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8年,广州市石龙寄生蜂中心研究站发现,寄生于柞蚕卵的赤眼蜂(Trichogramma spp.)出现大量自然死亡和病态现象。经我们研究确定,这是由一种致病的类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like organisms)所引起。患这种病的赤眼蜂,孵化率低,蛹或成虫常常死于寄主卵内;羽化出来的成虫,往往展翅不良,活动能力和寄生能力差,寿命短促。有时带病者症状并不明显,也不造成危害。同时检查广东省其他地区繁殖的赤眼蜂,无论以柞蚕卵还是以蓖麻蚕卵为寄主的,都常为这种类立克次氏体所感染。这对赤眼蜂的大规模繁殖和利用可能是一障碍,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齿唇姬蜂对棉铃虫血淋巴酚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尹丽红  王琛柱  钦俊德 《科学通报》2001,46(15):1303-1306
以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及其寄主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模型,研究了内寄生蜂对寄主血淋巴酚氧化酶(PO)的影响。结果表明,棉铃虫被寄生后,血淋巴的体外黑化率显著下降,酚氧化酶的活性被抑制。寄生后48h,血浆中PO的活性降低约83%。注射0.5雌蜂当量的萼液对PO活性的影响与寄生相似,这表明寄生引起的PO活性的下降与寄生蜂萼液中所含成分有关。进一步研究表明,在正常未寄生情况下,血细胞中的酚氧化酶原(proPO)可被牛胰蛋白酶激活,而在寄生及注射萼液后,血细胞中的proPO则不能被牛胰蛋白酶激活,而且活性略有下降。以上结果显示,齿唇姬蜂对棉铃虫的寄生造成了PO的活性下降,而且这种抑制与寄生蜂的萼液有关,抑制的原因可能是萼液成分(多分DNA病毒等)抑制了proPO在血淋巴中的表达或加速其降解所致。  相似文献   

3.
昆虫窝卵数:现象及其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界广泛存在生物体产卵成批(窝、块等)现象(如姐妹利间异同、频次分布、季节动态及年间变异)等昆虫系统发育和个体生长(如解剖学特征、个体大小、年龄(产卵顺序)等内因和环境资源(寄主植物、昆虫、温度、水分等)等外因对窝卵数(clutchsize)均有一定影响,同一窝卵中的个体受捕食、被寄生、姐妹手足竞争、卵粒大小、个体大小、生殖力、性比等子代适合度因子也受窝卵数大小的影响,本文总结以上各现象提出一关系模型.以较为综合的“窝卵数与继续繁殖间的平衡”假说,从理论上阐述昆虫决定窝印数的机制,并讨论窝印数研究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最近的研究发现,寄生的黄蜂能从它们的寄主─—苍蝇身上吸取抗冻结物质,以保护自己越过寒冷的冬天。寄生黄蜂将它们的卵产在苍蝇的像蚕茧一样的蛹里;当它的卵开始孵化时,它们便以苍蝇的蛹为食。专家们认为此发现可用来对付讨厌的苍蝇,对它们进行生物控制。 为了越过寒冷的冬天,苍蝇和黄蜂均要进入冬眠 状态,此间它们都需要积 累抗冻结物质。但黄蜂进 入冬眠状态比苍蝇要晚两 个月。为了试图对此进行 解释,美国马里兰州学院 的大卫·瑞俄斯研究了寄 主苍蝇的冬眠状态如何影 响寄生者黄蜂卵的耐性。 结果发现,在冬眠状态的 蛹中成长…  相似文献   

5.
曾省 《科学通报》1965,10(9):788-788
植物保护是防治农、林作物病虫害,保证丰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农业八字宪法”列有“保”字,其中包括人工、化学、物理、农业、生物、法规(植物检疫)等防治方法。而生物防治是常被采用的方法之一,效果有时很显著,如利用天然界益兽、益鸟、天敌昆虫(包括捕食性昆虫、寄生蜂、寄生蝇等)、线虫及微生物等。用以防治的微生物有病毒、细菌、真菌及原生动物等。每种害虫在自然界中都有不少的微生物天敌,同它们生在一处,互相制约,造成“自然平衡”的局面。其中牵涉内在、外在因子很多,有自然的力量,也有人为的力量;有生物因素,也有非生物因素;而气候因子与它们的关系最为密切。毛主席在《实践论》中  相似文献   

