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审美经验是当今美学观念变异的核心问题。随着媒介条件的变化,审美经验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的样态。对于这种当下的审美事实,如果仅以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审美静观"、"心理距离"等主体审美态度为经验尺度的话,势必会将当代大量活生生的审美事实遮蔽掉,而如果与此相反站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立场上将一切生活中的经验都与审美经验相混同,也会使美学发生前所未有的断裂。20世纪的美学家们多半都对审美经验予以深刻的关注,了解这个轨迹,对于美学理论的当代建构,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谈爱芳 《科技信息》2010,(24):I0382-I0382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生、发展与形成是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相互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结果。白居易的诗歌与音乐美学思想之间的同异互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白居易的审美理想及其人类理想来看,所谓"儒教饰其身,佛教治其心,道教养其寿。"白居易的审美价值观体现在他对诗歌和音乐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3.
石油诗的美学特征主要由其意象的发掘与运用加以表现,按照我国传统的美学理论,可以将其概括为阳刚美与阴柔美,二者相辅相成,构成石油诗总体审美品质。这种美学形态的成因与诗歌创作者审美经验直接相关,而构成上述审美经验的因素包括历史文化传承中的英雄主义,大庆油田的客观环境以及以"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为核心的大庆主体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美学中,审美自由以自由感的形式出现。自由感为自然人向自由人的过渡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为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在心理经验层面上的实在性提供了一个感性的基础。自由感作为审美情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康德以前都有着很长时间的发展历史,不过,是康德第一次提升了自由感的理论内涵。自由感是指人们在审美经验中体会到的自由愉悦,但又与感官的快感和道德感不同,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即与客体对象实际存在无关的无利害感。这种无利害的自由感在康德美学中有着自己特定的内涵:知性和想像力的自由游戏和天才的自由创造。  相似文献   

5.
在主客体所结成的审美关系中,主体的感觉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视、听器官,在主体的审美实践中一直都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西方传统美学即把视、听器官作为不可移易的审美器官.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就在其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指出美“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十九世纪俄国唯物主义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认为:“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起的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①而西方美学史上影响甚广的“快感说”在心理实验研究中得到结论:美就是一种感官快适.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代表柏克把美的认识归  相似文献   

6.
文人画具有独特的审美趋向,充分地表现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重主观、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诗书画印审美整体性的结合,崇尚笔墨韵味,强调简淡空灵的审美境界,以及禅宗美学烙印深刻的人文思想是文人画的鲜明趋向.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学理论研究中话语转型的学理诉求和审美对一般文化领域强势介入的姿态促成了当代美学的文化转向。审美文化在当代更是消费大众审美狂欢的盛宴,繁荣的表象却遮蔽了"小众"生产者制造的审美文化"传播假相",由此带来当代审美文化的感官化、娱乐化、虚拟化和可塑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自从哥尼斯堡大哲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这部美学论著中将"审美无利害性"的命题作了系统、完整地论述后,"审美无利害性"就成为美学家的热门话题.审美有无功利性问题也成为美学界争论不体的话题.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从根本上对审美知觉与非审美知觉作出区别,为美学创立了一个新的核心,从而将"美"的领域从"美即和谐"的领域扩展到"审美"的领域;也有人认为"审美无利害性"概念是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9.
作为二十世纪德国人本主义美学大师的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他们的审美革命之路在审美救赎与审美突围的两种不同取向中,走向了审美乌托邦的归途。然而,相比海德格尔在诗意的追寻中向古希腊的回归,马尔库塞"乌托邦终结论"则更具有大胆面对现实惨淡的审美突围的理论勇气。这既体现了他们之间明显的理论差异,也表现出其精神气质的相似处,这些决定了他们之间审美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老子美学通过探讨自由与审美心境、审美人生等的关系,率先实现了审美与自由的统一,从而开创了道家美学中审美的超越来探求生命的自由的基本精神和独特传统。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及古代的文学艺术实践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消费时代,广告设计者以美学为外衣,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受众进行审美接受的活动时,广告便进入了审美文化视野.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广告审美文化已经泛滥成灾,人们的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受消费文化的影响不断异化和嬗变.本文在分析广告审美文化嬗变的几个突出问题基础之上,进一步探撼广告审美文化的美学走向.  相似文献   

12.
审美人类学的重心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野研究不同民族的“美学”现象 ,它的一个基本的方法论前提是在承认和尊重不同民族审美现象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来研究人类美学的共同特征或本质。审美人类学以对传统美学研究的反思为出发点 ,是生活世界的美学 ,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研究 ,它有助于把西方传统的美学研究从形而上学转变为一种确切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媒介时代,娱乐产品的"眩惑"、泛娱乐化是传媒产业审美缺失现象的重要体现。而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缺席则是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从当代传播美学视角来看,在传媒时代,传播主体审美人格的建构、审美素养的提高,对传媒品质的提升与传媒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严羽的“妙悟”说在中国美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妙悟的实质乃是现代意义上的审美直觉。在妙悟中,审美主体运用具象、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跨越理性的迷障,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指本质的审美观照。妙悟内在地要求人与物的返朴归真,回归超越后的生命本真状态,使人与物在自由的审美观照中,实现由极致而冲淡的自由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15.
人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体,这决定了审美体验的二维性,即审美体验是由生理性体验和精神性体验组成的二维结构。但这里的生理性体验包含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五种感官所产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西方美学史上传统的视觉和听觉两种。  相似文献   

16.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17.
翻译美学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以下规律: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理解、对理解的转化、对转化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成功地再现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对王维《鸟鸣涧》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的角度解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几何审美化教学的概念以及实施几何审美化教学的三条原则:借助图形世界——感美,分析几何学的方法——立美,挖掘几何学的应用——创美.  相似文献   

19.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与相应的审美氛围、审美风范双向对生并走向整生的民族审美活动循环圈 ,构成民族生态审美场。民族生态审美场是民族生态审美学的整体对象 ,它的逻辑结构统观化整生化展开 ,构成当代民族生态审美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