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稻水蝇在内蒙古东部地区年发生 4代 ,世代重叠 ,发育历期世代间存有极显著的差异 ,虫态间发育历期除幼虫与蛹外亦呈极显著差异 .成虫越冬 .4月下旬越冬成虫大量出现 .4月下旬见一代卵 ,5月 10日为一代幼虫盛发期 ,化蛹在 5月 2 5日始盛 ,一代成虫于 5月下旬可见 .第二代 5月下旬见卵 ,6月上旬至 7月上旬幼虫发生 ,6月中旬至 7月上旬化蛹 ,6月下旬至 7月中旬为二代成虫可见期 .第三、四代幼虫分别发生于 7月上旬及下旬 ,第四代成虫于 8月中旬羽化 ,8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并越冬 .第 2代危害严重 ,发生数量极显著多于其它各代  相似文献   

2.
白背飞虱在早稻中有迁入早、虫口上升快,数量大,在水稻前,中期显害严重等特点,白背飞虱暴发时,二代若虫高峰期虫量与4月份成虫迁入量和迁入频次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建立了虫害发生程度预测模式,经验证,1990-2002年平均观测准确率达92.7%,同时根据早稻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制定出了“重点监测,治二压三”的防治策略和与之相应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3.
早稻白背飞虱数量预测的研究:相关矩阵分析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厚国  邱克逢 《江西科学》1994,12(3):167-172
运用相关矩阵分析法预测赣州早稻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量,历史符合率达100%。对1993年虫情作出预报,预报结果与发生实况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4.
稻水象甲是水稻检疫性害虫,在留坝1年发生1代,以成虫越冬。日均气温达12℃时,成虫开始取食杂草,5月下是至6月下旬迁入稻田产卵为害,7月上旬幼虫化蛹,8月上旬成虫羽化并迁入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成虫生活爿性有明显的趋湿性,趋嫩性和趋阴性;幼虫有群集结茧和土中化蛹习性,干旱稻田幼虫存活率低。成虫防治应在5月上旬产卵前,幼虫防治应在6月进行。  相似文献   

5.
魏美玉 《武夷科学》2002,18(1):325-325
稻螟蛉 N aranga aenescens Moore,属鳞翅目、夜蛾科 ,也叫双带夜蛾。是广大稻区常见的一种食叶害虫。上个世纪 5 0 - 70年代 ,我国许多地区曾有此虫严重发生危害的报导 ,近 2 0 - 30年来普遍危害较轻 ,可能与此虫有众多的天敌有关。据《农业昆虫学》(上册 ) (1988)记载 ,稻螟蛉的年发生代数 ,各地自北向南逐渐递增。吉林延边年发生 3代 ,浙江 4 - 5代 ,湖北 5代 ,江西 5 - 6代 ,福建、广东 6 - 7代。以蛹在田间稻丛或稻秆、杂草的叶苞、叶鞘中越冬。但是根据笔者在福建的饲养观察 ,发现稻螟蛉具有复杂的兼性滞育现象 ,在福建可发生 3- 6代不等。初步观察结果简报如下。1992年为了调查稻螟蛉的寄生蜂 ,笔者在 4月上旬先后从诱虫灯下采到稻螟蛉成虫若干只 ,经过盆栽水稻秧苗周年饲养后获知 ,稻螟蛉正常在福建年可发生 6代。各代发生期分别是 :第一代 4月上旬 - 5月中、下旬 ,第二代 5月中、下旬 - 6月下旬 ,第三代 7月初 - 8月上旬 ,第四代 8月上、中旬 - 9月上旬 ,第五代 9月上旬 - 10月上旬 ,第六代 10月上、中旬 - 11月上、中旬。可是 ,从 7月底开始 ,第三代幼虫所化的蛹 ,即出现兼性滞育现象。 7月 31日采得三代稻螟蛉蛹 795只 ,至 8月 13日已羽化成虫 6 80只 (占 85 .5 3% ) ,它们均能正常产卵 ,并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以来 ,白背飞虱在我市频频大发生 ,暴发期百穴虫量达 5 0 0 0头左右 ,给水稻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成为水稻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且近年在白背飞虱在我市具有成虫迁入早 ,主害代提前、迁入量大 ,增殖倍数高、虫量多 ,迁入下代即猖獗危害等特点。1 白背飞虱主害代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以 7月 10、15日田间百穴白背飞虱的虫量 (X1、X2 )为预测因子组建的直线回归预测式 :Y1=- 2 .2 84 8+ 2 .974 7L g X1(r=0 .9337* *) ,Y2 =- 3.980 6 + 3.2 81L g X2 (r=0 .9338* *)。符合年占 87.5 % ;1998- 2 0 0 0年进行实测 ,预报准确率分别为 97.17%、10 0 %、10 0 %。可见 ,应用该预测式可提前 2 0 - 2 5 d对二代白背飞虱的主害代发生程度作出中期预报 ,有利于制定防治策略和指导大面积防治。2 二代白背飞虱防治指标的确立根据防治经济学原理 ,结合通州实际情况及稻田天敌的作用 ,以挽回水稻产值大于防治费用 2倍为宜 ,故校正系数取 2。中稻单产 75 0 0 - 90 0 0 kg/ hm2 ,稻谷 1.5 0元 / kg,防效 90 % ,防治成本 12元 (人工 10元 ,药本 2元 ) ,取 F=2代入 EIL =(C· F)· 10 0 % / (P· E· Y) ,则经济允许水平为 2 .96 - 3.5 6 %。根据白背飞虱数量与产量损失的关系式 ,计算得通州 1996、1997年白  相似文献   