6.
大约四十年前,证实昆虫体内有激素存在以来,到目前已知昆虫从卵到成虫,所经历的蜕皮、变态、羽化及生殖过程,都是受昆虫内分泌系统分泌的各种激素调节控制的。昆虫间脑神经分泌细胞群分泌的脑激素,有激动前胸腺产生和释放蜕皮激素(蜕皮酮)的作用,进而控制昆虫的发育和蜕皮过程;脑激素还刺激咽侧体,使之产生和释放保幼激素,来控制卵母细胞的进一步成熟。昆虫的蜕皮和变态是在蜕皮激素和保幼激素两者相互协调控制下进行的,保幼激素在成虫期调控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化学结构分别如图1及图2所示.  相似文献   

7.
朱湘雄 《科学通报》1987,32(19):1500-1500
迄今为止,已鉴定出数百种鳞翅目昆虫的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然而。对昆虫性信息素的产生和释放机理了解甚少。 70年代初叶,Riddiford和Williams发现切除柞蚕(Antheraea polyphemus)和雪古比蛾(Hyalophora cecropia)蛹的心侧体-咽侧体复合体后明显地影响雌蛾的求偶行为和性信息素的释放。最近Sasaki等的重新研究表明心侧体对上述雌蛾的生殖行为并无显著的作用。Ho-  相似文献   

8.
杜鹃常常是古人笔下的"情种子",很早的时候人们就描述过它们的寄生行为。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杜鹃与它的寄主物候越来越不匹配,种群数量迅速下滑。假如古人知晓,恐怕他们将再次为杜鹃而悲情涌动。杜鹃,又名布谷鸟,属鹃形目杜鹃科,主要分布于热带或温带的树林中。在杜鹃科所有种类中,有大约三分之二的种类可以筑巢、孵化以及哺育幼鸟,而另外约三分之一的种类则需要以寄生的方式繁育后代,这种将卵产在其他鸟的鸟巢中且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行为被称为巢寄生。  相似文献   

9.
2亿年     
正2亿年前的昆虫啥颜色?来自中、德、英三国的科学家们通过对昆虫化石中结构色的研究,揭示了2亿年前昆虫的"真实颜色"。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杂志子刊《科学进展》上。五颜六色的昆虫如果没有阳光照射,可能是一片灰暗,因为它们长有奇妙的微结构,通过光线的折射、衍射及干扰形成艳丽的色彩。昆虫颜色分为色素色(化学色)和结构色,结构色是构成昆虫颜色的主要部分,也被称为永不褪色的颜色。  相似文献   

10.
以虫治菌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都在致力于寻找更安全有效的抗生素。目前,在研究一种吸食植物汁液的昆虫怎样抵御细菌的感染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昆虫是用一种小分子的肽来抗击细菌的,而不是用哺乳动物常用的自身产生的抗体。这对新型抗生素的研究很有启发。这种抗菌肽攻击细菌的生物机理非常独特,它用化学的方法在细菌细胞壁上打穿一个洞,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界里存在大量对人类有益的昆虫,例如,以取食害虫为生的各种捕食性昆虫和寄生性昆虫有:寄生蜂、瓢虫、食蚜虻;还有药用昆虫类的虫蜕;以及通过虫体生理机能直接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类产品的桑蚕、蓖麻蚕、蜜蜂、紫胶虫、五倍子蚜虫、白蜡虫。这一类昆虫均称之为益虫,国家已积极采取措施列为保护、繁殖、发展对象,一般称之为“经济资源昆虫”。本文专就其中能分泌紫胶的紫胶虫,进行一些综合性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最新研究表明,当北美一枝黄闻到雄性果蝇发出的性引诱剂(雄蝇为寻找配偶发出的信息)后,这种植物就会做好化学防御准备,让雌蝇对它们不再感兴趣(雌蝇通常会把卵产在它们身上)。科学家把北美一枝黄暴露在雄蝇气味当中,然后观察雌蝇在其上产卵的情况。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雌蝇在侵染过雄蝇气味的北美一枝黄上产卵的意愿明显减弱。科学家之前已经知道,一些植物能对遭遇昆虫侵害的相邻植物发出的气味作出反应,反应方式  相似文献   

