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种文化"背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钝 《科学》2003,55(4):55-57
1956年,英国人斯诺(C.P.Snow,1905-1980)在<新政治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两种文化>的文章.三年后,他将文中的思想加以扩充,在剑桥大学作了一个著名演讲,讲题是<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按照剑桥大学知识史教授科里尼(S.Collini)的说法,斯诺在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至少做成了三件事:发明了一个词汇或概念,阐述了一个问题,引发了一场争论.词汇是"两种文化";问题是存在于人文学者和科学家之间的文化割裂,即所谓"斯诺命题";争论就是围绕着"斯诺命题"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思想论战--令人感到意外和兴奋的是,这场争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文化自身,它的政治、经济乃至生态学内蕴在今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得以重新彰显.  相似文献   

2.
王绶琯与两种文化--《对镜集--王绶琯诗文选》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泽宗 《自然杂志》2005,27(4):231-232
1988年4月6日我曾应何兆武先生之邀,到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讲过一次<科学、文化、科学史>,主要是介绍英国学者斯诺(C.P.Snow,1905-1980)的两种文化论和科学史在沟通两种文化之间可能起的作用.最近拜读了王绶琯先生的诗文选以后,我觉得斯诺的高论有点夸大其词,危言耸听;想说几句话,作为本书的序言,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3.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已经有多少前人先哲,包括科学家和艺术家,对此发表过他们的真知灼见。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翼,从不同的角度,有人强调他们的差别,认为“科学探索大自然,而艺术探索人的心灵”(穆斯泰,伽里姆),“科学著作的生命很短,而艺术则可以永葆青春”(契达依戈罗茨基);有人强调他们的一致,指出“艺术家的猜想与科学家的发现多么相似”(巴尔扎克),“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爱因斯坦)。一直到现在,还在争论未来是  相似文献   

4.
如今,图书已经越做越精美,读者对图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种图文书的流行就表明了这一点。其实就科普书来说,也是一样。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印制华丽的科普书出版,而且定价也不便宜。其实,书的形式与质量都是重要的,而且前者要更为本质。当然内容与形式两者都出色是最令人满意的书。在这种意义上,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科学之书——影响人类历史的250项科学大发现》一书,可以说是这种新型科普书的一个典型代表。按照出版者的说明,《科学之书》是一本图片丰富的科学故事书。但我却更愿意把它看作是一本通俗的科学史。因为此书选择了人类有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译自第15届国际科学史会议文集(1978年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次会议是在1977年8月11~19日在美国爱丁堡举行的,讨论的主题是:“科学进展对人类的意义”。本文是第一个专题《科学和人类价值》的第一篇文章。李约瑟博士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的征象,给今天的社会带来一些什么问题呢?在西方,科学已经象中世纪的宗教一样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同时在资本主义下也助长了冷酷无情的利己主义、精神堕落以至于个人自由的丧失。科学的物质力量增长的同时,却引起了精神方面的危机。因此,甚至出现了“反科学运动”,它不仅谴责科学的社会后果,并进而怀疑科学是不是人类认识客观真理的有效途径。这样,它就把科学的社会后果和认识作用这两个不同的问题混淆起来了。文章结尾部分,李约瑟表达了这样一种期望:用东方传统哲学,包括伦理学在内,来解决西方科学所面临的认识危机和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6.
潘友星 《科学》2005,57(6):36-40
1983年 自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以后,许多科学刊物陆续复刊或创刊。本年11月10日,张钰哲、何泽慧、卢鹤绂、曲钦岳、郝柏林、陆琰、刘咸、张孟闻、龚树模、何香涛、张和祺等12位学者(其中刘咸、张孟闻、张钰哲三位曾是《科学》历史上的主编或编委),联名致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建议“将停刊前已有四十五年历史的《科学》杂志复刊”。信中指出“这样一份历史悠久的杂志所产生的影响和所起的作用是新创刊的杂志无法比拟的”,并具体建议“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委托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将这本《科学》杂志复刊,并组成一个由知名的老、中年科学家参加的编委会”。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科学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积累科学知识并充分利用以发展人类文明为目的的科学研究.科学总是从认识未知开始,总结规律,进而发展为一种技术服务于人类.这也正是人类追求科学求异发现的原生动力.在一个世纪以前的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低温物理学家Heike Kamerlingh Onnes在首次液化了氦气之后,测量了多种金属的低温电阻率,发现当温度降到4.2 K附近时,金属汞的电阻突然降到零,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超导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自觉地在各自的工作中运用自己的创造力。那种广泛的创造性,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这种创造性与心理的健康是密切相关。下面我们从两位学者为地球的未来下赌注,谈谈人的积极乐观精神对人的创造性的影响。生态学家——保罗·R·埃利希,自从1968年发表《人口炸弹》一书以来,一直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之一。他预吉:1985年以前,人类将进入一个匮乏的时代,许多主要矿物供开发的储藏量将被耗尽,他是悲观论者。  相似文献   

