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大气环流基本模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NCEP/NCAR REANALYSIS1948年1月~2001年2月1000~100hPa的高度场资料研究全球纬圈平均大气环流的变化.EOF1显示全球纬圈平均大气高度场在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呈明显的反向变化,这一变化特点解释了总方差的一半左右.从时间系数上看,近53年低纬度高度上升,高纬度高度下降.这表明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流层中纬度西风有明显的加强趋势.与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变化比较证明这种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全球平均地面气温的变化有显著的相关.用观测海温强迫运行大气环流模式积分两个50年(1900~1950年和1950~1999年),EOF1与再分析资料所得的EOF1特征十分相似,解释的方差大小也基本一致.伴随着近20年的全球气温的剧烈上升,低纬度高度场升高,高纬度高度场降低,两个半球中纬度西风显著加强成为全球大气环流变化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近千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合分析了Mann等、Jones等、Crowley等及Briffa所建立的4条代表北半球或全球平均的近千年气温序列.介绍了王绍武等用30个站代资料建立的近千年全球平均气温序列(W),以及用能量平衡模式所作的近千年气温变化的模拟结果(S).对各种气温序列与模拟结果作了比较.W的振幅最大,与S相关系数最高(0.83).对重建与模拟千年气温变化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讨论,利用大气环流模式所作的模拟研究评估了根据30个站建立全球气温序列可能包含的误差.并指出11世纪的气温明显高于近千年平均气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中世纪暖期.不过,20世纪仍然是近千年中最暖的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3.
 不是的。1997-1998 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1998 年气候变暖较为明显。自那以后,平均地表气温的增加相对于之前的快速增长来说已经放缓。尽管变暖的速度减慢下来,但21 世纪初的气温仍然高于20 世纪90 年代(图1)。地表升温的短期放缓,并不会与人类引起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将使全球气候长期抬升的解读相悖。  相似文献   

4.
基于1960-2011年汾河上游流域4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52 a来汾河上游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变化对水分盈亏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汾河流域上游年平均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0. 203℃/10 a,并在1993年发生由冷变暖的气温突变;20世纪80年代平均气温最低,21世纪初10年最高。年降水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年代际呈现“U”字型变化;20世纪60年代,降水最为丰沛,80年代最为匮乏,之后略有增加。20世纪60-80年代,上游四季气候以冷为主、干湿相当,之后,以暖为主、略显偏湿。在气温持续升高、降水波动减少的前提下,水分盈亏量逐渐减少,与降水量的多少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5.
巴尔喀什湖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巴尔喀什湖流域5个气象站20世纪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利用滑动平均法和差积曲线法,分析流域20世纪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巴尔喀什湖自身水文特征的联系,并从能量转换角度进行解释.结果表明:空间上,年均气温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逐渐降低,年际变化从南向北变大;年降水量从四周向中心腹地逐渐减小,年际变化从北向南变大.时间上,年均气温总体上升且大致具有10~23 a的周期性;年降水量整体上表现为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期略有减少.年内月均气温的最低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7月,且低温月份气温上升趋势较高温月份明显;降水量的年内分布呈双峰型.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整个流域的气候要素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期呼和浩特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1961年~1999年39年的气温变化数据,系统分析了呼和浩特地区在20世纪后期气温变化的特点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环境效应.认为:无论是在全年气温变化趋势上,还是在特征时段或特征月份的变化趋势上,呼和浩特均经历了气温的上升和变幅增大的过程,这一过程清晰地存在于3个13年自然分期和4个10年分期中,表现为后一时期气温平均值和变幅均较前一时期高,且在20世纪90年代这一过程达到了近40年中的最高峰,从而造成了许多环境效应———暖冬、旱化、环境频变、生态脆弱等.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及其对海啸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20世纪全球和中国气候变化的事实,预估了21世纪地表气温的可能变化,分析了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红树林、珊瑚礁等沿海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现状和未来演变趋势,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与海平面上升对海啸灾害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的新冠疫情重创世界经济,大量人口被迫隔离、移动减少,经济活动锐减,导致今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同比下降5%,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下降最多的一年。人们甚至开始热议地球要进行自我调节,恢复盎然生机。然而,一向作为"世界最冷小镇"为世人所知的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北部地处北极圈内的维尔霍扬斯克小镇,今年6月20日的气温竟飙升到38℃,创下了自1885年有记录以来北极圈内的最高气温。这一极端现象再次说明全球变暖正在加速,地球气候将变得更加极端化。  相似文献   

