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客被称为“新媒体”,即一种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一种表达个人思想情感以及个人见解,和提供网络连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并供网络使用者浏览的新型出版方式.博客的出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侵犯名誉权的纠纷,对于应当如何认定博客名誉侵权的认定应当进行一定的探讨.本文从博客名誉权认定的角度展开探讨,得出了责任主体认定、侵权行为认定和侵权损害程度认定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社会中,名誉作为一种无形资产,给社会主体带来了许多利益。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日益发展,侵犯名誉权的形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博客侵犯名誉权为例,虽然博客是现代社会中人们表达言论的工具之一,但是许多人却无法正确使用它,以致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因此,本文着重对侵犯名誉权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剖析,希望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名誉权的相关知识,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3.
我国名誉权法律保护存在着言论自由和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协调问题。合理界定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范围与边界是化解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困难的出发点。加强公众人物名誉权的保护需要明确引入公众人物的法律概念,建立我国公众人物名誉权保护的强化机制,引进西方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恶意不实诉讼"制度和"实际恶意原则"。同时,公众人物的名誉权的保护也应受到合理的限制,国家需要制定新闻法以及相关法律保障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4.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新型的第四大媒介,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使得网络名誉侵权随着网络发展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网络侵犯名誉权纠纷比较复杂,涉及到用户之间,受害人与侵权人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及用户通网络提供商之间的关系,又涉及到责任的承担及赔偿问题。而侵权责任认定问题一直也是法学界广泛关注的。与传统名誉侵权相比,它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故有必要对网络侵权责任做进一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闻自由和名誉权都是现代社会重要权利之一,而在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时候,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对他人的评价。当这种评价为负面且内容失实的时候就与名誉权发生了冲突。如何有效的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既是人格权保护的需要,也是保护新闻自由的需要。笔者认为: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保护当视具体情形而定,而绝不能一视同仁。妥善解决二者的平衡问题是当前学术界以及法律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名誉权是自然人的一项基本权利。近年来,医疗过程中患者名誉权这一问题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何尊重与保护患者的名誉权,成为法学界、医疗部门和社会各方关注的话题。这就需要我们对患者名誉权的内涵、侵权责任构成要件和损害赔偿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明确地界定,以期对患者名誉权的保护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媒体中的名誉侵权行为相比,因特网中的名誉侵权行为出现新的特点:侵权行为主体的不确定;侵权主体的低龄化;侵权行为审查的有限性;侵权行为的互动性;传播区域更具广泛性。这些新特点使得我国法律的预防作用在因特网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使得我国法律发挥制裁作用的难度加大。目前我国因特网行业的立法尚处于起始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加强网络服务商自身的管理,增强用户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舆论监督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我国舆论监督却日益被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名誉"诉求所阻却,所以,我国学习借鉴美国司法机关面对"名誉侵权"的指控而对舆论监督所采取的保障机制和法治理念。舆论监督与政府机关、政府官员名誉权的本质关系是权利与权力的关系,政府机关不享有名誉权,并提出了舆论监督与政府官员名誉权冲突的解决的若干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闻报道侵害商主体名誉权的案件时有发生,很多人主张当商主体名誉权与新闻报道权发生冲突时,法律的保护应当向新闻报道权倾斜。本文从利益权衡角度分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新闻报道侵害商主体名誉权的案件时有发生, 很多人主张当商主体名誉权与新闻报道权发生冲突时, 法律的保护应当向新闻报道权倾斜.本文从利益权衡角度分析, 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网络侵权主要指侵犯人身权,包括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及知识产权。网络空间的特性即全球性、不确定性则使传统司法管辖的基础发生动摇。探索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权时,应按照确定管辖根据——解决管辖冲突——预防管辖冲突的思路进行。  相似文献   

12.
鉴于隐私权在理论上不成熟,在实践中常与名誉权混同,本从客体特征、主体范围、侵害方式及责任承担四个方面,围绕两的主要区别进行学入的比较分析研究。从外国立法先例、立法的目的和理由以及隐私权的的性质和特征,论证隐私权与名誉权不同,只有公民才是隐私权的主体;指出隐私作为隐私权客体与名誉权客体名誉区别突出体现在隐私的个人性和秘密性;通过司法实践中真实的案例分析,阐明侵害名誉权与侵害隐私权在行为特征和行为  相似文献   

13.
实际恶意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明知故犯,二是严重失职。实际恶意原则的适用应该要区别侵害对象、事项是否对国家,社会的公共道德具有影响力,否则将会产生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者限制他人行使言论自由。而通过借鉴美国诽谤法的实际恶意原则来平衡言论自由与侵害名誉权之间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李春怡 《科技信息》2008,(13):17-18
近期,网络上出现了张美然事件。这一事件再次暴露了网络新闻侵权的问题。笔者从这一事件入手,对这一领域的资料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就网络新闻侵权的成因及规范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从案例出发,重点剖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表现,法理上的分析,网络新闻侵权的预防手段和治理措施,以及国外可借鉴的经验。虽然网络虚拟主体不享有人格权,但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利用网络这一手段以网络虚拟主体为名散布另一特定的网络虚拟主体的个人信息、侵害其个人活动、个人空间、个人姓名肖像,这种行为侵害了与另一特定网络虚拟主体所对应的现实中特定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吁请社会各界采取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应对网络新闻侵权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由于在微博自身的特殊性,微博环境中的表达自由更为凸显,微博中名誉权较传统名誉权的范围更为受限。在微博中,对于名誉侵权行为应当有不同的利益权衡取向,微博的一些特殊功能也导致了一些新的名誉侵权主体争议的出现,以及如何在名誉受损后获得充分救济和名誉恢复同样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荣誉权的性质存有争议。在我国的民事权利体系下,并无独立的荣誉权存在的空间。为此应取消荣誉权,将民事主体获得的荣誉的保护交由名誉权调整。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发现导师发表的学术论文,竞与自己的学术论文相似,认为导师抄袭的他一边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一边将《揭发信》和《控诉信》在多家网站发表,将导师“不道德”的行为公布在了网上。不久前,重庆市北碚区法院审理了这起师生侵犯名誉权案。法院认定,该研究生侵犯了导师的名誉权,判决研究生赔偿该教授精神损害抚慰金1元。  相似文献   

18.
侵犯名誉权,主要有侮辱、诽谤两种表现形式,视其行为和严重程度,分别承担民事、行政或者刑事责任。由于中国犯罪构成的闭合性,导致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法)和刑法之间界限不能明晰界分。为司法滥权和权利保护乏力留下了制度空间。在分析司法滥权和权利保护乏力的原因后,从实体法律完善、司法机制健全以及民事、行政、刑事诉讼交叉处理机制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它的价值已经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对商标权的侵害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中的对注册商标恶意抢注、复制、摹仿驰名商标等方式,在网络中,这种侵权行为也以域名抢注的方式存在,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如何在网络中对商标权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0.
以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名称权以及名誉权等保护高校校名是常见的高校校名法律保护方式,但这几种保护方式都存在一些问题,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有利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校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