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励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7(3):408-411
从1989年4月到1991年10月在呼和浩特平原对(Eremiasargus)繁殖生态作了研究,其性腺活动随季节而变化.多数雌性成年个体7月份产卵,年平均产卵3枚.卵在沙土中自然孵化,孵化期1个月左右,幼体8月份孵出. 相似文献
2.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强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31(1):68-71
本文介绍1990年4-5月对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两种蜥蜴的静止代谢率均与环境温度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0和0.89;与体重呈负指数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和0.63,驯化试验表明在禁食条件下两种蜥蜴的体重减轻率也与环境温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91。 相似文献
3.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argus)的染色体数2n=38=34I+2m+ZW,即有19对染色体,全为T型。其中常染色体18对,性染色体一对。在18对常染色体中有17对为端部着丝点大染色体,1对为点状小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ZW型。经BSG法显带处理后,全部染色体都具着丝点C带,另有4对具端粒C带。将丽斑麻蜥与其近缘种山地麻蜥的染色体核型相比较,前者有性染色体,后者则无性染色体,差别显著,这表明该种在核型上更进化一些。同时讨论了麻蜥属与草蜥属的某些种在进化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人工灌丛生境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生态位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1):76-80
在柠条灌丛生境,丽斑麻蜥(Eremiasargus)主要栖息于灌丛之中,而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则主要栖息于灌丛之间的空地.二者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而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维重叠指数较高.以Nelson相似性系数衡量两种蜥蜴对资源的相互竞争能力,在空间生态位,草原沙蜥的竞争力大于丽斑麻蜥,而在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一维则相反.以各种因素衡量,丽斑麻蜥对灌从生境的适应能力强于草原沙蜥.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法,对丽棘蜥(Acanthosaura lepidogaster)的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的二倍体数目2n=34(12V十22m);NF=46,大型染色体与小型染色体之间有明显的界限,未发现异型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6.
山地麻蜥春秋季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建梅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4):65-66
1998年10月和1999年5月在徐州市南郊牛头山对山地麻蜥进行了食性统计,据36只山地麻蜥胃的剖检,食物大部分为昆虫;春季,14只蜥蜴胃中,昆虫出现频次为34,占频次总数的80.95%,检出食物85只,占食物总只数的87.63%;秋季22只蜥蜴胃中昆虫出现频次为50,占频次总数的94.34%,检出食物576只,占食物总只数的99.14%。 相似文献
7.
2010年11—12月,测定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实验室条件下的选择体温、临界高温、昼夜体温和摄食后的选择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结果显示:丽纹攀蜥的选择体温T_(sel)和临界高温T_(CTMax)分别为(26.22±0.65)℃和(42.35±0.41)℃;在环境温度为15~35℃的实验条件下,丽纹攀蜥的体温T_b与环境温度T_e存在线性关系(T_b=0.663T_e+7.193;);在缺乏温度梯度热环境下,环境温度与丽纹攀蜥的活动体温差异不显著(T_(11)=0.643,P=0.534);摄食前后丽纹攀蜥的选择体温不存在显著差异(F_(2,104)=0.997,P=0.372)。结果表明:(1)丽纹攀蜥的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显示了外温动物的体温特点;(2)丽纹攀蜥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体温的能力;(3)丽纹攀蜥与其他蜥蜴在临界高温上的差异可能与其地理分布有关;(4)摄食前后丽纹攀蜥选择体温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其摄入的食物有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垂直极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麻蜥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研究了pH值、温度及底物浓度对同工酶的影响,比较了各同工酶的最适pH值,最适温度及米氏常数。 相似文献
9.
对山地麻蜥冬眠前后的体重、肝重、肝糖浓度、脂肪体重等指标的检测,表明山地麻蜥冬眠前后的肝重、肝糖浓度、脂肪体重均发生明显变化,提示山地麻蜥冬眠期间肝糖和脂肪体的消耗量大;统计数据还显示肝糖浓度与体重、肝重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青海沙蜥和密点麻蜥生存环境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分布于青海高原的青海沙蜥( Phrynocephalus vlangalii Stauch) 和密点麻蜥( Eremias multiocellate Guenther) 的生存环境,总结了这两种蜥蜴的生存与所栖息地植被、土质、海拔有密切关系,对生存环境有严格的选择性和依赖性。 相似文献
11.
