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疑古是解决历史谜团的一把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廿世纪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思潮有功也有过,应一分为二看待;疑古思潮应该走出,疑古精神必须发扬;以“前四史”为例,可信的正史也有许多舛误之处;“乡”、“亭”及“三老”考证及推断,最能显示疑古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推动作用;疑古必有据,为疑而疑,势必走向反面,就会得出一些遗笑大方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两宋时期的思想界,兴起了一场“孟子升格运动”,孟子在孔门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孟子》一书也由子书上升为经书,但与之同时也一直伴随着不容忽视的疑孟、辩孟乃至黜孟的“非孟”思潮。本文对“孟子升格运动”过程中的“非孟”思潮进行论析,认为“非盂”思潮出现的原因极为复杂,与当时学人的疑古思潮、政治态度、思想倾向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自从20世纪初年“古史辨派”开启全面地疑古思潮以来,中国历史上早期的夏商周三代都成为存疑的主要对象,神话时代或传说时代的命名,就是从那时一直遗留至今的。后来殷商甲骨文大量出土,王国维根据甲骨文金文资料提出重新考察上古历史的二重证据法,出土的文字资料成为重建失落的历史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顾颉刚与崔述的学术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述的学术思想是顾颉刚疑古思想的重要来源 ,其间也存在日本疑古思想的外来影响 ,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 ,在 192 3年正式提出“层累说”以前 ,顾颉刚还没有见到日本那珂通世本《考信录》。其后 ,他整理编订《崔东壁遗书》 ,是以陈履和刻本为底本 ,并参考了那珂通世的研究成果。关于顾颉刚、崔述与日本学术思潮的关联 ,主要有 :1 胡适“极少数人欣赏 ,多数人不承认”说和钱穆“传矣而不广 ,存矣而不著”说 ;2 王煦华“质的变化”说和邵东方“根本差别”说 ;3 廖名春“可能接受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说 ;4 李庆“中日两国研究互动”说和钱婉约“共同源头”说 ;5 李学勤“疑古思潮在日本也有进步意义”说。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10日,由我校副校长吴少珉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二十世纪疑古思潮”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颁发的结项证书。  相似文献   

6.
苏轼《艾子杂说》叙事有法。对于虚构的“单层语义结构”小说,苏轼善于通过叙事制造“震惊体验”,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对于“复合语义结构”小说,苏轼以“改写叙事”和“还原叙事”两种模式实现对历史和传说的“再叙述”与“再阐释”。《艾子杂说》中的叙事特征与“妙悟”的文学传统、禅悦之风的盛行和疑古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历史可划分为三段:从20年代至40年代末为一段,形成独立的学科;建国至“文革”为一段,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确立;新时期为一段,拓展出多元化的研究格局。古文论研究中每一新步的跨出,都有一股新的社会思潮的发动为之撑柱。就古文论学科的建设而言,其新的趋向,可能从以往“史”的研究的侧重逐渐转向“论”的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胡瑗在将儒家“内圣外王之学”升华为“实体达用之学”方面有卓越的表现,不仅首先自觉倡导“体用并重”的学风,并将之普及于社会,而且博通儒家五经,长于易学,继承了中唐以来的疑经惑古思潮,体现了宋学疑经、改经的学风。胡瑗在易学中表述了中庸之道与中庸之德的主张。将儒家的仁、礼与中庸对应起来,表达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9.
顾颉刚的疑古史观是我国史学由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变的桥梁。它反对封建意识,运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为中国现代史学的建设提供了思想和方法论基础;它以历史进化论为指导,将历史辩证法运用于史学研究。疑古史观还体现了对史学主体意识和主客体关系的重视,为史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民国时期有一个"疑古学派",一些中国历史学家怀疑中国历史记载、典籍的真实性,算是反思中国人自己的历史。现在也出现了一个"疑古学派",不过是一些中国学者怀疑外国历史记载、典籍的真实性,是要替外国人反思他们的历史,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因为对他们来说,世界主要分成中国和西方国家两个部分,说起外国差不多就等于西方国家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高等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根据师专历史专业特点,本文对"导学课"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数学史上有一部堪与古希腊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相媲美的书,这就是被尊为算经之首的《九章算术》,《九章算术》中第七章“盈不足术”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独立创造的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杰出算法,而这种算法被西方人称之谓“弦位法”或“双设法”.从实例出发,阐述“盈不足术”与高等代数中“弦位法”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初期,对于小说的功能,论者往往定之以"可补经史之阙"。因此在古代小说的发展之初,小说常在作者的写作态度以及叙述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史性"特征。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虽然成书于"始有意为小说"[1](P39)的唐朝,但是从其创作态度、写作方法、内容题材等来看,仍具有突出的"史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汉字形体包蕴着古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本文从“贝”字及以“贝”为偏旁的字中探索从中反映出来的古代社会的一些经济现象,说明我们可以借助文字来了解、考察历史,追溯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踪迹。  相似文献   

15.
"视觉形象"这种新软件其功能是帮助重建20世纪五十年代至21世纪初男女正装图片中地实际尺寸和其所属年代风格的对应.该软件的开发是在研究了大量地时尚杂志地原始图片及服装企业所使用地板型基础上建立地数据库.该程序可以作为独立地计算机软件或服装CAD系统其中一个应用模块.  相似文献   

16.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近年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顺应了国家和中科院的需求以及国际科技史研究的潮流,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已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与美学的统一”是文学教学和研究的基本准则。但“历史”的内涵异常丰富,包括各种社会要素,特别是社会心理和流行时尚。用社会学视角全面审视文学研究和教学,是获取特定历史阶段文学创作真实信息的保障;同理,只有把特定的文学作品置于时代发展的横断面上进行整体的社会学分析,才能真正切入作品的历史真实,从而确保美学审视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左传》不仅是一部史学名,同时也是以辞见长的优秀学作品,在我国古代学发展中外占有重要的地位,《左传》的作在谋篇布局时善于巧妙地蕴伏笔于记言和叙事中,并 通过占卜、梦境和天象、童谣等方式在前中埋下伏笔,前伏后应,用以 预示社会变化、时事动态以及个人命运的发展,使得整部作品脉络清晰、结构谨严,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近20多年取得长足进步,表现在对古代科学的考证研究,国外科学史的引进借鉴,科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通过对1979--2000年科学史论文、著作、学会会议作计量分析,以揭示我国科学史研究的状况及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