7.
苹果绵蚜的迁移与扩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温度约8℃时,苹果绵蚜若虫就开始迁移活动.3月中下旬苹果花开(结果)后,若虫就能迁入花蕊内,且各时期均能迁入花(果)定殖为害;无翅孤雌蚜全年有3个迁移活动高峰期,分别在3月下旬~4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上旬和11月上旬~12月下旬;苹果绵蚜在1 d的迁移高峰期在12~14时,随温度的升高,其活动速度和迁移虫量加快;有翅蚜在昭通市有2个发生期,分别为夏季(5月中旬~6月下旬)和秋季(8月下旬~10月上旬).夏季有翅孤雌蚜只能产孤雌蚜,且量少,秋季产生有翅蚜的虫量多,且可产性蚜和孤雌蚜.  相似文献   

8.
变色夜蛾幼虫主要危害观赏树木合欢,其成虫颜色有浅有深,前翅有黑棕色斑点1~5个,同一数量的斑点有斑点分离型、斑点愈合型、斑点镶嵌型和白斑镶嵌型的变化.经研究发现有41种斑点排列,有的成虫左右翅斑点排列也不一样,这在鳞翅目昆虫中实属罕见.该虫在河北冀东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蛹越冬,蛹期269 d.翌年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7月产第1代卵,6月中旬~7月下旬幼虫作害.幼虫经7龄,第1代蛹期15~17 d,7月下旬出现成虫,7月下旬~9月上旬产卵,7月中旬~8月中旬幼虫作害,9月上旬陆续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9.
采用稻茎浸渍法得出,2012年采集自湖北荆门的白背飞虱迁入种群有中等水平抗性(RR=16.07),迁出种群和回迁种群对田间吡蚜酮农药有高水平抗性。白背飞虱对田间吡蚜酮农药2012年度内抗性变化规律为迁出种群>回迁种群>迁入种群,说明湖北荆门白背飞虱种群对吡蚜酮的抗性在推进性激增。抗性治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变色夜蛾幼虫主要危害观赏树木合欢,其成虫颜色有浅有深,前翅有黑棕色斑点1~5个,同一数量的斑点有斑点分离型、斑点愈合型、斑点镶嵌型和白斑镶嵌型的变化。经研究发现有41种斑点排列,有的成虫左右翅斑点排列也不一样,这在鳞翅目昆虫中实属罕见。该虫在河北冀东地区一年发生两代。以蛹越冬,蛹期269d。翌年6月上旬为羽化盛期,6月~7月产第1代卵,6月中旬~7月下旬幼虫作害。幼虫经7龄,第1代蛹期15~17d,7月下旬出现成虫,7月下旬~9月上旬产卵,7月中旬~8月中旬幼虫作害,9月上旬陆续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11.
<正>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是水稻上一种重要虫害。1977年以来,全国开展了大协作研究,证实了稻纵卷叶螟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为了掌握稻纵卷叶螟在新乡的发生规律,为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75年—1978年对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宜春地区肺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感染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国庆  谢阳 《江西科学》1993,11(4):250-251
