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专门从社会政治史角度对谶纬予以探讨可以看到,秦代政治已受其影响,汉代中期以后政治、谶纬二者关系日趋密切.王莽时代的到来是儒学神学化在政治领域中具体的体现,更是谶纬神学巨大浪潮推动的结果.东汉将谶纬变成了指导具体社会政治的唯一官方意识形态,荒唐至极.随唐之后,谶纬作为一种与社会现实政治结合紧密的神秘主义社会思想几近绝迹,与东汉统治者实行统治时运用过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一个各种思想都比较活跃的时代,如天人感应思想、阴阳五行、谶纬、长生等思想盛行。其中阴阳五行、谶纬是汉代比较活跃的两种思想,对汉代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是祭祀盛行的时代,这两种思想对汉代祭祀及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谶纬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为深刻的影响.虽屡遭禁毁.到宋代仍不绝如缕.诗谶就是一种将诗歌阐释和谶纬思想结合到一起的一种独特的论诗方法.它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发展到宋代便蔚为大国,诗话、笔记、类书中均有大量的记载.同时.宋代诗谶文献也呈现出了鲜明的类型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王充是汉代不完全依附于皇权的有独立人格的通人、奇才,是汉代反对谶纬神学、神仙方术的民间之学的代表人物,其学习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批虚辨伪、剽剥谶纬经学,廓清弥天妖氛;二是问孔、刺孟,敢于反传统的、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在创新已成为时代呼唤的今天,王充充满科学、理性批判精神的学习思想值得肯定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拾遗记》是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作品中所记载的谶纬现象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分别表现在灾异趋向、人物身份、形式变化等三方面。这一特征出现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与各时期的政治状况密不可分,同时它还暗合了谶纬的实际发展过程。正是由于这种阶段性的谶纬走向使该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蕴含,它不仅是天命观的统一,也是魏晋文学自觉的表现,同时还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谶纬思潮兴起于西汉末年的哀平之世,作为两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谶纬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两汉哲学的实质。谶纬兴起的直接原因在于它阿谀附会的思想性格,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它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中神学逻辑展开的必然。  相似文献   

7.
汉代伪书产生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见证前朝兴亡的汉人,以史为鉴,毅然选择了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官方和民间多次大规模地搜访征集天下古书;古代经籍开始明显地呈现出较强的商品性;儒家经学处于一尊的地位;先后新发现一批古文经书,由此引发了一场颇为激烈的今、古文经学之争;西汉末期以后,谶纬之学泛滥成灾。汉代文人作伪动机各不相同,大概可分六种。  相似文献   

8.
谶纬乃儒学经典、阴阳五行、方术卜筮之杂糅。其目的不仅在于印证君权神授,更在于儒士想要以此为工具,限制无限扩张的皇权。但是形势的发展出乎儒士的意料,谶纬随即成为政敌间攻讦的武器。昌邑王刘贺出自地方,本是霍光选择帝王的无奈之举,但刘贺举止轻浮,不善韬光,遂至授人以柄。霍氏执权柄之牛耳,且善于造势。谶纬成为霍氏操纵废立的舆论利器。  相似文献   

9.
《汉书》论赞中体现的是杂糅谶纬、强调忠顺的儒家思想。具体表现为树正统和饰主阙以及自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与君主专制制度。同时,还显示了作者一定的思想矛盾性。这种思想立场及表现特征的形成与家庭熏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及官修史书的压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范文澜同志在其所著《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第三章第十节中曾说:“东汉盛行迷信思想,和它作斗争的科学知识表现出光辉的成就。”我们知道,在东汉时候,佛教刚刚传入,道教刚刚产生,上古所传下来的巫术迷信已经没有多大势力;当时所盛行的迷信,主要是谶纬迷信。谶纬迷信是以自然现象比附人事为君权神授说教的“天人感应”的中古迷信之一种。“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是在西汉形成的,它是迷信思想,但却比一般的迷信思想有较强的理论性,从而也有更大的迷惑性。由于其立论的出发点是以自然现象比附人事,我们就不妨把它看作当时的一种自然观,它与那种坚持从自然界的本来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元气自然论者,王充提出了"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的命题,一面强调"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一面指出天地是含气之自然。在此基础上,他沿着元气自然的思路解释天地生人以及人的命运,在反对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的同时,走向另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12.
东汉时汝南郡方士活动频繁、形象各异,他们或为官一方,或独以占名,或以降妖除魔为己任、或兼精儒家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汝南郡为天下中独特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当地民众对鬼神的盲目崇拜、东汉年间谶纬之术的广泛传播密切相关。东汉汝南郡方士对社会也有一定的贡献。对东汉汝南郡方士的活动进行探究,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对东汉社会进行更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在汉画中,祥瑞、升仙画像石有很大的比重。由于汉代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观念的风行,统治阶级极端推崇谶纬迷信思想,世间的一切事物都被赋予各种吉凶兆应,依据谶纬学说而被创造出来的各种形态各异的祥兽瑞禽,成了统治阶级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的象征。  相似文献   

