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文学是古老的文学和全新的网络相互融合产生的。一方面,它必然符合文学的根本属性——文学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的一种活动。因此,它产生作为文学活动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技术属性又使文学在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层面上发生了众多的变革。  相似文献   

2.
应用认知语言学的常规关系理论对《警察与赞美诗》进行分析后发现:(1)《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情节安排是基于常规关系的,人物各自常规关系的个体性差异是导致小说情节令人啼笑皆非的重要原因之一;(2)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依赖于常规关系。读者除了利用自身已有背景知识中的常规关系理解作品之外,还会与作家互动,并临时建立一些常规关系帮助解读作品,这就解释了该小说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的“欧·亨利式结尾”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历来很难出版。这主要是因为美国黑人作家的创作多取材于黑人生活,白人读者少,而出版家们又一向认为“黑人从来不买书”,因此多数美国出版商认为黑人作家的书不赚钱。但是,随着日渐走红的文坛新星、黑人女作家泰丽·麦克米兰的  相似文献   

4.
新文学广告对新文学的传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对作家、作品的介绍与宣传,扩大了作家和作品的影响;为文学期刊和书局带来了经济来源,使其能继续扩大声誉;提升了新文学读者的接受水平,稳固并增强了新文学的接受群体。  相似文献   

5.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根据当时绝大部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知之甚少的状况,对欧美重要作家作品予以简要介绍,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起到引路作用。他以西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为榜样,反对僵死的与生活严重脱节的旧文学。他以外国批评家的理论来解决新文学运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不仅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诗歌,而且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主要从作家作品读者三个方面进行文学研究,尤其重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认为作品只有被读者接受了,才完成创作过程,实现作品的社会价值。这样,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层次等读者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考虑在内,指出并承认了对作品不同理解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在文学审美活动中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就有了较为合理的解释。接受美学还力图从作品中的不确定因素来寻求对于作品的不同理解的原因,又为见仁见智现象找出了客观依据。下面就从古代解诗的迥然不同来谈谈接受美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20民日本的文学交流多姿多采,但目前研究工作存在不少盲区。本文从日本宾中译本、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作家与中国作家的交往史应该正视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等方面予以论证,强调必须扩大中日文学交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这些作品是少数民族作家写他们自己部族的故事,因而更真实也更有情怀。但专门的地方史和作品的叙述方法可能会使作品和读者产生一定的隔阂。《脱列府的终极迁徙》是一部关于哈萨克族部落的故事。作品以新中国成立之时新疆的动荡为背景,讴歌了少数民族为了祖国边疆的稳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本文是从叙事学的角度,对于作品的叙事方式表达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9.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作家能够像鲁迅那样关注和同情中国妇女的命运;而在鲁迅的作品中,又很难找到第二个人物能够像祥林嫂那样得到作家如此深切的同情与关怀。 祥林嫂的遭遇实在是太悲惨了,以至使作家的心潮无论如何也难以平静。小说《祝福》的全篇,尤其是作品的开头部分始终渗透着作家对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而透过这种关怀与同情,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伟大心灵的震颤,而这颗伟大心灵的震颤又以其震撼人心的思想威力和艺术感染力震荡着读者的心灵,激发着读者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点燃着读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憎恶与痛恨的怒火,产生着反封建、反“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的巨大战斗力。  相似文献   

10.
文学就是人学,而人的心灵感情是复杂而微妙的,因而表情方式也多种多样;读者要读懂作品必须是作家的知音,作家要塑造人物又必须是其笔下人物的知音;作家要写出不朽之作,他既应是语言大师,又应是伟大的心理学家。本文选取八个方面分析了文学作品的表情方法。  相似文献   

11.
文学接受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读者理解作品与读者自我理解的统一。一方面,读者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和作者,应该逃离自我,按照作品和作者的规定扮演相应的角色,使自我意识和经验暂时退居边缘,让作者意识主宰自己的思维,使意识产生分离,与原有的经验和意识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读者意识和经验仍然作为接受的背景发挥潜在的作用,与阅读过程中接受的经验发生交流、碰撞与整合。读者通过反思自我和批判自我,生成新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2 0世纪中国与日本的文学交流多姿多采 ,但目前研究工作存在不少盲区。本文从日本文学的中译本 (特别是日本作家中译的《不如归》)、日本作家以中国历史和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日本作家与中国作家的交往、应该正视中国的通俗文学作品等方面予以论证 ,强调必须扩大中日文学交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3.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但读者看到的只是冰山的八分之一,即文本,它是作家和读者交流的媒介。因此,欲探究冰山之谜,还须以文本为出发点,深入挖掘作品的特色和内涵。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一切视角都是全知视角变形的产物,并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杀人者》为例进行证明,同时分析了文本中叙述者的真实面目,也从侧面对"冰山"原则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作家总是忠实地反映着自己对于现实社会所取的态度,而且作品与作者的生活、思想是不可分的,所以从作品本身去分析它的主题思想、人物典型、创作方法是最主要的工作。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应既沉浸于作者设置的艺术环境氛围之中,又不完全囿于作者的观点,而传统的“拥薛抑林”或“拥林抑薛”之类解读倾向多少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认知,所以尽可能地科学地评价《红楼梦》及其人物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15.
《苹果树》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中篇小说,运用伊瑟尔接受理论中的"文本与读者的相会"互动交流理念,结合传统的文本细读法分析这部小说,从别出机杼、引人入胜的倒叙开头,若隐若现、令人遐思的伏笔技巧和诗意朦胧、触发想象的抒情笔调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解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现代文学教学中的三个问题谈了看法。一、对有争议的作家,应实事求是,还其历史本来面目,既不大力贬低,全面否定,又不矫枉过正;二、作家作品的分析需要将思想和艺术联系起来考察,既不把作家的政治思想与其作品机械地划上等式,又不否认作品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不一致;三、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结合新的社会观念和文学观念,给人带来新的社会思考和文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于创新。在接受美学诞生之前,学者们往往从作家的角度讨论文学创新问题。本文用接受美学的理论探讨文学创新的问题。笔者将文学创新的标准与读者接受相结合,就创新的三个方式与期待视野的方法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读者期待视野的提高是作家作品创新的主要依据,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接受才能做到创新。  相似文献   

18.
简介加拿大作家法利·莫厄特在其作品《与狼共度》中表现出的积极关注狼的生存状态,通过介绍作者的亲历,指出作品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作者与狼共度的难忘时光,给读者塑造了一个崭新的狼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生态意识”的心声。  相似文献   

19.
王统照是五四时期译介外国文学的重要作家。他根据当时绝大部分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学知之甚少的状况,对欧美重要作家作品予以简要介绍,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起到引路作用。他以西方现实主义优秀作品为榜样,反对僵死的与生活严重脱节的旧文学。他以外国批评家的理论来解决新文学运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他不仅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家的小说、诗歌,而且从中汲取营养,丰富了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对当时正在发生的农村社会主义合作运动的跟踪描写,作品展示了一个北方乡村互助组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初期的成果,描写了其背后盘根错节的各种社会力量。同时,也因作家忠于现实的信念,作品在细节与立场之间留下了许多缝隙,给今天的读者提供了重新解读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