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预变形对碳钢渗硼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泾文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5(3):6-9
低碳钢(0. 20% C)渗硼后获得由 FeB层和 Fe2B层组成的硼化物层;高碳钢(1.0% C)渗硼后则获得几乎由单- Fe2B层组成的硼化物层.而中碳钢(0. 45% C)的硼化物层则由若干个 FeB层和Fe2B层组成的亚层所构成.预变形可使低、中碳钢的硼化物层减薄,尤其当预变形量较小(20%)或较大(60%)时;而对于高碳钢,预变形则使其增厚,特别在中等变形量(40%)时. 相似文献
2.
在众多提高钢铁材料强韧性的方法中,细化组织是唯一提高强度而不降低韧性的方法。目前钢铁组织细化已成为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作为钢铁材料组织细化的一个新方法ECAP法,在近几年来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结合作者的部分工作全面论述了碳钢的ECAP变形组织细化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变形组织、力学性能、组织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贝氏体组织细化的RPC工艺参数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热模拟技术研究了不同弛豫-析出-控制相变(RPC)工艺对含Nb,Ti低碳微合金钢最终组织的影响,结合半定量金相统计、电镜观察及EBSD技术分析了弛豫过程晶体缺陷组态与析出变化及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经RPC工艺处理后,试验钢组织得到了有效的细化,主要为超细的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组织,当变形量增加,组织细化效果较好,出现最佳效果的弛豫时间缩短.终轧温度升高,细化效果减弱.从综合效果来看,当工艺参数的选取可以使弛豫析出速度与位错多边形化演变速度相匹配时,细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向Q235钢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1%,0.3%,0.5%,0.7%,0.9%,尺寸为40~50nm的ZrO2纳米粒子,在相同条件下冶炼和轧制,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等进行分析,对其晶粒细化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ZrO2颗粒在钢凝固结晶和轧制变形过程中起到形核核心和再结晶核心的作用,晶粒细化效果显著;添加ZrO2粒子的质量分数为0.3%时,铸造和热轧后晶粒最细小,尺寸分别为11.55μm和4.50μm。 相似文献
5.
6.
电磁场作用下塑性变形组织细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实验机和自行设计的电磁装置,研究了低碳钢在塑性变形时电磁场作用对组织细化的影响,并与相同变形条件下无电磁场作用的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磁场对变形后的组织有明显的影响,在相同的变形条件下随着磁场强度的增加,晶粒细化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7.
中碳钢温变形过程的组织演变包含铁素体动态回复、再结晶和渗碳体的析出球化等过程.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初始组织形态对含碳0.48%(质量分数)的中碳钢在温变形中上述复杂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组织为珠光体 先共析铁素体的试样在温加工变形中渗碳体层片发生了扭折、溶断到逐渐球化的过程,在铁素体回复再结晶的同时伴随着细小弥散的渗碳体颗粒从过饱和铁素体中析出,得到微米级铁素体晶粒和颗粒状渗碳体弥散分布的复相组织,但等轴状铁素体晶粒与弥散的渗碳体颗粒沿变形方向呈带状不均匀分布.温加工变形促进初始组织为马氏体的中碳钢中渗碳体析出和铁素体回复与再结晶.由于初始条件下碳的分布在微观尺度下相对均匀,变形后获得细小等轴铁素体与均匀分布颗粒状渗碳体的组织.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基体组织与表面形态对碳钢磨损性能的影响。经退火,淬火,回火处理后的碳钢获得不同的组织结构,其磨损性能发生变化;对试样表面进行划痕处理与表面喷丸(铝颗粒)处理,研究表面状态对碳钢磨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所得到的基体组织中,马氏体组织是最耐磨的,珠光体次之,铁素体最不耐磨;表面划痕引起的表面粗糙度对耐磨性不利,粗糙度越大,磨损越严重;对碳钢进行表面喷丸处理,对提高其磨损性能却没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热轧碳钢变形抗力预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恒应变速率凸轮压缩试验机得到的实验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碳钢变形抗力与应变、庆变速率及温度对应关系的预测模型,与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比较,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共析钢温变形过程的组织球化与超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模拟压缩变形、SEM和热磁法实验,研究了共析钢在600~700℃变形过程的组织演变规律,探讨了变形及随后保温过程对珠光体球化、组织超细化和渗碳体溶解、再析出的影响.实验表明:共析钢温变形过程中发生珠光体片层溶断,渗碳体逐渐球化,以及伴随铁素体动态回复再结晶的同时细小弥散渗碳体颗粒在基体析出的过程.提高温度有利于上述复合过程的进行.形变组织经过保温后,亚微米级别的等轴铁素体晶粒和渗碳体颗粒弥散分布的复相组织的均匀性程度有所提高.温变形过程中渗碳体溶解和在铁素体内再析出的事实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1.