9.
长沙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及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三阶幂函数和R/S分析法,对1951年以来长沙1月、7月和年平均的气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沙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增暖幅度与全国平均增暖幅度持平.20世纪90年代以前偏冷,20世纪90年代开始变暖,近10年变暖加剧.②长沙1月气温呈上升趋势,而7月气温呈下降趋势,1月气温变化对年平均气温变化的贡献大于7月.③R/S分析的结果得出,1月H值略小于0.5,说明冬季气温呈波动性变化;而7月和年平均H值达0.81,存在明显的Hurst现象,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持续性,7月气温将延续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将延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青藏高原五道梁气象站1957-2012年56年的温度、降水和湿度数据,利用M-K检验、Morlet小波分析进行非参数检验,以诊断其变化趋势,同时利用R/S分析法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的56年间,青藏高原五道梁地区气温、降水变化呈上升趋势,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其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逐渐增强.在长时间序列中,温度呈现30年/18~19年/10年/5年变化周期,降水呈现20~30年/14年/8~9年变化周期,湿度呈现30年/5年/15年变化周期.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显示,气温将延续过去的变化有持续升高趋势,降水变化与过去一致呈上升趋势,但趋势将有所减缓,未来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1.
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全球时空特征比较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5利用1950-1998年全球海洋同化分析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了全球海气系统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全球上层海洋年际变化主要为位于热带太平洋的ENSO模态,年代际变化最显区域中纬度海洋、赤道外热带东太平洋和大西洋及南半球高纬度区域;2)全球大气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主要位于中高纬地区尤其是两极地区,在年际时间尺度上,气温异常和气压异常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气温增暖(变冷)常常伴随着气压的降低(升高);3)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发生在中高纬度陆地地区的大气年际变化和主要发生在热带海洋的上层海洋年际变化没有一致性的内在联系,前主要表现为大气内部(浑沌)变化,而后主要为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产生的ENSO变化;4)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全球海洋大气系统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均一致性地经历了一次跃变,其结果导致80年代以来,全球大范围地区(尤其是两极和西伯利亚地区)气温明显偏暖,赤道两侧的热带东太平洋、北美和南美西海岸及非洲西海岸等海域海表温度偏高,伴随着这种全球大范围背景增暖现象,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和格陵兰岛气温具有变冷趋势,而中纬度北太平洋和南半球高纬度海域海表温度也表现为降低。  相似文献   

