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为了正确处理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关系,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方法采取理论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退耕还林进展情况的回顾,深入分析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影响,寻找应对的措施。结果退耕还林的实施,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使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建设尤为重要而迫切;封山禁牧的推行,使得传统的放牧形式受到挑战;同时,国家提供的钱粮补助也为调整和发展主导产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赢得了宝贵时间,生态条件的改善也优化了农业生产环境。应对措施就是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民隐性失业问题;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解决农村烧柴问题。结论退耕还林对农业产业化建设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历史性机遇,而产业化建设又是确保退耕成果能够得到有效巩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二者一定要紧密结合,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2.
加快榆林区域蚕桑业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桑业作为榆林市的区域特色产业,正在成为南部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地方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各级结合退耕还林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如何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确保退耕还林地退得下,稳得住,把桑树定为退耕还林的首选树种,大力发展以桑、草复合水平沟栽培技术为重点的生态桑园建设,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统论述了黑龙江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广大退耕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效,证明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重大战略决策的科学性、重要性、实效性。对黑龙江省培育森林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按照"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基本方针,以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恢复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总结了五年来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完成情况,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林草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走向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分析了西部地区经济系统演变规律,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动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是以政府行为对自然资源的栽培过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我国为改善西部地区恶化的生态环境而采取的一项重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对农民生活、区域经济发展、后续产业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对张掖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的核查资料,分析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取得的成效、带动后续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我省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业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贵州省土地利用现状,退耕还林(草)形势,对我省的退耕还林(草)、畜牧业发展条件与模式提出了个人观点。认为贵州省耕地形势严峻,农业基础薄弱,种植业结构相对单一。大面积退耕后将造成全省饲料粮及粗饲料供给紧张,对传统畜牧养殖业造成冲击。国家退耕还林(草)政策对恢复或重建已退化的生态环境,发展畜牧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应积极引导农民通过退耕还林,推广种草养畜技术,提高畜牧业科技水平,达到建设畜牧大省之目的。  相似文献   

7.
《榆林科技》2007,(2):9-11
榆林属全国的优质茧主产区。蚕桑作为传统区域特色产业,为我市南部山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以及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各地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桑园,蚕桑业发展呈现出了可喜局面。为了尽快把榆林建成陕西乃至全国退耕还林后续优质茧丝基地,不断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一项旨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实施7年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对马边县实地调查,揭示了当地退耕还林地区农民生存状况,对8年补助期限结束后退耕还林农民可持续生计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杨树的栽培     
杨树是我国重要的速生树种之一.在安徽,杨树已经成为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绿色长廓等工程以及四旁绿化的主要栽培树种,栽植面积愈来愈大,特别是2002年以来,各地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把杨树作为一项产业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工作来抓,杨树造林面积猛增,两年全省新造杨树面积达25万公顷,占同期全省造林总面积的48%,涌现出一批通过杨树生产和加工走上致富路的千元村和万元户.为了进一步搞好杨树生产,现将杨树人工栽培和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移民对四川凉山州退耕还林的保障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州的调查和分析认为:移民,尤其是通过教育移民是保障退耕还林成功的一项有效途径。退耕还林必须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主,改善生态环境,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并做到宜林则林,宜草则草。退耕还林出现的问题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是经济问题和农民对未来预期收入的信心问题;关键是要把退耕还林从政府决策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妥善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凉山州地处川西高山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既不适合粮食生产也不适合人类居住,在这样环境条件下退耕还林应该以恢复地带性植被为目标,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防护林,转移农村人口,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开始于1999年,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计增加林草面积190.3万hm2,其中退耕地还林66.9万hm2,荒山荒地造林107.7万hm2,封山育林15.8万hm2,按照全省国土面积45.4万km2计算,共提高全省植被覆盖率4.18个百分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对改善了全省生态环境,提高农户收入,帮助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效果显著.通过对2015年度退耕还林荒山造林项目现状调查,全面掌握各工程实施单位的工程完成情况、质量情况以及工程管理情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为今后的工程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庆三峡库区退耕还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库区退耕还林工作还存在政策不够明确,组织领导的力度不够,与长江其它生态建设工程协调不一,退耕还林投入缺乏保障机制和配套的技术支撑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认为,库区退耕还林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完善和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坚持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体系,加强立法、执法监督等工作.  相似文献   

13.
农业作为民族地区农村的主体产业,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农业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相关研究出发,以湘西州和恩施州为例,对比分析武陵山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提出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镇巴县退耕还林工程建没情况,总结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保障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和产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5.
对邢台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邢台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调查分析,吸引龙头企业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解决一系列后续问题,还能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同时分析了龙头企业在参与退耕还林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退耕还林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实现退得上、稳得住、不反弹的总体目标,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在发展产业、落实政策、依靠科技等方面,对退耕还林与农民致富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党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对当前和今后一个重要时期要集中力量进行的5个全局性重点工作之两点是: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草)。文章以贵州省清镇示范区为例,在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贵州省喀斯特山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1)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2)建立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3)加强农民教育;4)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8.
晏琼  仝新平  张旭红  晏珍  蔡琪 《甘肃科技》2006,22(12):22-25
通过对平凉市近年来退耕还林和粮食生产趋势的分析,指出退耕还林不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原因,农业从业人员、粮食播种面积及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远比退耕还林严重,并对维护粮食安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原州区是宁夏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重点地区之一。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改变了农民祖祖辈辈垦荒种粮的传统耕作习惯,实现了由毁林开垦向退耕还林的历史性转变,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状况,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该文通过对原州区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存在问题、建设该工程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和对建设内容与布局分析,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补植补造技术方案。对今后的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实施退耕还林十多年来,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实施后,要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途径之一便是发展后续产业。通过选取甘肃中部的会宁县和通渭县,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模式之一的劳务输出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