13.
夏邦颖 《科学通报》1985,30(2):145-145
昆虫的卵壳,是滤泡细胞所分泌的卵壳蛋白,依次沉积于卵母细胞外面,凝聚固化而成的。当卵壳沉积完成时,卵母细胞就被完整的卵壳包被起来,卵壳的表面则由滤泡细胞的内表面压印成特定的依种类而各异的花纹结构特征,在卵面上形成受精孔区和在卵面其他部分形成气孔分布特征。近年来对一些昆虫种类的卵壳表面结构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但  相似文献   

14.
邹柏祥 《科学通报》1980,25(8):372-372
柞蚕饰腹寄蝇是寄生在柞蚕幼虫体内使寄主致死的大害虫。我国首先发现能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而对蚕无害的杀虫剂为“灭蚕蝇”。我们曾报道了“灭蚕蝇”具有明显选择毒性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对这两种昆虫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有明显的差异,即对寄蝇该酶的抑制效力比对柞蚕的酶要大几十倍,其次是柞蚕体内存在酰胺水解酶,使“灭蚕蝇”部分解  相似文献   

15.
在双生子临床研究中,卵性鉴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国内卵性鉴别的可靠率平均为95%。现代鉴别双生子(即Mz和Dz鉴别)一般主张测定多项指标才能予以肯定或否定,因此寻找与遗传有关的生理或电生理等卵性诊断技术,将有助于提高鉴别的可靠率。但迄今为止尚无精神病双生子脑诱发电位研究报告。最近我们在原有报告基础上,对这方面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6对同患精神分裂症双生子病例均符合美国精神科PSM-Ⅲ诊断标准,由区县精神病防治站提供,并由我所遗传室作了卵性鉴别,其中单卵双生子(Mz)4对,双卵双  相似文献   

16.
说起世界上约100万种昆虫的爱情来,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如蜜蜂常常喜欢“旅行结婚”,蝗虫、蟋蟀则常常是“对歌择偶”……还有许多昆虫以化学通讯的方式发出“约会”信号,它们向空中释放一种叫性信息素的东西,同种异性的个体凭着灵敏的嗅觉嗅到这种气味后,便翩翩而来,与“心上人”婚配,享受着甜蜜的爱情生活。利用昆虫求爱过程中释放性信息素这一规律,从雌虫身上提取、分离或人工合成性信息素,以引来雄虫进行捕杀和药杀,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防治害虫的新技术。这项技术经济效益高、无毒、不伤害益虫,特别是对环境无污染,因而引起很多国家的重视。目前国内外已鉴定了700多种昆虫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并人工合成了100多种。  相似文献   

17.
索科线虫(Mermithidae)的幼虫主要寄生在昆虫体内,发育到一定时期,离开宿主到土壤中发育为成虫.过去从宿主体内取出的索科线虫幼虫,往往不能正确鉴定种类,因此解决寄生幼虫培养为成虫的方法问题,对线虫的分类学、生态学、离体培养及利用索科线虫进行生物防治等,都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1977年至1979年于室内进行两批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的培养试验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人员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很多昆虫和动物的奇特行为,大多是受到了入侵其体内的寄主的控制。然而,寄生虫控制其宿主行为的例子并不少见,以下描述的几个案例披露了过去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秘密……  相似文献   

19.
《科学通报》1973,18(5):232-232
1971年由中山大学、广东农林学院、广东省昆虫研究所组成的广东省水稻害虫生物防治工作队,与廉江县贫下中农共同研究成功利用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至1972年止,已在广东省65个县(市)开展该项试验共约四万亩稻田。其效果如下:廉江县良垌公社1972年晚稻散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8,893亩,卵寄生率63—98.5%,卷叶率比未放蜂区下降79.9—96.1%,其中89.7%的放蜂田未施用化学农药,保护了水稻生产。开平县同期试  相似文献   

20.
最小的昆虫:体长0.139mm 不同的昆虫,个体间大小差异很大.对大部分昆虫而言,体长多在5 mm~15 mm之间.而最小的昆虫为一些寄生性的膜翅目昆虫,其成虫的体长在0.2 mm左右,比原生动物还小.世界上最小最轻的昆虫是缨小蜂科的一种卵蜂,体长仅有0.139 mm,其重量也极其轻微,只有0.005 mg.折算一下,这种卵蜂20万只加起来才1 g,1000万只才有一个鸡蛋那么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