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简单论述了基于重合器和分段器配合的馈线自动化系统和基于FTU的馈线自动化系统,对比了这两种馈线自动化方式的优缺点,介绍了国外馈线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和现状,建议我国的馈线自动化应当逐步发展,基于重合器和分段器配合的馈线自动化系统和基于FTU的馈线自动化系统应相互结合,由基于重合器和分段器配合的馈线自动自动化逐步向基于FTU的馈线自动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重合器与分段器配合的馈线自动化改进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重合器和电压—时间型分段器配合的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原理,指出了该方式的不足。将重合器设置为具有3次重合功能,并对分段器设置失压后延时分闸功能,使暂时故障处理时间由原来的52s缩短到现在的26.5s。通过加装支线重合器的方式,实现了支线发生故障时不致影响主干线回路供电。文中结合实例详细地论述了改进方案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重合器和电压-时间型分段器配合的馈线自动化的基本原理,指出了该方式的不足。将重合器设置为具有3次重合功能,并对分段器设置失压后延时分闸功能,使暂时故障处理时间由原来的52s缩短到现在的26.5s。通过加装支线重合器的方式,实现了支线发生故障时不致影响主干线回路供电。文中结合实例详细地论述了改进方案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4.
含重合器式馈线自动化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合器式馈线自动化能有效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对量化分析配电网可靠性的影响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基于配电网分区思想重新划分配电网负荷区域类型,结合重合器式馈线自动化系统的概率模型及运行逻辑,根据供电恢复过程中各个阶段分段器的不同失效情况及其影响后果分析,推导不同类型负荷点的自动恢复供电概率与期望恢复供电时间,最终实现含重合器式馈线自动化的配电网可靠性指标量化评估。通过对算例的详细评估分析,验证了笔者所提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技术是维护社会电能传输系统的重要工具,为了实现对配电网馈线传输效率稳居高位的保障,就需要在电网建设过程中安装分段器对其进行保护,及时有效地防止各类事故及故障的发生。对此,笔者在文中重点分析了如何在配电网馈线建设中应用分段器。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FTU的馈线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碧 《科技信息》2008,(4):302-303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FTU(现场终端装置)的馈线自动化,探讨了馈线自动化的主要功能、实施的先决条件:并就一次设备、控制箱(FTU)、通信系统、FA控制主站及SACDA(配电管理系统)主站等五个层次讨论了基于FTU馈线自动化系统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基于FTU模式下的故障处理,指出馈线自动化是提高配电网络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一种以TI公司的32位定点DSP芯片TMS320F2812为核心的新型馈线监控终端(FTU),着重论述了此系统的硬件组成、软件设计以及CAN总线的应用;并提出了基于CAN总线构建馈线自动化系统,不仅大大提高了系统的通信效率,而且将故障处理功能层次化,保证了故障处理的快速性和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8.
配网馈线自动化通信方式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基于光纤的一点对多点的多点共线通信方式和基于无线的一点对多点的点对点通信方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得出了两种通信方式相应的优缺点,就配网馈线自动化数据通信的要求,提出了应按网络方式传输数据,应按连接方式传输数据,应采用面向对象方式的应用层协议,应采用国际标准化的应用层协议。就数据通信对馈线终端单元(FTU)的要求,提出了FTU单元应具有网络内核操作系统,应按客户/服务器模式实现数据通信,应按面向对象方式定义组织传输的数据,应根据数据逻辑地址传输数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以TI公司TMS320LF2407 DSP为核心处理器的馈线自动化远方智能终端(FTU)的设计方案,并根据FTU的硬件原理框图,设计了DSP基本外围电路,编写了FTU硬件电路的软件实现程序,实现了所设计的FTU的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供电恢复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10.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在发生故障时将故障区段隔离减少停电事故和故障时间,提高供电可靠性。而目前配电系统有的只装设柱上油断路器和跌落式熔断器。尚无其他保护设备。当配电网上发生永久性故障时大多依靠变电所出口重合器跳闸,造成整条线路断电,重合器仅起到具有重合功能的断路器作用,智能设备技术性能的优势远未发挥出来,只有在中小城市小型化户外变电所运用机电一体化功能的重合器和分段器相配合,形成有层次、有逻辑的递进保护,才能实现中小城市配电网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11.
配电网故障定位统一矩阵算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献[2]中提出了基于FTU的配电网故障定位的统一矩阵算法,但将该算法应用于辐射状馈线和树产太馈线的末端进行故障定位时,会无法判断出故障区域。在此提出在该算法中采用零编号的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使得应用该算法对辐射状线跌末端和树状接线的末端进行故障定位时,不存在盲区。  相似文献   

