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冲在妻子受到侮辱时虽然手拿尖刀然而只是吓唬人而已,并不真正想去复仇,表现其忍;而林冲休妻只是想逼死妻子为其守节而又能摆脱困难,表现其狠。所有“忍”与“狠”其实质内容就是贪恋富贵。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第二作者罗贯中把林冲历史原型人物的粗犷性格改塑成一个以平和、沉稳为性格基调的人物,通过其人生命运,揭示出了乱自上作的主旨,概括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性口号,作品的思想和认识价值大大提升,显示出其善于由平凡出新奇的艺术创新能力。罗贯中对林冲性格的改塑,其视角不仅限于从社会和民族心理着眼,还包含映衬对比的艺术构思在内。或许是将前辈对林冲外貌定型化的描写奉为不应打破的成规,罗贯中只是改塑了林冲的性格基调,却仍保留了豹头环眼,燕颔虎须的外貌,结果就出现了细人粗貌背离的现象。林冲的性格由罗贯中的率先改塑,到李开先重塑为形神统一的形象,以及在历代的艺术实践中不断丰富,以细人细貌为特征的林冲形象已经完全定型化。在几百年的历程中,作家和读者、观众都是林冲性格、形象改塑的创造者和促进者,因而林冲在《水浒传》之后的文艺作品中形神统一的形象是一种群众性、历史性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3.
历来论者均普遍认为林冲及其人生故事承载着《水浒传》“乱自上作”与“逼上梁山”的思想题旨,显露出作者对社会治乱及其根源的深切关怀与理性思考。除此而外,林冲形象尚有着别样的意蕴:在他身上,有着显著的士人人格特征,寄寓着传统社会中落拓士人的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4.
以1917-1949年现代作家以<水浒>题材为改编对象创作的小说、戏剧的考察为基础,针对改编作品呈现的突出特点,选取"林冲夜奔"题材的改编作为典型个案做深入分析,探讨吴祖光的<夜奔>、吴永刚的<林冲夜奔>和延安平剧<逼上梁山>三部改编剧作不同的理解角度与诠释方式,探寻其所反映的时代风气、历史进程、文化影响等丰富内容,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水浒>题材现代改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的宋江形象妇孺皆知 ,而且早已类型化。实际上宋江只是宋江 ,是“这一个”而非“这一类”,具有“左右为难”的丰富而复杂的性格特征。其人格内蕴是人类共有的执着现实和追求永恒的两难处境的艺术象征 ,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特有的伦理意识和现实感受同时并存的文化心态的艺术象征。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再塑造。或模拟继承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或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创新发展。但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对《水浒传》中人物的再塑造,并没有突破《水浒传》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7.
8.
苏教版第9册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讲的是林教头和洪教头在柴进庄上比武,林教头有的是真本事,洪教头耍的是花枪;林教头的本领中用,洪教头的花枪中看。比试的结果:洪教头禁不起林教头的一棍,翻倒在地。 相似文献
9.
10.
水浒英雄们忠义豪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历来所世人所称颂。然而,在他们上山之前及他们往后的某些表现,显现出盗的一面,使无辜的百姓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11.
“劫富济贫”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一直被梁山英雄挂在嘴边,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好汉行为,是劳动人民无可非议的正当要求。但梁山英雄们实际上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而是把劫来的财富占为己有。《水浒传》"劫富济贫"思想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应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仇富心理;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会保障;调节利益关系,崇尚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中鲁智深说的团鱼并不是仅仅是指水生动物鳖,它还指和尚敲打的一种团形木鱼;海和尚让杨雄之妻潘巧云看佛牙,这里的佛牙是男根的隐喻。 相似文献
13.
马成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4):94-101
在《水浒传》研究中,关于施彦端的“仕途”问题向来观点不一,然而从《水浒传》内部的北方地理态势与气候风物的描写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苏北那个曾为“进士”并曾“为官”的施彦端字耐庵者并非《水浒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4.
一部描写中国宋代农民起义的<水浒传>,在塑造了众多侠肝义胆男性形象的同时,也为我们描绘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纵观近十年来专门探讨<水浒传>女性问题的文章,大多数论者强调了作者对女性的无视和仇视,甚至于有些论者提出了"反女性"的论断.在此,笔者主要对"英雄无情"、"异化女性"、"仇视女性"等反女性论者常持有的三个观点进行批判,以此说明作者并不是特意反女性.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替天行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浒传》主题研究近世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逼上梁山"和"忠义"等说,其实皆不甚合于本书实际。比较诸说,书中作为梁山旗号的"替天行道",实远过于那可以有多解的"逼"字和前后不易贯通的"忠义",应是作者留给我们把握一书主旨的窍门与钥匙。《水浒传》"替天行道"的远源是我国上古盛行的天道观念。其以"替天行道"为主旨,包括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对全书的艺术形式形成极大的规约。 相似文献
16.
刘文斌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18(4):63-68
在“经典文化”遭到严重戏说、篡改和贬损的今天,我们要明确倡导尊重经典、弘扬经典、保卫经典.这是关系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在1983年被山东电视台改编拍摄成为电视剧《水浒》。该剧主创者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其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塑造,并通过人物出场的独特设计、人物内心的影像透视、人物形象的有意增加和反面形象的人性化塑造等不同方面来使小说人物更显丰满、立体,较好体现出文学改编创作中忠实性原则与创新性思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罗岩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8,(11):28-31
读过了快意恩仇的《水浒》、《三国》、《七侠五义》,见过了刀光剑影的《书剑恩仇》、《倚天屠龙》、《神雕侠侣》,似梦似幻,终算是我们民族尚武精神的缩影,江湖侠客们的义胆恩仇曾今年少的我们向往不已。对于看着、听着《水浒传》、《隋唐演义》长大的国人来说,占山为王并不陌生,甚至还曾是不少年少鲁莽之人的想往。 相似文献
19.
"杨志卖刀"是《水浒传》中的著名故事,这个故事并不是虚构的,而是一个发生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的真实事件。其理由有三:一,《宣和遗事》明确记载这个故事发生在宣和二年(1120)初春,地点在颍州;二,结合主人公的身份和宋代水路交通、地理方位等各方面情况看,《宣和遗事》的记载是合乎情理的;三,《水浒传》把"杨志卖刀"说成是发生在开封的故事则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20.
聂丹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三国演义>、<水浒传>里的"幸亏"类词语极为丰富,却没有"幸亏"一词;我们按字面形式把它们分为"幸"、"亏"两类,这两类词语的大量涌现,是"幸亏"形成的语义基础."亏"类与部分"幸"类词语可以用"幸亏"替换,两类词语多表说者"幸"听者"亏",即为"我幸,亏你";其后面的小句主语为受亏对象,故"亏"居后与之紧密相随,这是形成"幸亏"而非"亏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