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汉江上游石泉、喜河、安康梯级水电站水库群的特点和任务,分别以梯级水电站发电量最大和发电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模型,将逐次逼近动态规划法(DPSA)与逐步优化算法(POA)相结合求解模型,获得梯级水电站长系列优化运行结果.结果表明,梯级水电站水库群优化运行能够充分发挥水库的补偿作用,相比梯级水库群常规调度和单一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汉江上游流域的广泛考察,在旬阳县高店铺-构元乡河段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在此基础上,采集样品进行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沉积层是古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的沉积物.根据地层学对比分析,确定由其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于全新世早期大约9 500—8 500aB.P.和全新世晚期3 200—2 800aB.P..根据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其洪峰水位,采用比降法模型,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43 290~49 130m3/s之间.利用2010年大洪水洪痕恢复计算洪峰流量,对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合历史洪水和观测洪水数据,获得了万年尺度洪水洪峰流量与频率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以县级行政单元为基本评价单元,对汉江上游的陕西省汉中市洪水灾害进行了综合风险评价。在洪水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综合考虑了降水量、降水变率、地形高程、坡度、河网分布等自然因素;在洪水灾害易损性方面,综合考虑了人口密度、单位面积年粮食产量和GDP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分别得到洪灾危险性和易损性评价等级图。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方法进行叠加分析,得到汉中市洪灾综合风险评价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汉中市洪水灾害风险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且以河流干流为中心向两边递减,汉中市南部、城固县中部、南郑县的东北部等的洪水灾害风险等级最高;勉县、洋县、西乡县洪灾风险等级次之;留坝县的洪水灾害风险等级最低。洪灾风险评价结果与2012年汉中市发生的洪灾情况能较好的吻合。此研究结果可为汉中市制定合理的防洪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5)
根据陕南汉江上游明清时期山地灾害史料,统计分析了1368—1911年陕南汉江上游地区山地灾害发生频率,并对发生的时空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明清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主要有河谷洪水、山坡重力作用和泥石流,灾害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2.9年发生一次。山地灾害可分为4个阶段:1368—1467年呈减少趋势,1468—1567年呈上升趋势,1568—1717年呈下降趋势,1718—1911年为高频时期。研究区山地灾害季节分布不均,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的6—9月。山地灾害发生频次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安康盆地的安康市和旬阳,汉中盆地的勉县、南郑为高频中心;而大巴山地的岚皋、镇坪,秦岭南麓的洛南、商南、山阳、丹凤为低频中心。研究区地质地貌是山地灾害发生的基础,气候水文是主导,人类活动是山地灾害的致灾因子。 相似文献
5.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潘冢山,全长1577km,是长江最大支流,陕西省境内河长652km,集水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31.0%,历史上洪涝灾害频发.本文分析了汉江上游2010年7月13~19日发生的高强度、大范围持续性暴雨洪水过程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发生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加强应对汉江特大暴雨洪水的具体建议,对于不断探索和总结汉... 相似文献
6.
就汉江上游干流梯级开发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论证。首先建立了多目标数学模型,并对其应用大系统的分解-聚合方法进行分解,进而应用POA算法对子问题求解,通过逐步满意的交互决策得到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汉江上游古洪水研究成果的整理,发现6个黄土-古土壤沉积剖面可能记录东汉时期一次古洪水事件。选取其中分布较为集中的4个沉积剖面(LJZ、TJZ、QFC-B、LWD-A)所在河段为研究对象,根据合适的地形数据及水文参数,运用HEC-RAS模型对东汉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水面线计算和演进模拟研究。结果表明,4个沉积剖面的模拟水位与野外调查计算水位较好吻合,误差均小于0.25%;河段内洪峰传播时间历时约3 h,洪峰流量削减1.43%,这符合汉江上游的洪水传播特性。这一方面说明基于HEC-RAS模型对于沉积纪录的东汉时期古洪水事件的模拟结果较为可靠;另一方面也说明4个沉积剖面可能记录东汉时期一次古洪水事件。该研究对于充分认识汉江上游的洪水运动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对于流域的防洪减灾和洪水预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岷江上游地区位于四川北部,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区系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107科,444属,1091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1属,42种;被子植物101科,433属,1049种.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有12个,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泛热带(热带广布Pantropic)型29科,占总科数的40.28%,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5个,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共225属,占总属数的56.53%,种的分布区类型有15个,其中特有种501个,占总种数的50.81%.该地区区系成分较复杂,特有成分较多,泛热带区系成分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汉江流域上游水文极值事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统计降尺度法,建立GCM和HBV流域水文模型耦合关系,分析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A2、B2情景下汉江流域径流量的变化情况.通过极值频率分析可以得到,2种情景下,相对于1961-2000年,汉江流域上游2011-2100年的径流量具有增加的趋势,洪水可能会更加频繁发生,并且A2情景较B2情景下洪峰流量更大. 相似文献
10.