12.
基于馈线终端单元的馈线故障定位矩阵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馈线自动化故障定位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总结了目前馈线自动化故障定位的几种应用模式;并分析了常用的故障定位矩阵算法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依靠FTU(馈线终端单元)智能设备,提出了一种新的馈线故障定位矩阵算法;该算法采用有向边邻接矩阵来描述网络结构信息,通过多个矩阵的运算处理,可实现单电源树状网络、多电源开环运行网络以及馈线末端的故障准确定位。为验证算法的正确性,以一个多电源并列运行的复杂网络为例,在vs2008环境下采用C++语言编写了该定位算法程序。程序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设计的正确、合理,能够实现馈线区段故障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3.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是整个配电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和馈线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现对变电站的监视和控制;通过馈线自动化,利用自动化开关设备和现代通信技术,实现对配电网的远方监控和自动控制,达到提高系统供电可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可以保障配电网络的安全运行,所以配电自动化系统馈线的自动化可靠性关键性技术的提升十分重要,它对于自动化电网的建设能够起到优化的作用,有利于保障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对电网企业的关注度逐渐上升,另外,国家电网公司在电网的各项维修和管理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该文主要分析配电自动化系统馈线自动化可靠性提升关键技术和该技术的实现,为促进电力事业的有效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FTU的馈线故障定位矩阵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馈线自动化故障定位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总结了目前馈线自动化故障定位的几种应用模式,并分析了常用的故障定位矩阵算法的基本思想,在此基础上,依靠FTU(馈线终端单元)智能设备,提出了一种新的馈线故障定位矩阵算法,该算法采用有向边邻接矩阵来描述网络结构信息,通过多个矩阵的运算处理,可实现单电源树状网络、多电源开环运行网络以及馈线末端的故障准确定位。为验证算法的正确性,以一个多电源并列运行的复杂网络为例,在vs2008环境下采用C 语言编写了该定位算法程序,程序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设计的正确、合理,能够实现馈线区段故障的准确定位。  相似文献   

16.
配电自动化技术是服务于城乡配电网改造建设的重要技术,配电自动化包括馈线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系统,通信技术是配电自动化的关键。本文浅析了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线路故障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7.
配电网馈线自动化的模式比较及故障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几种配电网馈线自动化故障恢复模式的分析比较,指出基于FTU的配电管理系统是非常先进的一种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故障判定的一种方法,亦即首先建立网络状态矩阵D,然后根据故障情况建立故障判定矩阵Dp,最后.依据故障判定矩阵判断出故障区间。并通过一个实例提出了一种故障恢复的方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配电自动化技术的通信方式、信息流程、馈线自动化的实现方式、基于主站的自愈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分布式智能和网络式保护相结合的控制为主、集中式控制为辅的馈线自动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配电线路快速保护原理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配电网络通讯系统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城市配电光通讯网的建立,利用通讯通道实现快速保护成为可能,基于通讯的配电线路保护能够有选择性地实现快速故障隔离和系统重构,是配电自动化发展方向.分析了方向闭锁式过电流保护和方向允许式过电流保护的动作原理以及配电系统的特殊性,表明闭锁式方向过电流保护满足配电线路快速保护的要求.提出的配电线路快速保护方案,能准确选出故障线路,瞬时动作隔离故障.当馈线远方终端(FTU)拒动或通讯中断时,变电站馈出线的保护可作为远后备.  相似文献   

20.
针对目前基于单片机的FTU控制器速度慢、实时性差、功能简单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ARM9的新型FTU控制器的设计方法.首先分析FTU在现代配电系统中的作用和使用现状,重点介绍新控制器的软硬件设计和所实现的具体功能,以及其在现代配电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