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双生表面活性剂/醇/烷/水微乳液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双生表面活性剂α-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正丁醇/正辛烷/水微乳液体系的制备及稳定条件,绘制了其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探讨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在不同温度下对微乳状液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并讨论了0.1mol/LKCl、NaOH、HCl溶液对该微乳液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和醇碳链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均有利于W/O型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电解质溶液一般使微乳区域缩小,且以电解质溶液为分散介质与以纯水为分散介质的微乳液的电导率基本上相同.  相似文献   

2.
电导法研究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微乳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电导法研究了CTAB/正丁醇/苯/水微乳液,在CTAB/正丁醇/苯的质量比1:1:2下,测定不同含水量的电导率,以及不同含水量的dlnσ/dT.实验结果表明,CTAB/正丁醇/苯/水微乳液具有连续的微乳区,在油包水型(W/O)微乳液和水包油型(O/W)微乳液之间存在双连续结构型(BC)微乳液.随着含水量的增大,在W/O区,微乳液的电导率不断升高,dlnσ/dT较慢地增大;在BC区,电导率基本不变,dlnσ/dT也先保持基本不变,接近O/W区时有明显增大;在O/W区,电导率不断升高,dlnσ/dT也较快地增大.  相似文献   

3.
油酸/氨水-醇-汽油-水微乳体系拟三元相图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制备了油酸/氨水-汽油-醇-水微乳液系列,并采用拟三元相图对此微乳体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助表面活性剂醇的种类对微乳汽油的微乳区面积及水最大增溶量具有很大影响,其中正丁醇体系的微乳区面积及水的增溶量最大。另外体系中汽油含量增大及环境温度的升高均导致体系微乳区面积和水增溶量的减小。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双生表面活性剂a-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正丁醇压辛烷冰微乳液体系的制备及稳定条件,绘制了其微乳液的拟三元相图,探讨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在不同温度下对微乳状液的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并讨论了0.1mol/LKCl、NaOH、HCl溶液对该微乳液体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和醇碳链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均有利于W/O型微乳液的形成和稳定;电解质溶液一般使微乳区域缩小,且以电解质溶液为分散介质与以纯水为分散介质的微乳液的电导率基本上相同.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 OP-7/醇 /正庚烷 /HCl体系形成微乳液的热力学函数 ,考察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对微乳液形成和稳定性的影响 .  相似文献   

6.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相图和微乳液结构的电导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考察了醇类(正丁醇,正己醇,正辛醇和正癸醇)和油(正辛烷)含量对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醇/正辛烷/水体系相图的影响,并用电导法确定了微乳液的结构(W/O,B.C.和O/W);同时考察了NaCl浓度和盐类(NaCl,CaCl2和AlCl3)对CTAB/正丁醇/水体系溶致液晶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辛烷含量(10%)恒定时,醇碳链增长,微乳液区域减小;醇(正丁醇)固定时,体系中油含量增加,微乳  相似文献   

7.
以吐温/无水乙醇/正己烷/水微乳液为介质,进行Ag(Ⅰ)-硫代米氏酮的光度测定,得到最佳增敏条件.结果表明,与水体系比较,该微乳液体系有较好的增敏和抗干扰作用,测定条件更为简化.  相似文献   

8.
反向微乳法制备单分散纳米二氧化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以Span80和Tween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反向微乳液,研究了不同配比的Span80-Tween60混合表面活性剂对微乳液最大增溶水量的影响,利用Span80-Tween60/环己烷/水(HCl)反胶束微乳体系水解正硅酸乙酯制备出单分散性好、平均粒径15~40nm的二氧化硅粒子,探讨了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R)、水与正硅酸乙酯的摩尔比(H)对SiO2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Span80和Tween60质量比为2∶5时,微乳体系有较大的溶水能力;SiO2纳米粒子粒径随着R和H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在25℃条件下,测定了不同浓度的羟丙基壳聚糖(HPCHS)溶液/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23)醚月桂醇(BRIJ35)、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二甲基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正丁醇(n-C4H9OH)/正辛烷(n-C8H18)体系微乳液拟三元相图。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范围内,羟丙基壳聚糖对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体系微乳液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1)除B12BE体系外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原有体系微乳区的形成和稳定;(2)羟丙基壳聚糖溶液在10,10和5g/L浓度时分别使BRIJ35,CTAB和SDS体系微乳区面积达到最大;(3)羟丙基壳聚糖的加入没有明显改变C12BE体系的微乳区面积。  相似文献   