12.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12,(6):70
2011年国际专利申请创新高尽管全球经济仍处低迷,但2011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下《专利合作条约》框架内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仍创下新纪录,达181900件,比2010年增长10.7%,是200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中国、日本和美国占了总增长的82%。从专利申请增速来看,来自新兴经济体的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纷纷创下两位数增长。不过,美国仍是《专利合作条约》体系的最大用户,其后依次是日本、德国和中国。中国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祁连山中部33a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背景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祁连山中部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年平均气温、最冷月平均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气温的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气温显著升高,尤以夏、冬两季升温最快,植物生长期的温度也呈升高趋势,偏暖温和高温的年份出现频率较多,且这一趋势在近6a表现明显,说明本地区气温正出现变暖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选用湖北省77个代表站1960-2003年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湖北省气温的年、季节变化规律及其地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近44年气温呈上升趋势,至2003年气温上升了0.5℃,增温速率约为0.12℃/10a,和近50年来的全球平均增温速率相当.20世纪90年代升温最剧烈.春季、秋季和冬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最明显,而夏季气温却呈下降趋势.夏季平均日最高气温也呈下降趋势,冬季平均日最低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气温变化不同的地区差异较大,西部地区变化趋势不明显,有微弱的下降趋势,而中东部地区则有较明显的升温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对东亚北部冬季气温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NCEP资料1949~1999年间的地表气温(SAT)进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得到的前2个模态均表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这种气温的异常变化主要受到东亚冬季风的直接影响.近20多年来,北极涛动维持在正位相并持续增强,其对东亚冬季风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东亚冬季风持续减弱,使得东亚北部地区冬季气温增暖.通过对SAT和SLP进行奇异值分解(SVD),结果表明北极涛动的持续增强可能是东亚北部地区冬季增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21世纪气温变化的预估研究只考虑人类排放增加,但是实际气温的变化既有自然变化又有人类影响。本研究在综述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尝试综合考虑自然和人类共同强迫,来估算未来10-20年中国的气温变化。估算表明,气温的自然变化大约在-0.1~-0.8℃,人类影响大约在0.5~2.0℃。最后,分析了估算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来自青岛地区近50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对该地区地面风速、气温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变化周期、突变现象等。研究发现:(1)青岛地区逐年平均的地面风速、气温存在多种尺度的显著性变化周期。气温具有显著的2.1年至2.7年、3.6年至5.3年的变化周期以及32年以上的长周期震荡;风速存在显著的2年至4年的变化周期以及16年以上的长周期震荡。(2)1月、7月的地面气温、风速均存在显著性变化周期。(3)青岛地区的地面气温在近50年期间存在显著的突变现象,突变期为1989年;地面风速在近50年期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突变形势。(4)青岛地区的地面气温在冬季的突变期为1986年,夏季的突变期为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青岛地区的地面风速在冬季不存在显著的突变现象,夏季的突变期为2003年。  相似文献   

18.
严少敏  吴光 《广西科学》2010,17(2):148-150
用随机漫步模型拟合全球气温变化的CRUTEM3数据系列。首先将1850年至2009年全球的平均气温转换为气温漫步,再用随机漫步模型直接拟合。结果显示,该模型能够拟合气温漫步和CRUTEM3数据系列。这为气温建模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型,并且拟合结果也表明全球气温可能是随机变化的。  相似文献   

19.
近60年西安市极端气温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西安市近60年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特征以及极端温度指数与气温的关系。选取1951—2010年西安市逐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以及日最低气温资料,采用世界气象组织(WMO)公布的极端温度指数,利用Mann-Kendall(M-K)方法进行极端气温事件分析。认为近60年来,西安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尤为明显;3种气温的变化趋势除夏季平均最高气温呈下降趋势外,各季节均为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与极端气温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暖夜日数和暖昼日数呈上升趋势,而霜冻日数、冷夜指数和冷昼日数呈下降趋势,冷夜指数减小、暖夜指数增大的幅度远大于冷昼日数减少的幅度,夜间气温的上升对增暖的贡献更大;极端气温指数的变化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伴有突变发生,西安市气温升高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20.
近50年蒙古高原东部克鲁伦河流域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克鲁伦河流域典型区域1958—2005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的年际和四季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间,研究区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降水量波动性较大,总体上呈缓慢的增加趋势,变幅不明显,属于气候自然波动的范围;短时间尺度上,1998—2005年降水量呈下降特征。气温和降水量二者5年滑动平均值和20年滑动平均值的变化均呈增加趋势,但5年滑动平均值增加幅度较大,20年滑动平均值的变化则是一个平缓上升的过程,说明在短的时间尺度内气候变化更加明显。包括温度与降水在内的主要气候特征值的趋势性变化,加剧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干旱化的程度,因此有效防治土地荒漠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