郑州大学新校区喜鹊巢址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至2009年2月对郑州大学新校区的喜鹊巢址选择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喜鹊倾向于在阔叶树上筑巢,尤其是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和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两种树共占72.6%;喜鹊巢分布型属集群分布型;巢位高度、支巢树枝数、人为干扰度等3个生态因子是喜鹊巢址选择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乌鳢的染色体核型,我国尚未见报道。关于黄鳝的染色体核型,李渝成等(1982)曾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过研究。本文则利用黄鳝的肾、脾及骨髓直接制片,进行了重复试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冬眠期和繁殖期密点麻蜥(Tremies multidcelate)6种器官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酶带和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组织的酶带明显不同,且有多画带现象;6种器官组织中LDH同工酶的相对活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 相似文献
14.
黔产麻疯树叶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层经柱层析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牡荆素、苯甲酸、齐敦果酸和胡萝卜甙. 相似文献
15.
从原尾蜥虎的卵巢重量、输卵管重量、卵巢内最大卵泡的长径、输卵管上皮厚度及输卵管中含卵数的季节性变化,观察了雌性生殖周期,结果表明: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开始于11月份,冬眠期间卵巢增重缓慢,出蛰后增重加快,到次年6、7月份卵巢重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最大卵泡已发育成熟、可以排卵,排卵后卵巢逐渐退化、缩小,到10月份其重量为最小值,一个周期至此结束.原尾蜥虎一年繁殖一次,每次产卵2枚(偶尔1枚),6、7月份为卵成熟及排卵的高峰期,而孕卵、产卵的高峰期是6~8月份. 相似文献
16.
原尾蜥虎(Hemidactylus bowringii)血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原尾蜥虎外周血细胞的显微观察结果。用 Wright氏染料染色 ,原尾蜥虎的外周血中可区分出下列各类血细胞 :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 ,还可见到较多的幼稚红细胞。原尾蜥虎血细胞的一大特点是嗜碱性粒细胞较多 (约占白细胞总数的 10 % ) ,这可以为研究嗜碱性粒细胞的功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的原折麻蝇族 3属 8亚属共 2 3种蝇类的形态进行了研究 ,编制了原折麻蝇族分属(亚属 )及分种的检索表 .对毛胸折麻蝇BlaesoxiphahirtithoraxZhangetLiu,1 997予以订正 .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世界丽蝇科分类系统有很大的变化.原来世界丽蝇科分为12亚科,分别为:迷蝇亚科(Ameniinae)、孟蝇亚科(Bengalinae)、丽蝇亚科(Calliphorinae)、金蝇亚科(Chrysomyinae)、麻丽蝇亚科(Helicoboscinae)、乌丽蝇亚科(Melanomyinae)、墨丽蝇亚科(Mes... 相似文献
19.
1982-1987年采自中国四川山区蝇类标本中,发现丽蝇科Calliphoridae丽蝇族Calliphorini三新种宽颜拟粉蝇Polleniopsislatifacialissp.nov.,红头陪丽蝇Bellardiaruffcepssp.nov.,华夏蚓蝇Onesiahuaxiaaesp.nov.模式标本存沈阳师范学院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比较了乌鳢和月鳢的骨骼特征。通过对两种标本的X射线摄影研究,乌鳢具有发育完好的腰带与腹鳍,而月鳢既无腰带也无腹鳍的痕迹,在脊柱和肋骨的形态及数目上也明显不同。对头骨和肩带的整体以及分离骨片所作的解剖观察表明,无论在外形上,犬牙分布上以及许多分离骨片的形态上,都有重要的差异。鳢类各个种通常都是根据鳞片、鳍条以及斑纹等特征来分类的,属的划分主要是根据腹鳍的有无。究竟为两属或为一属,学者意见尚不一致。通过对骨骼系统的研究,乌鳢和月鳢具有许多重要的差异,把它们作为一个属是否合适,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