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用EHF-EA10型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研究了试样缺口处于拉-拉应力状态条件下,Ti(C,N)基金属陶瓷材料疲劳裂纹扩展da/dN-△K曲线;考察了化学成分变化及热处理对疲劳裂纹扩展的影响,观察了疲劳裂纹扩展区的新口形貌,对疲劳裂纹扩展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SUS304不锈钢光滑试棒预先导入1073 K·cp-type条件下的预蠕变疲劳损伤,然后开小切口进行时间依存性 923 K·cp-type,1073 K·cp-type及循环数依存性923 K·pp-type的宏观裂纹扩展试验,考察了试棒内部因预蠕变疲劳而产生的大量的粒界微小裂纹对高温疲劳宏观裂纹扩展的影响.结果如下: 1.预损伤加速了923 K·cp-type下的蠕变裂纹扩展,对于同一蠕变J积分范围△Jc,损伤值越大,裂纹扩展速度dl/dN也越大.这种加速起因于主裂纹与微小裂纹的合体. 2.1073 K·cp-type下的预损伤材料和处女材料的dl/dN在同一△Jc。下相等.即,损伤材料的裂纹扩展速度的上限值由1073 K·cp-type下的处女材料的dl/dN-△Jc关系给出. 3.在923 K·pp-type条件下,对于同一疲劳J积分范围△Jf,预损伤材料的dl/dN要比处女材料快10倍左右.一般pp-type的破坏形式为粒内破坏.预损伤材料的场合,因为试棒内部分布有大量的微小粒界裂纹,主裂纹便沿这些破坏阻抗最小的微小裂纹边合体边扩展,主要在粒界上扩展.即微小粒界裂纹是裂纹扩展阻抗减小的主因.  相似文献   

3.
高应变低周疲劳的能量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疲劳过程中材料吸收的总应变能和每次循环的应力应变滞后环出发,推出了形如Coffin-Manson公式和Basquin公式的寿命预测表达式。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高应变低寿命区,理论与实测的△εp-2Nf曲线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光滑试样疲劳短裂纹的形成与扩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两种晶粒尺寸的中碳钢光滑试样进行了旋转弯曲疲劳试验;应用复型技术监测了短裂纹形成与扩展过程,研究了晶粒尺寸对短裂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裂纹形成几乎贯穿于整个疲劳过程;裂纹形成寿命小于失效寿命的10%;表面长度小于2mm的短裂纹扩展寿命占整个疲劳寿命的85%以上;晶粒尺寸和微观结构对短裂纹形成和扩展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两种工程材料LY12-CZ铝合金和16Mn钢的薄板斜拉伸试件进行了裂纹扩展试验研究,提出了用当量裂纹法预测I-Ⅱ复合型裂纹亚临界扩展寿命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当量裂纹法预测复合型裂纹疲劳寿命的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6.
用数值方法模拟疲劳裂纹扩展对预测构件残余寿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基于子域法边界元分析的一点面力法解决了裂纹扩展全过程的应力强度因子精度问题.用坐标变换法导出了Ⅰ-Ⅱ型复合裂纹最大周向应力准则的扩展偏角和有效应力强度因子;建立了复合型裂纹疲劳扩展数值模拟算法,并在SGI工作站上研制了具有裂纹构形自动更新和动态图形显示功能的模拟演示软件,该软件对试件裂纹扩展模拟的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说明该文方法具有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桥式类型起重机箱形梁在变幅载荷作用下疲劳裂纹扩展规律及其寿命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疲劳裂纹扩展规律及其寿命进行了实验研究,建立了疲劳裂纹扩展的Paris公式.由得到的裂纹扩展公式估算了箱形梁的疲劳寿命和疲劳强度,并与试验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HG60RA钢低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卸载柔度法检测疲劳裂纹长度技术,以弹塑性断裂力学参量作为低周疲劳裂纹扩展速度驱动力,研究HG60RA钢在常温和400℃下的低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得到了HG60RA钢的常温下和400度时的da/dn-△J关系。试验结果表明,HG60RA钢在400度时的低周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要比其常温下的低,这一结果对带缺陷运行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性评估和寿命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碳贝氏体钢滚动接触疲劳的裂纹萌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优化中碳贝氏体钢支承辊的磨削换辊工艺,研究了其接触疲劳时的裂纹萌生和扩展。在JPM-1B型接触疲劳试验机上测定了水润滑条件下的接触疲劳失效寿命曲线,并以裂纹沿平行表面方向扩展为判断标准,通过解剖试样的方法测定了裂纹萌生寿命曲线。结果显示两条曲线均在最大接触应力为0.86GPa处发生弯折,裂纹萌生寿命约为失效寿命的70%~80%。在扫描电镜下对试样观察发现:当接触应力较低时垂直裂纹占主导地位,而接触应力较高时棘齿裂纹占主导地位。这两种裂纹都具有一般短裂纹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Paris-Erdogan提出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da/dN=c(△K)公式,基于C、A(或a)、△σ看成是独立的随机变量,并假定C、A和△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应用概率断裂力学方法,导出发电机转子轴的疲劳剩余寿命N,的估算公式N=10。通过一个算例阐明概率断裂力学在疲劳寿命的可靠性估计中的应用及其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混凝土疲劳试验,总结并验证了疲劳荷载下混凝土变形的一般规律:三阶段演变规律和第2阶段临界应变的不变性。讨论了上述规律的使用条件,其中三阶段演变规律属于普遍规律,与混凝土强度以及荷载形式无关;第2阶段临界应变的不变性只适用于强度等级相同的混凝土材料,但与加载历史无关。基于上述变形规律提出计算混凝土疲劳寿命的公式,该公式可用于预测现役混凝土结构的剩余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2.
基于PBL剪力键,提出了适用于钢箱砼组合桥梁的PBH剪力键。以PBH剪力键疲劳损伤规律为研究目标,开展5组12个PBH剪力键静载及疲劳推出试验。基于试验数据,对比静载试验和疲劳试验的累积滑移曲线规律,分析疲劳加载荷载比对试件疲劳寿命影响,利用裂缝开展过程分析PBH剪力键疲劳损伤发展历程。研究表明:PBH剪力键疲劳破坏与静载破坏的规律性类似;荷载比对PBH疲劳损伤过程及寿命影响较大;PBH剪力键的疲劳损伤累积滑移主要由混凝土榫的破碎、迁移造成。  相似文献   