对汉江上游谷地归仙河口剖面的常量元素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归仙河口剖面风成黄土的化学成分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Ca、Na、Mg、Si相对于K表现为迁移淋失,Fe、Al相对富集,元素的活动性及迁移序列为CaNaMgSiKAlFe,Ca、Na、K的迁移特征说明其达到中等风化阶段.化学蚀变指数、K2O/Na2O、SiO2/Al2O3、(CaO+K2O+Na2O)/Al2O3和(Al2O3+Fe2O3)/(MgO+CaO+Na2O)等地球化学参数,说明古土壤S0形成时期的化学风化最强烈,黄土L1、Lt和L0形成时期的风化作用相对较弱;揭示汉江一级阶地抬升(18.0ka B.P.前后)以来气候干冷,11.5ka B.P.开始气候转向暖湿,8.5ka B.P.开始气候最为暖湿,3.0ka B.P.开始气候骤然恶化;并记录到4次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12.5~12.4ka B.P.、7.5~7.0ka B.P.、3.1~3.0ka B.P.和1.0~0.9ka B.P.期间. 相似文献
11.
温室效应不仅是许多自然灾害的罪魁祸首,而且对人类健康有危害,还给人类经济发展造成了障碍,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依据汉中区域的地理特点,系统分析了汉江上游的大气环境污染情况,论证了汉江上游局部环境污染对汉中区域温室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汉江上游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SWAT模型模拟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运用冗余分析及逐步回归方法,综合景观组成和景观配置,在子流域尺度上探讨了径流量及输沙量对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SWAT能准确模拟汉江上游流域的径流泥沙分布情况。流域内径流及泥沙分布不均,呈“南北高、东西低”的特征,其总量及分布情况受多种因素分布方式影响。流域内多年土地利用总体不变,但景观特征表现出斑块数减少、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分割度升高、聚集度下降和景观复杂度上升的趋势。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径流量及输沙量随地表覆盖度提高而减少。同时,景观的连通性、团聚性、破碎度及复杂度的提高都会促进径流量及输沙量的提高。其中,景观复杂程度(LSI)是影响水沙变化最重要的景观格局指数。因此,应避免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合理规划景观配置,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3.
14.
张思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2)
赣江上游是指万安县棉津以上地区(附图1),面积36818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的45.5%。干流棉津站多年平均径流量289亿立米,占下游外洲控制站638亿立米的44.6%,而总输沙量却占外洲站1287.5万吨(含推沙,推悬比15%)的76%,赣江的泥沙主要来源于棉津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3种气候情景下,汉江上游丹江口以上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收集了1980、1995和2000年的土地利用和相应年代的气象数据,用SWAT模型进行汉江上游丹江口以上流域的水文模拟,利用模型进行了9种气候和土地利用组合情景的径流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不同土地利用下的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对汉江上游流域产汇流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不同气候条件下,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程度不同.其中相对干旱的20世纪90年代,径流对土地利用变化最敏感.相同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对径流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野外新构造运动特别是新构造断裂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资料、认为本区新构造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性是:(1)区域性间歇性上升,目前仍处较缓慢稳定的上升过程中。(2)新构造断裂的主要方向是北北东(近南北)与北西西(近东西),有其独特的性质。(3)地震基本烈度在Ⅵ度以下,震中的分布对构造断裂有较明显的依从关系。研究的初步结论是:本区上升稳定缓慢,新构造断裂规模小,分布不均,活动时代主要在中更新世前,它的存在并不影响“本区基本是稳定的”的结论。文中着重指出了区域稳定性分析与具体工程地质条件的论证的辩证关系,从而也提出了进一步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汉江上游地近巴蜀,两地文化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一致性。风俗方面,汉江上游具有很强的巴蜀特色;语言方面,汉江上游深受川北一带方言的渗透和影响。这些都与古蜀道的传播以及两地历史上长期归属同一行政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汉江上游水质监测结果,对汉江上游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为治理和改善汉江上游水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汉江上游谷地黄褐土粒度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汉江上游谷地河流一级阶地上黄褐土的粒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剖面下部黄土的粒度参数数值(σ=1.72,Kg=1.03,S=1.15)和粒度分布曲线与古土壤的参数(σ=1.73,Kg=1.03,S=1.15)和曲线一致,而与区内典型洪水滞流沉积物洪水SWD(σ=1.9,Kg=1.10,S=1.20)不同;在粒度成分三角图中,黄土和古土壤集中落在小的区域内,而洪水SWD呈分散分布;黄土的Y值均小于—2.741 1,而洪水SWD大多数样品Y值大于—2.741 1.这证明汉江上游谷地古土壤S0继承了黄土的基本特征,两者具有风成堆积物的特性.与渭河谷地典型黄土对比,汉江上游谷地的黄土粒度与其十分相似,说明二者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20.
光倒刺鲃1—3龄处于快速生长期,4龄以后生长速度下降,以藻类食物为主,繁殖季节为每年5—9月份,在体长50—150mm,275—417mm时,卵巢长度增加较快,3—4龄性腺发育成熟,属多次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