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我国城市气候研究工作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回顾了我国城市气候理论的发展和研究城市气候的意义,分析目前城市气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已取得的进展,探讨城市气候今后的研究方向,认为从定性的研究向量化的转变,从观测事实的积累和分析逐步过渡到采数学方法剖析城市气候形成的根本机制和发展演化过程,是今后城市气候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武汉市气候研究的主要进展,着重介绍了在城市气温,城市风场,城市降水以及城市污染气象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城市气候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武汉城市气候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作者根据近几年出国参加有关国际城市气候学术会议及两次访问美国期间的见闻,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开展低纬度城市气候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纬度城市气候学规律能否转用于低纬度城市,以及低纬度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等三个问题,提出的一些刍议。希望能促进我国低纬度城市气候的研究。首先,从人口统计数据说明低纬度城市人口增长速率快,城市化引起城市气候恶化的效应日益显著。城市大气环境急待改善,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际需要差距甚大。因此必须大力开展低纬度城市气候的研究。其次,从大量观测事实看来,中纬度城市气候的规律虽与低纬度城市有若干相似之处,但由于纬度地带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大气环流形势和天气型以及“城市化”这个人为因子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不能将中纬度城市气候研究所得出的规律,不加鉴别地转用于低纬度城市。第三,城市气候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城市气候学者要与城市规划工作者、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实际工作者密切协作,俾能根据当地区域气候特征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协同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各不同功能区的布局,以及有关建筑物设计等工作。在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气候条件及防御气候灾害等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作者根据近几年出国参加有关国际城市气候学术会议及两次访问美国期间的见闻,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对开展低纬度城市气候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纬度城市气候学规律能否转用于低纬度城市,以及低纬度城市气候与城市规划等三个问题,提出的一些刍议。希望能促进我国低纬度城市气候的研究。首先,从人口统计数据说明低纬度城市人口增长速率快,城市化引起城市气候恶化的效应日益显著。城市大气环境急待改善,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与实际需要差距甚大。因此必须大力开展低纬度城市气候的研究。其次,从大量观测事实看来,中纬度城市气候的规律虽与低纬度城市有若干相似之处,但由于纬度地带不同,自然地理景观、大气环流形势和天气型以及“城市化”这个人为因子等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不能将中纬度城市气候研究所得出的规律,不加鉴别地转用于低纬度城市。第三,城市气候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城市气候学者要与城市规划工作者、建筑设计师、工程师等实际工作者密切协作,俾能根据当地区域气候特征及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气候效应,协同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城区各不同功能区的布局,以及有关建筑物设计等工作。在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气候条件及防御气候灾害等方面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以气候资源供给、城市气候压力、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准则层的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体系,对2008—2017年南充市主城区和6个县级城市气候承载力进行了评估,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各地区城市气候压力中的9项指标进行障碍因子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7年南充市各区县城市气候资源供给具有不稳定性,城市气候压力总体呈减小...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化发展给当地气候和环境带来巨大影响,然而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对城市气候信息的应用却非常有限.以北京为示范案例,初步建立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将城市气候信息应用于北京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定量分析北京自然环境和典型城市形态因子对城市气候的影响,评估城市热环境和城市风环境现状,形成北京城市气候分析图.结合各典型城市气候空间不同建筑区域内建筑物可分辨风场数值模拟,完成北京市区范围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图.北京四环以内近乎闭合式的"单中心+环状"城市发展布局,使大部分区域承受极强的热压,且通风廊道不足,通风严重不畅.针对此现状,分别对五类城市气候规划建议区提出初步规划建议,审慎开发决策,缓解城市气候问题.北京城市气候图系统在传统城市气候图的基础上,强调了对规划方案的预测评估.且提出对城市气象灾害进行风险评估,从规划预警的角度应对城市气象灾害,加强北京应对极端天气、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重庆是我国西南重镇,工业交通相当发达,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规模日趋扩大,由于它具有特殊的下垫面对气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本文分析研究了重庆城市气候的若干特征,并提出了改善重庆城市气候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60年兰州城市发展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城郊对比法研究了近60年兰州城市发展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通过60年的气象记录、近年来的环境监测记录及实时遥感图像定量研究了工业发展以来兰州城市气候环境的变化.随着城市发展,兰州的大气、光热、湿度、降水、风场等气候环境趋于恶化,工业化及城市发展造成的气候环境的变化已危及人们的生活、生产,对整个城市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结合气候环境恶化的趋势,提出了改善气候环境的具体办法.  相似文献   