13.
 在掘进机截齿破岩高频破碎锤破岩时,其与岩体的接触面积均很小,相当于点载荷循环加卸载破岩。为了解点载荷循环作用下上限应力对红砂岩疲劳特性的影响,利用MTS Landmark 试验系统对红砂岩进行上限应力比分别为0.700.800.85 和0.90 的循环点载荷试验。结果表明:在加载波形为渐变正弦波,下限应力比为0.3,加载频率为1 Hz 的条件下,红砂岩的疲劳寿命随着上限应力的增大而减小,即上限应力越大,破岩速度越快;红砂岩在点载荷循环加卸载作用下发生破坏时的轴向应变与上限应力所对应的静态应力-应变曲线峰后段的应变相当。  相似文献   

14.
详细论述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现状,分析了金属材料的热机械疲劳特性,讨论了热机械疲劳试验方法,并提出了目前热机械疲劳试验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热机械疲劳研究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压缩条件下发泡聚苯乙烯的本构关系和疲劳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不同密度的国产发泡聚苯乙烯 (EPS)采用刚性试验机 (MTS)进行了单轴压缩条件下的加载试验及疲劳试验 .通过对试验结果的研究分析 ,阐述了压缩条件下EPS的本构关系和疲劳特性 ,并给出了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设计取值 .研究结果对于EPS的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躯体性疲劳机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综述法简要总结了躯体性疲劳的概念、研究历史及现状,介绍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可能机制,简要探讨了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的关系。目前,疲劳研究采用了生物化学、生物电、微透析、基因表达等技术,已经深入到亚细胞、分子、质子和基因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枢疲劳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未必妥当,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之间有复杂的关系。为了阐明疲劳机理、实现抗疲劳、消除疲劳、增强体质的目标,未来的研究既要从微观水平对运动疲劳进行评定,也要从整体生物电的角度深入研究疲劳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系统研究了K2O-MgO-Al2O3-B2O3-SiO2-F多元系统的可切削微晶玻璃的疲劳行为.研究材料在静载荷、动载荷、循环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断裂的宏观规律,得到了材料在空气中三种载荷形式下的疲劳指数(应力腐蚀指数)n分别为6954,352和1818.实验结果表明,应力腐蚀指数n的大小强烈依赖于加载方式,并能作为材料抵抗裂纹扩展的某种抗力指标,循环载荷和动载荷对材料造成了附加损伤,致使在相同应力水平下材料寿命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金属材料非对称循环疲劳极限的估算公式,提出了根据一组对称载荷下的疲劳试验数据,构建非对称循环载荷下的等幅P-R-5-N曲面族的简便工程方法,并给出了等幅P-R-5-N曲面族的普遍表达式,该曲面族在一定务件下,可退化为5-N曲线及疲劳等寿命曲线.P-R-5-N曲面族体现了二维应力与概率疲劳寿命的关系.该方法所需试验数据少,便于工程应用,可为在变幅或随机时间历程加载奈件下结构的疲劳可靠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DFR法结构细节疲劳强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细节疲劳强度额定值(DFR)的意义及各个DFR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铝合金7050-T7451试件在3种不同加工状态下的DFR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单纯地改善孔的表面粗糙度对其疲劳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挤压强化却明显提高了孔的细节疲劳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