超快速冷却工艺对中低碳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UFC-ACC设计理念,结合超快速冷却机理及其在中厚板产品处理过程中的技术实现,针对中低碳钢采用不同轧制方式,分析超快冷后钢板力学性能变化,得出较优超快冷冷却规程;同时,对比不同工艺条件下的金相组织,结合理论计算,总结出超快速冷却条件下中低碳钢组织性能演变规律.从分析结果看,中低碳钢冲击韧性明显提高,其他力学性能也有较大改善;此外,UFC-ACC冷后机体大部分为细小均匀的F+P组织,并能保持原奥氏体中的高密度位错,使钢板性能优于普通ACC处理后钢板. 相似文献
12.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实验机对中碳钢铁素体+珠光体组织进行温变形压缩试验,研究其在不同变形温度(500~700 ℃)和应变率(0.001~10 s-1)条件下的流变行为及其主导机制. 研究结果表明:温变形过程先从铁素体变形开始,而后珠光体开始变形,渗碳体片层结构被破坏;铁素体晶粒细化至1~2 μm;珠光体片层被破坏使流变应力形成峰值;温变形流变应力曲线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性,对工件塑性成形、工模具载荷分布及变形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一种低碳微合金钢为对象,通过热模拟实验研究了室温变形对最终组织中析出物的分布、尺寸以及成分等的影响.实验用试样的原始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加少量贝氏体,采用一种快速加热短时保温的工艺方法探讨室温变形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室温变形通过影响试样内部的位错密度,不仅有效增加了析出物的弥散程度,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析出物的尺寸;从试样的组织形貌来看,采用该工艺,室温变形在维持等轴晶的前提下还有效减小了晶粒尺寸;另外,与未施加室温变形的试样比较发现,室温变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溶解度较大的微合金元素V的析出. 相似文献
14.
通过正交试验对中碳钢快速球化退火工艺及其组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工艺可以缩短球化时间近10倍,使中碳钢的球化退火实现了省时、节能、高质量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预变形对含铌低碳钢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等温时效过程中预变形使含铌钢析出过程加快,析出的Nb(CN)变小,而且使含铌钢板条马氏体等温时效拉伸强度提高200MPa,其中第二相Nb(CN)粒子的强化效果约为130MPa,位错强化效果约为90MPa。 相似文献
16.
低碳钢热塑性成形过程本构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高温流动应力行为的主导软化机制不同,建立了低碳钢热塑性成形过程的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两阶段本构模型.采用单一内变量的位错密度演化模型描述加工硬化和动态回复对流动应力的影响;应用Avrami方程表达动态再结晶软化作用对流动应力的影响.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实验机对低碳钢进行热压缩实验,依据实验流动应力曲线确定本构模型中的参数,并分析了模型参数随变形条件的变化规律.应用建立的本构模型计算实验条件下的流变曲线,结果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表明所建立的本构模型可以用于低碳钢热压缩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7.
中碳铸钢微合金化的研究董寅生苏华钦梅建平刘传博(东南大学机械工程系,南京210018)(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南京210018)钢的微合金化,就是利用合金成分的微小调整,在工艺性能不受影响或稍有改善、生产成本不显著增加的条件下,使钢的性能得到较... 相似文献
18.
19.
Q235碳素钢多道次热变形中的组织演变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热模拟压缩变形实验研究了Q235碳素钢多道次热变形及后续处理过程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采用高温奥氏体的形变再结晶及过冷奥氏体的形变强化相变,可以使Q235低碳钢的铁素体晶粒细化至4~5μm,材料的屈服强度达到400MPa级,延伸率达到40%.经适当的后续处理后,渗碳体、珠光体等第二组织弥散分布于细晶铁素体晶界上,使Q235低碳钢在保持细晶钢原有强度级别和塑性的基础上,屈强比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热加工工艺对40SiMnV非调质钢的金相组织、常规力学性能、断裂韧性、疲劳特性等机械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这种非调质钢具有与40Gr调质态相近的强度、缺口疲劳极限及小能量多冲抗力,但韧性指标较低。非调质钢的强韧性取决于金相组织中珠光体与先共析铁素体的相对含量、先共析铁素体的晶粒大小及沉淀硬化能力。先共析铁素体的组织参数受原奥氏体晶粒直径、冷却速度及热加工方式(轧制、锻造、正火)的控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机械性能与微观组织参数间的数学模型。对非调质铜的性能特点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的热加工工艺优化原则。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