10.
以吐温 /无水乙醇 /正己烷 /水微乳液为介质 ,进行Ag(I) -硫代米氏酮的光度测定 ,得到最佳增敏条件。结果表明 ,与水体系比较 ,该微乳液体系有较好的增敏和抗干扰作用 ,测定条件更为简化。  相似文献   

11.
复合煤泥脱水助滤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表面活性剂SLL及SLL与Span85的复配物为乳化剂,醇为助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在引发剂过硫酸钾的引发下进行了微乳液聚合,制备了聚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探索了制备微乳液的条件,并用聚合后的药剂进行煤泥真空过滤脱水试验和浮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SLL及SLL与Span85复配物为乳化剂均能制成微乳液,经聚合得到的复合体对煤泥具有很好的助滤脱水效果。不加单体的微乳液是一种良好的煤泥浮选捕收剂。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Tween80/正丁醇/水3组分体系的微乳液相图,研究了温度、盐度对微乳液区域的影响,并通过染色法和电导率法对微乳液的O/W、W/O和B.C.型区域进行了区分.利用动态光散射仪测定了不同盐度下的空白微乳液和包封有全反式维甲酸载药微乳液的粒径,并用渗析-紫外光度法研究了微乳液对全反式维甲酸的缓释作用.结果表明:正丁醇在Tween80胶束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系数K为130.2,室温下混合体系在水相大于64%时形成O/W型微乳液;温度和盐度对微乳液形成区域影响很小;增加盐度和加入药物能使微乳液的粒径稍有减小.所制得的微乳液对全反式维甲酸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导率曲线讨论了加水稀释过程中,体系由W/O型一双连续型一0/w型的微观结构转变。25℃时,绘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环己影水体系在不同w值(水和SDS的摩尔比)时的相图,得出该体系能形成W/O微乳液的配比为:正丁醇的质量分数在20%-60%,环己烷的质量分数在0—80%.该体系在室温下能够形成较大范围的W/O单相微乳液区,w值对微乳区的面积和所在的位置无太大的影响;W=20时绘制了不同温度下的微乳液相图,结果表明:当温度升高时微乳区明显减小,且总体上有远离S(水+SDS相)角的趋势,此时增大醇的用量有助于微乳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微乳液在氨基酸薄层色谱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正丁醇--正己烷--水微乳状液作为一种全新的展开剂,进行了23种氨基酸的薄层色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微乳液为油包水型和油水双连续型(含水量10%-60%)时,氨基酸的Rf值多在0.2-0.8之间,层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绘制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n-C4H9OH)/环己烷(C6H12)/水(H2O)四组份体系的相图;通过使Km=mn-C4H9OH:mSDS=1,2,3,4来研究体系微乳液区域的形成情况,从而得到形成微乳液的最佳配比。并通过电导率的测定来划分微乳液区的3种状态。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油酸/氨水-燃油-醇-水微乳体系的形成过程热力学。结果发现,助表面活性剂醇和燃油的种类、燃油含量和环境温度等因素皆影响此过程热力学函数的变化。在微乳液形成过程中,助表面活性剂醇从连续相油相进入微乳液界面层的标准自由能变化ΔGs<0;标准焓变ΔHs=0,为无热效应过程;ΔGs是由醇分子的混乱度熵变ΔSs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正庚烷/水四组份体系的相图:讨论了体系中表面活性助剂与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km-WC4H9OH/WCTAB对形成微乳乳状液单相区域大小的影响,通过电导率的测定研究了微乳的结构及结构转变。  相似文献   

18.
计算了OP-7/醇/正庚烷/盐酸体系形成的微乳液的水内核半么Rw颗粒有效半径R,界面层厚度L,颗粒总Nc以及分散相所占总界面积A,并对该微乳液体系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