组合多发育于中古生界,晚二叠世与早中侏罗世煤系地层是主力烃源岩,排烃高峰期始晚中新世,以生气为主。侏罗系三角洲-滨岸砂体为优质储层,原生粒间孔发育,平均孔隙度15%,平均渗透率18mD,属于中孔-中高渗透储层;盆地中北部前渊斜坡带发育一系列背斜、断背斜圈闭,且发现了大量气田群;天然气多以“下生上储”,即从前渊坳陷气源灶沿着砂体和断层运移至侏罗系砂岩圈闭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为,储层质量和有效圈闭是侏罗系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东部逆冲褶皱带与海湾南部斜坡带是未来勘探的两个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地质着手,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海陆过渡区石油地质特征及其油气成藏规律与成藏主控因素,认为: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是伴随冈瓦那古大陆解体与大西洋扩张发育形成的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主要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桑托期的裂谷阶段以及晚白垩世坎佩尼期以来的漂移期2个主要演化阶段.盆地主体是新生代三角洲,沉积厚度达到12 km以上,包括Akata组、Agbada组和Benin组3个穿时的岩性地层单元.其中最下部的Akata组为大陆架-大陆坡的前三角洲、浅海-深海相厚层泥页岩,亦是研究区主要烃源岩;中部Agbada组主要是三角洲前缘砂体、海底扇砂体等,是区域油气藏储集层发育层段;上部Benin组则主要是陆相河流及岸后沼泽沉积,多发育互层泥岩,构成区域的主要油气藏盖层.由于Akata组塑性泥岩段主要以流动构造为特点,引起上覆地层发育重力构造,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陆地和陆架浅海区发育大型伸展构造.研究区发育区域性生长断裂,其控制的构造格局与圈闭样式是油气聚集与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9.
孟加拉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孟加拉盆地的板块演化、层序划分、成藏组合等特征,认为该盆地经历了板块裂解、漂移、冲撞等多个演化阶段,并在后期随着印度-亚洲板块的冲撞从早期的被动陆缘盆地演变为活跃的前陆盆地.该盆地特殊的构造演化史造就了2个不同类型的构造和沉积单元:盆地西侧的孟加拉陆架和东侧的Surma次盆,并形成西孟加拉陆棚和Surma次盆、Faridpur海槽和Hatia海槽3个沉降中心及不同的成藏组合.研究表明,有利油气勘探目标分布在各个巨层序中,目前的勘探活动主要分布在陆上和近海区域的新生界地层中,下一步的勘探目标应该为西孟加拉陆棚的裂谷前期二叠—三叠系河流与湖相砂岩、裂谷后期被动陆缘盆地阶段的新生界水下河道、三角洲沉积,以及Faridpur海槽和Hatia海槽孟加拉扇内部的深水浊积水道砂体.  相似文献   

10.
阿根廷库约和内乌肯盆地油气特征与勘探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阿根廷中西部地区的库约盆地和内乌肯盆地是南美次安第斯盆地群南段的两个较独特的弧后前陆盆地。俯冲角度的变化导致二者岩石圈及冲断带构造的不同。两个盆地经历了相似的4个盆地演化阶段:基底、裂谷期、后裂谷沉降期、前陆期。库约盆地发育一个已证实的含油气系统,以上三叠统富有机质湖相泥岩为主力烃源岩,主要以三叠系河流相砂砾岩为储层,盖层为三叠系层内盖层和白垩系区域盖层,圈闭形成和油气生成高峰在新近纪。内乌肯盆地发育1个已证实的和3个推测的含油气系统,除裂谷期上三叠统源岩外,其余下—中侏罗统、凡兰吟阶—巴列姆阶、提塘阶—凡兰吟阶的源岩均发育在裂谷后沉降单元内,储层范围从二叠系至新生界,最富产层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砂岩和灰岩储层,油气系统关键时刻为晚白垩世—新近纪。海陆相沉积环境的不同造成烃源岩质量的巨大差异,直接体现在其成藏组合中赋存悬殊的油气资源量;各阶段中相对独立的构造–沉积环境造成了油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按照板块构造理论及活动论、阶段论的思想,大致以中晚三叠世为界,将中国南方自震旦纪以来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划分成海相盆地演化阶段(Z-T2)及陆相盆地演化阶级(T3-Q)两大阶段;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扬子克拉通及其周缘裂谷盆地(Z-1q)、裂谷-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1c-O1)、被动陆缘-克拉通-前陆盆地(O2-S)、加里东运动(S末)、裂谷-克拉通盆地(D-T1)、克拉通残留海盆-弧后(浊积)盆地(T2)、印支运动(T2-T3)、华北-华南板块焊合、古特提斯封闭与前陆盆地的形成(T3-J2)、压扭背景下的改造作用及拉分盆地的形成(J3-K1)、伸展-裂陷盆地的形成(K2-E)、喜马拉雅运动(E末-N初)及披盖性构造层的形成(N-Q)12个阶段。特别是对南方自中晚三叠世以来的大地构造演化及其对现存油气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对南方中生界、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保存与破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及燕山、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了现今南方原生、次生及再生烃(二次生烃)油气藏分布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南美油气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南美主要含油气盆地待发现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总结待发现油气资源分布规律,探讨其勘探前景。结果表明,受4大板块碰撞影响,南美沉积盆地可分成弧前、弧后、前陆、内克拉通和被动陆缘盆地5种类型。南美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烃源岩以中新生界海相-陆相泥岩为主,生烃潜力大。储层以白垩系和第三系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分布广泛。盖层中新生界区域性泥岩和盐岩为主,封堵能力强。采用以成藏组合为基础评价单元的资源评价方法,将南美65个盆地共划分出152个成藏组合,并进行了资源评价。预测南美65个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待发现石油可采资源量为263716MMB,待发现凝析油可采资源量为7405MMB,待发现天然气可采资源量为559020BCF。待发现油气资源在平面上呈“两带”展布、“两中心”富集特征;在纵向上主要富集于白垩系和第三系。被动陆缘盆地和前陆盆地是南美未来油气勘探的两个重点领域,其中深海和前陆冲断带是主要勘探方向,巴西、委内瑞拉是重点关注国家。  相似文献   