9.
魏复盛 《科学通报》2009,54(24):3922-3922
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灵魂, “建设创新型国家” 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但是, 目前我国的科学研究仍然是跟踪性研究居多, 而创新性尤其是原创性的研究相对偏少. 如何在科学研究中突出创新是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对的重大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现、凝练、思考、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 提出科学难题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 因此, 如何凝练、思考、提出科学问题, 是培养全民尤其是科技工作者创新意识的关键, 也是获得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必由之路. 由陈洪渊院士主持、众多学者专家参与撰写的《10000个科学难题-化学卷》, 汇集了当前化学科学研究中的189条重要科学难题, 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独具匠心、别具一格, 是一部富有高度启发性和学术前沿性的学术专著. 该书以“高中生有兴趣, 大学生能通读, 研究生可选题, 并能为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为宗旨, 通过一个个重要科学难题的 “点”, 构成了当前化学科学研究前沿的线和面, 不求面面俱到, 但求反映当前化学科学研究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对每个科学难题均有研究意义和现状等背景介绍, 不求有明确答案, 甚至不求科学问题的完全准确无误, 而重在科学问题的凝练和启发创新性思考. 这是科学类书籍编写方式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与鼓励创新性科研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宗旨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创刊于1880年7月3日,经过几代人一百年的持续努力,已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据《科学引文索引》杂志的报导,1978年《科学》上的论文被引用59057次,在全世界3500种主要科学杂志的引文数中,名列第7位;在综合性科学杂志中,仅次于英国的《自然》(Nature)。平均每篇论文每两年被引用5.9次。《科学》是世界上70种最有影响的科学期刊之一。 1980年7月4日,《科学》在纪念创刊一百周年时出版了专辑.以主要篇幅概述了当代科学技术的  相似文献   

11.
李家洋 《科学通报》2004,49(3):298-298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植物生物学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进展日新月异.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s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该书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植物生物学家Bob Buchanan, Wilhelm Gruissem和 Russell Jones主编, 具体参加编写的有53位专家, 均为各领域的知名学者, 而评审专家则多达27位. 这部著作不但涵盖了植物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两大领域, 而且包括了植物生理学、细胞学、发育生物学、病理学和植物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可以说是目前植物生物学中涵盖面最广、内容最全的一本教科书. 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新”, 它不仅整合了最新的科研成果, 而且在每一章中用文框的形式介绍了一些新技术或新方法的原理和操作程序. 该书出版后受到广泛的好评, 被翻译成多种文字.  相似文献   

12.
正英国神经科学家、当今意识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格林菲尔德(S.Greenfield)说过:"一个物质的脑,如何会产生高度发达的心智?此问题还有另一个连带的问题:两者中之一如何会影响到另一个?这些问题是对人类智慧从未有过的最大挑战。"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一直主宰着脑的研究。该学派认为,能够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的只有行为,也就是给予实验对象(无论人还是动物)某种刺激,观察其相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自《无知百科全书》。作者是英国著名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现任剑桥大学理论天文学教授。他以一位实际科学家的身分来谈论这种几乎是纯粹的认识论问题,是很耐人寻味的。这表明,现代科学发展本身确实不断提出一点重大的认识论问题。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科学向何处去?或者说科学的目的是什么?可惜,对这个重大问题,实际科学家很少有时间去考虑,结果,科学界中只能听任一些传统观念的流行。人们以为,一些天才科学家已经建立了基本理论,我们只要认真进行观察和实验,就可以使科学不断前进。但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却提出一个誖理:观察激发人们去建立理论,但又只有建立了理论才能更好地观察到事实。因此,那种表面上可以解释一切观察现象的表面理论,是称不上真正的科学理论的。科学理论不仅是描述已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事实。要超越现实而预测未来,就不能保证不犯错误,就要求任何理论不能僵化,要根据变化的事实加以调整。由此,对待一切科学理论应保持一种明智的、灵活的、清醒的科学态度。作者为此提出了一个“珠子模型”。他要求科学家使珠子保持在0、1区间的线段上,不要陷入0(绝对不信任)或者1(绝对信任)的深渊之中。这也就是说,人类总是在知与不知的两个极端之间活动,总是不断地力求向知的方面有所进展。人类永远也不能陷到任何一个极端之中。知之本性,总是同无知相联系。只有这样,人类才能保持科学想象力,不为已有成见所束缚,使科学理论不断受到科学实践的调整,保持最大的解释现实、预测未来的能力。在作者看来,这就是科学的目的,也是科学发展的总的方向。如果许多人因衣衫褴褛和家俱破旧而感到耻辱,那么,让我们因思想卑劣和哲学庸俗而倍感耻辱吧!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相似文献   