自1982年来,全区共采集溪蟹3208只,定性解剖1684只,阳性1258只,感染率为74.70%,其中1只雄性蟹体内检获囊蚴6599只.部体解剖,91.47%囊蚴分布在肌肉、蟹足、螯肢.用新鲜囊蚴人工感染家犬获得成功.其囊蚴、虫卵、成虫均为卫氏并殖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我校近两年选育的7个早杂新组合在我省作早稻栽培的可能性及应用价值。威优242—2比威优49早4~5d,单产与威优49相近,日产量比威优49高,稻米品质优良,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可望在我省作中熟早稻栽培。汕优242—2比威优49早3d,产量比威优49略高,且成熟时落色好;对稻瘟病的抗性明显优于威优49,稻米品质优良,可在我省作中迟熟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杂交早稻新组合威优242在我省正季栽培的生育期,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威优242的生育期比当前生产上的主栽组合品种威优49和鄂早6号明显提早,产量与威优49相近;但比鄂早6号显著增产,很适合在我省三熟制双季稻区作“油菜—早杂—晚杂”等新的栽培模式的配套组合。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水稻高产育种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水稻进一步超高产育种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 .从而为确保水稻的大面积优质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嘉陵江流域阆中,南部和西充三县作物生产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嘉陵江流域阆中,南部和西充县的作物生产动态进行了分析,上述三县的主要作物相同,均为水稻,小麦,红苕、玉米,棉花和油菜,但各县有自己的特有作物类型,从1949年到1985年间,6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自70年代中一为增加最大。1949年普遍种植地方品种,其后,主要作物推广品种替换了几次。  相似文献   

17.
3年研究结果表明,汕优242比当前生产上推广组合威优49早热2d,两者产量水平相当,汕优242稻米品质为二级籼米,3个主要米质指标均优于威优49;对白叶枯病和稻瘟病的抗性及苗期抗寒性也明显优于威优49。该组合适合在我省作中迟熟早稻种植。  相似文献   

18.
唐山市各县区长期种植水稻 ,逐渐表现出缺硅现象 :群体植株高度下降 ,茎叶变软 ,叶片披垂 ,易感病 ,籽粒空秕率高 ,导致产量降低。水稻田灌溉水有效硅含量 :沿海地区平均 1 2 92mg/kg ;内陆地区平均 2 37mg/kg。水稻田土壤有效硅含量 :沿海地区平均 74 57mg/kg ;内陆地区平均 59 63mg/kg。水稻田施用硅肥的最佳施肥量 :沿海地区施有效硅 1 2 1 5kg/hm2 ;内陆地区底施有效硅 1 61 6kg/hm2 。水稻田施硅增产的因子有 4个方面 :1、促进根系发育 ,增加白根数量 ,减少红、黑根数量 ,提高根系的吸收能力 ;2、提高植株有效分蘖和成穗率 ,减少养分消耗 ;3、增加植株高度 ,使茎叶健壮 ,提高抗病性 ;4、从产量结构分析 ,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增加 ,从而增高单位面积产量  相似文献   

19.
基于S-G滤波的江西省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13年MODIS-EVI植被指数数据集,应用S-G滤波数据重建技术,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和趋势分析法对江西省植被覆盖变化进行了时空动态监测。结果表明:S-G滤波能够有效提高植被指数产品数据质量;2013年江西省平均植被覆盖度为69.3%,处于中高覆盖度水平,空间分布呈现出"东西南三面高,中部和北部较低"的特点。2004年植被覆盖度最小为65.4%,2012年增加至最大值69.6%,整体呈现改善增加趋势。过去的10年中,植被覆盖增加面积为5.87×104km2,主要集中在抚州,萍乡市和赣州市以北地区;植被覆盖减少面积为4.53×104km2,主要集中在九江,宜春,南昌等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