13.
塞内加尔盆地是西非面积最大的被动大陆边缘型盆地,已发现具有一定储量规模的重油油田,但只进行了有限的勘探开发活动。研究区以白垩系森诺曼阶-土仑阶海相页岩为烃源岩,渐新统有孔虫灰岩和下中新统三角洲砂岩作为储层,中新统页岩和黏土作为盖层,生储盖配置较好。盐底辟活动形成一系列运移通道和构造-岩性圈闭,因此成藏条件好。通过对典型重油油田Dome Flore的分析,总结研究区具有盐底辟控运移、控圈闭,埋藏较浅的有利储层控藏的特征,并且呈现出盐底辟周围聚集的轻质油藏上方,即盐隆顶部的渐新统和中新统储层形成重油富集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预测了重油成藏有利区,为该区的重油资源勘探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三塘湖灰岩和下马岭页岩分别代表海相泥岩和海相碳酸盐岩开展开放体系下的生烃动力学实验,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三塘湖灰岩成油、成气活化能基本为单一活化能分布,下马岭页岩活化能呈现多活化能分布的特点。将两样品的动力学参数结合塔里木盆地满东1井区埋藏史-热史进行地质应用,结果表明海相碳酸盐岩的生油门限(2000m)较海相泥岩的生烃门限(3000m)浅,但在5000m以前,海相泥岩的生油速率较慢;而海相碳酸盐岩的生气门限比海相泥岩的生气门限大,在6000m左右二者都达到生气高峰,但碳酸盐岩的成气转化率增加速率比较大。  相似文献   

15.
苏丹国穆格莱德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用盆地分析的方法确定了穆格莱德盆地的原型为伸展断陷盆地.由于改造状况不同,出现3种类型:第一类是未受改造的伸展断陷盆地,第二类是挤压反转的伸展断陷盆地,第三类是走滑改造的伸展断陷盆地.盆地内半地堑、半地垒不对称地交替变化是通过调节带调节其变形或位移,该盆地调节带有6种类型,其构造样式为地垒状凸起、鼻状构造和走向斜坡,具有纵向、横向和斜向3种走向.盆地构造演化有3期:(1)早白垩世早期,随着非洲-南美泛大陆裂开,产生了第一期伸展断陷盆地;(2)早白垩世晚期到晚白垩世,随着原始大西洋的扩张,形成了第二期伸展断陷盆地;(3)新生代,随着区域沉降,演化为伸展坳陷盆地.油气储量主要分布在第二期伸展断陷盆地,油气具有跨时代聚集、高产富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边缘海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边缘海盆地处在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之新生代最活跃区域,其中,南部边
缘海盆地尚受南海裂解扩张作用等多种因素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具有断拗双层结构不同类型伸展型或伸展、走滑、挤
压复合型盆地,沉积充填了古近纪断陷裂谷早期中深湖相地层及其烃源岩、古近纪断陷晚期煤系地层及烃源岩、新近
纪拗陷期海相地层及其烃源岩,为油气形成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受区域地质背景影响,边缘海盆地地壳性质及厚
度从陆缘区到深海洋盆区具有逐渐递变的特点;盆地沉降沉积中心亦逐渐向深海洋盆迁移,导致其大地热流及地热场
向洋盆区逐渐升高增强,加之与晚期新构造运动和烃源供给系统时空上的相互耦合配置,最终控制了边缘海盆地油气
分布富集规律。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大部分为断陷盆地,对断陷盆地的油气藏保存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盆地构造演化史研究为基础,对成藏期以后断裂的封闭史、构造抬升剥蚀、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盖层封闭和控油断层封闭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内容和以模糊评判为主的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阜新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论述下古生界石油地质特征。下古生界地层为一套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目前己在奥陶系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因此,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海相沉积区有着广阔的找气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