9.
城市气候效应是因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地方气候影响。对城市气候效应的研究密切关系到城市的生产、生活与合理规划、布局等重大问题。兰州是我国解放后飞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各项数值如以解放初(1949年)为1,到1980年底分别增长的倍数见表1。  相似文献   

10.
关于广州城市气候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分析了广州城市气候生态环境,提出以林木为主的城市绿化的核心价值是生态功能,营造城市绿化建设,充分发挥绿化林木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净化大气、美化景观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才能改善城市气候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时指出城市绿化建设必须根据城市、城郊、远郊等不同的地理位置,有所侧重,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1.
 在应对气候问题的大背景下,处于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肩负着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重任。回顾了国内外寒地城市总体规划、居住区规划、开放空间规划以及景观规划等方面的重要成果,提出了基于健康导向、大数据支撑以及多过程管控的寒地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等研究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福州城市地貌与城市气候关系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近30年的福州城市及其邻县的气候资料。本文分析了福州盆地自然地貌和城市人工地貌对城市气候的影响。文章认为。一方面,福州盆地自然地貌明显地控制着盆地中的风向并使福州城市气温高于盆地外的气温,另一方面,福州城市人工地貌的形成和发展也导致了近年来城市气温逐渐升高以及风速逐渐降低。为了改善城市气候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必须采取措施限制城市规模过分扩大,降低建筑物密度,增加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相似文献   

13.
 社区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主要组成单元,在提高城市韧性表现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韧性概念在社区维度的特殊性和表达机制、韧性评价相关政策与方法、社区韧性建设实践等角度,梳理了国内外社区韧性研究进展,总结了社区气候灾害韧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中国建设韧性社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韧性概念在规划与治理层面的逐步展开,2022年有关韧性城市的研究与建设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热度。从韧性城市理论研究、韧性城市应对气候变化、韧性城市应对公共事件、韧性城市提升治理水平、韧性城市建设实践等5方面进行了系统回顾,提出中国需要在城市层面形成完善的技术路线与政策库,与国土空间规划的管控内容进行协调配合,对各领域的韧性建设内容进行引导,形成韧性城市规划的基本逻辑与框架;同时,政府应协同企业、研究机构形成联合体,制定各领域的详细韧性规划建设标准与导则,强化规划传导体系,以应对“碳风险”的韧性建设战略为后续研究与实践的总体导向。  相似文献   

15.
西宁市区的城市气候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西宁(代表城市)、大通(代表乡村)30多年气候资料序列,计算并分析其城乡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差值的长期变化,揭示了西宁市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热岛、干岛效应的存在.对城市发展的4个主要因子与城市气候效应的关系所作的统计分析表明,城市发展因子在城市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暴雨后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积水导致其系统功能瘫痪,提高城市水系统的生态韧性对巩固城市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采用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城市韧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在水生态管理上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现有韧性研究的不足;在生态韧性的视角下,构建了城市水生态韧性评价体系和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技术体系;提出了韧性城市设计策略,探索了生态韧性视角下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7.
A brief review of the progress in climate research and a prospect on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is presented. Some key findings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climate system, the discovery of climatic multi-equilibrium and abrupt climate changes, and the recogni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as an important force of climate change made breakthroughs in climatology possible during last few decades. The adaptation to climatic and global change emerged as a new aspect of climatic research during the 1990s. Climate research will break through in the observation of the global system, in the analysis of mass data, in the deepening of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climatic change, and in the improvement of models. In the applied fields of climate research, there will b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on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orderly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modif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