14.
J.M.凯恩斯是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1911年,年仅28岁就当上了《经济杂志》的编辑,两年之后他又担任了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的秘书,但是他仍不间断地为《经济杂志》审定稿子。此后他先后两次在财政部任职,1946年的复活节,即在他与世长辞前的12个月前,被选为皇家经济学会的会长。在担任编辑与秘书双重职务的时候,凯恩斯在经济学会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写下了大量的经济方面的著作,单是公开发行的论著,汇集起来就有8卷之多,再加上他的论文、小册子和重要的信件,以及未发表过的文章、资料、社会活动的报道,还有论及社会政治和文学写作,总共达25卷之巨,这是凯恩斯给人类留下的一笔可贵的遗产。然而,凯恩斯全集的第八卷《论概率》却不是一本经济著作,而是一本论述逻辑命题与概率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著。凯恩斯于1906年在印度办事处工作时,已开始研究概率,并在此之后的五年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终于有了一个雏型。但在1911年之后,由于担任了编辑工作,耽误了《论概率》的进一步加工。1914年之后,凯恩斯又重新开始这项工作,终于在1921年8月正式出版,成为英国逻辑概率思想建立五十五年以来第一部系统性的著作,这一本不同凡响的论著,成了卡尔纳普归纳逻辑理论的先驱。  相似文献   

15.
外星智慧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几乎与科幻小说的历史一样古老。总体来说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外星生物与人近似,因为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说很难为智慧生物再设计出一种更好的方案;另外一种则认为它们应该完全不像人,因为人体是千百万次进化选择的偶然结果,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其他世界的智慧也会具有人形。当然这些还是基于生物学的讨论,更前卫的观点则认为;脆弱的有机躯体只是生物进化链条中的一环,智慧的载体早晚会为无机材料所取代。最远离现有科学体系的观点则是:智慧的最高形式很可能不再需要物质载体,而将以能量的形式存在……著名科幻大师A.C.克拉克在其(2001:太空奥德赛》中曾以大量篇幅对此进行了讨论。 那么当人类与这些形形色色的外星智慧遭遇之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会不会像威廉·戈尔丁(英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科幻短篇《大蚂蚁》中所描述的那样,人类会因恐惧和厌恶对方那与人类相距甚远的形象而对这种善良的生命无所顾忌地杀戮呢?在《嵌合体,早上好!》中,似乎上演了同样的悲喜剧情:“嵌合体”是一种与人类毫无共性的智能,其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也截然不同;由于这种距离的存在,导致了人类开始时的误杀;但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和互助,双方终于实现了交流……具体故事  相似文献   

16.
关于如何统一解释立方d~5络合物的EPR(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电子顺磁共振)参量(零场分裂参量a和g张量)与光谱的问题,自1934年van Vleck和Penney提出以后,长期得不到解决.直到1990年前后,邝和周等才给出了统一计算参量a和光谱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但未解决g张量的计算问题.d~5离子的g张量计算比其它d~n(n≠5)离子困难得多,是因为基态~6S为轨道单态,不会被任何晶体场分裂,以致通常的g张量公式不能采用.最近周和杨发展了一种单行列式基函(SDB)EPR理论方法,给出了有效自旋为1/2的d~5离子的g张量公式.但大多数情况下d~5离子的有效自旋为5/2,所以上述SDB方法尚待完善.本文在周等工作的基础上导出普遍适用的立方场d~5离子g张量公式,并对d~5络合物Mn~(2+):CaF_2和Mn~(2+):KZnF_3的零场分裂参量a、g张量和光谱进行统一计算,作出统一解释.值得指出的是,周等方法的基础是在自旋-轨道耦合空间的SГβГ’γ’表象内将d电子间静电相互作用(?)_(ee)(B,C)、晶场作用能(?)_c(D_q)和自旋-轨道相互作用(?)_(so)(ξ)同时(而不是逐次)对角化,这不同于流行的弱场耦合、强场耦合和中等场耦合等逐次对角化图象,而是一种统一晶场耦合图象(Unified crystal-field coupling scheme,缩写为UCFC图象).由于这种图象不需  相似文献   

17.
最近,斯普灵顿(springer)公司出版的这套协同学丛书几乎全部是论述物理、化学、生物学中的自组织结构,这本韦德里希和哈格所著的专论研究了社会学中的结构(或模式)问题。初看来,这似乎是大胆阐述如何采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可实际上十几年来业已证明了各个科学领域有一大类现象可以采用统一的原理来处理。这种统一的原理尤其适合于多体系统在宏观上组成新结构的场合。确实,这就是我十多年前给协同学下的定义,这是我综述包括社会学在内的复杂系统行为的深奥类比所依据的原理(H.哈肯:《协同学导论》,本丛书第一卷)。正如我常常指出的那样,这些原理的普遍适用性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物理学向其它领域的进一步推广,而是有机联系的多体系统的深刻的结构性质所决定的,这些性质服从严格的数学定律。一般说来,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采用两种方式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其一是根据结构类比作定性论证。它出自我的著作 Erfolgsgeheimnisse der Natur;Synergetik:Die behre Vom Zusammenwirken,现已译成英文。另一方法是根据我的同事W.韦德里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