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依法治安、法治兴安,是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法治湖南"、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实施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需要,也是安监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湖南省安全生产法治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初,我省部署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年"活  相似文献   

2.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已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并于2008年6月1日起已实施。它的颁布实施,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推行和我国法治进程的推进,我国律师制度的构建将会愈发的科学和成熟。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在法律的角度上规范和约束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行为。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监督管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景琳 《当代地方科技》2010,(12):179-18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是我国各项事业的根本目标,法治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但是不可否认在广大农村,即在乡土社会中他们奉行的并不是国家法,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礼俗、人情等等,我们称之为民间法。中国法治进程在这种社会状态下遇到了阻力,面对阻力我们要理性认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文对法治、乡土社会、民间法等概念做了简单介绍,最后讨论了法治进程如何在乡土社会中推进,希望能够实现我国乡土社会中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管卫军 《科技信息》2011,(26):129-129
多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也日益加快,公民法治意识和人格尊严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也是我国从人治走向法治,成为现代国家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涉及新闻采访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和《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宣传纪律;新闻自由也就成为一种有限度的自由。同时应当看到,新闻侵权行为的屡屡发生必将对我们追求的社会公平和正义造成严重伤害,最终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新闻侵权对  相似文献   

6.
《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陆续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安全生产的法制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要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服务保证功能,不断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依法治安。坚持依法治安,是依法治国乖依法执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因为依法治安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基本方针,不是一个阶段性目标;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不是一项具体任务。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依法。离开了法,就失去了标准,就没有了尺度。[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龙际  王乐 《山西科技》2007,(3):85-86,88
《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已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单行法律,既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个新起点。《决定》的颁行,对于完善和改革我国审判制度将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国家赔偿法》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但随着时代变迁,受到历史和现实多种因素的影响,且其本身的规定与制度设计有诸多不完善的方面,使得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审视、修正及完善,以契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从国家赔偿法中归责原则、赔偿范围、赔偿数额等缺失来谈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缺陷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中郑重提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充分表明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厉行法治的坚强决心。依法治国,既是人心所向,也是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进步;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大计,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进步  相似文献   

10.
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法律基础课作为普通高校非法律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树立学生的民主,法治观念,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规划》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1]要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这一战略任务,使各民族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十一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是我国民族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人权保护的核心内容。据此加强散居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切入点是民族法制的健全和民族法治的建设,只有法制健全和法治的有效规范才能强有力推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技智囊》2014,(12):13-15
<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习近平在说明中提到,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法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制度化方案。开启法治经济的新里程本次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开启了法治经济的新里程。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指出,过去认为中国经济是政府主导型,是县域和地域竞争在推动经济增长。但在法学界看来,制度松绑和市场力量的释放才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我国的治国方略,需要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方可实现。其中,法治观念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然而,纵观我国法治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演变过程,我们会清醒地发现传统法治观念与现代法治观念的矛盾与冲突。现代法治观念的缺位必将为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设置重重障碍。现代法治观念的建设将成为一项漫长而又浩繁的工程,但也是通向法治国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1月20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我党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研究依法治国这一重大历史课题,其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从1986年开始,我们国家已先后制定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阐述对依法治国的理解。包括:依法治国的含义、主体、法、根本目的和本质;依法治国与人治、与资本主义国家法治的区别;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如何实现依法治国以及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根本治国方略,而依法治国的灵魂是依宪治国,以宪治国是一切实行民主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由于宪法具有最高权威,因而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7.
韩松 《科技信息》2011,(34):99-99,10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民主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的重大完善和发展,也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实行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并不矛盾,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要实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统一,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都统一于为人民服务,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法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如何顺利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农村法治建设至关重要。一、在推进榆阳农村法治建设进程中,村干部发挥着重要作用村干部是农村各项法律法规的实施者、执行者,是农村法治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在全面推进农村法治建设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榆阳区总  相似文献   

19.
王迪新 《科技资讯》2014,(33):197-19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随后,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明晰的要求和路径。法治中国的实现和法治理想的谋划是法律人与非法律人共同的事业。法律人的存在,特别是他们所拥有的专业性很强的法律知识,为法治理想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性和准备,这种知识无疑是法律人理性的体现。但法律存在的正当性,不仅在于法律人的理性,也在于法律是非法律人对于良善生活要求的反映。而且,法律效用与法律目的的实现,也离不开非法律人的认同与参与。法律的良性运行不仅仅要依靠法律人,还要依靠非法律人。  相似文献   

20.
营造良好的农村法治环境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尽管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预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法治环境总体上并未有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