14.
《洛阳伽蓝记》一书很多人关注到他的历史、地理以及佛学价值,然而其中的叙事内容向来少为人所关注,尤其是叙事内容中体现的小说特色.根据书中出现的叙事内容,可以分类为轶闻传说和神怪传说两大类,而轶闻传说又有着历史逸闻、人物品评以及佛教传说;神怪传说又有谶纬异象、佛教志怪、道教志怪之分.  相似文献   

15.
汉末至刘宋时期,郑玄形象经历了儒者——隐士——"以儒行为处士"的学者的转型。郑玄儒者形象的形成在于他调和今、古文之争的学术贡献,以及备受曹魏统治者推崇的学术地位。郑玄隐士形象的形成在于曹魏、西晋时期王学的冲击,郑玄经学的权威地位遭到动摇;而且此时玄学大盛,隐逸之风盛行,本质原因在于郑玄隐居教书的行为符合汉末隐士的行为特质。郑玄"以儒行为处士"的学者形象的塑造则在于人们从学与行两方面看待郑玄,从而将儒者形象与处士形象结合起来。除上述形象以外,由于东汉以来谶纬迷信风气大盛,郑玄本身又具有丰富的谶纬知识,因此,在传记、文学作品中郑玄还表现出精通谶纬的形象。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孔子的神异化书写中既包含对先秦两汉经传神学的摘录,又有基于历史基础下魏晋文人的想象加工,显示出这一时期文献著述方式的特殊性。体现在文本中,孔子表现出神秘降生、预知、博物、降罚等神异特征,形象较前代更加立体丰满。这些神异特征在展示魏晋王权对民间的政治与文化统治以及儒家思想在魏晋民间社会的地位具有一定意义。谶纬神学对孔子的神圣化与书写风格的影响、孔子身为伟大圣者的独特性以及多元思潮的时代背景都是这一书写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笔下的孔子形象,在唐代文人学者中显得独具一格。柳宗元认为,孔子首先是一个现实的人,之所以获得圣人地位,是其主体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必然结果。柳宗元的这一观点在客观上质疑了自汉代谶纬之学以来加在孔子头上的神性光环。这一独特的孔子形象,是柳宗元在思想上具有异端色彩的具体表现,是其实证性的批判意识的直接产物。  相似文献   

18.
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一面镜子.本文从英汉委婉语的起源、社会价值取向和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搜神记>研究的讨论内容分为三方面:作者生平及思想研究,版本及流传研究、文本研究.该研究在1979年之后,转向多维观照和纵深透视的结合,并取得较大成绩.但综观百年研究成果,<搜神记>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许多重要问题如该书的性质、创作宗旨、体例、内涵、叙事特色、与谶纬神话的关系、对后世神怪小说的影响等,仍有待作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0.
现存纬书文献中保存了不少神仙资料,这些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神仙思想发展演变情形。纬书文献表明,西汉后期求仙人、仙药的成仙术逐渐为服食术所取代,服食对象极广,并且形成一定体系。方士杜撰司过之神,将善恶报应说改造为积善长生说;受到谶纬符应思想影响,符一变为天命符应,再变为道法、道术的象征。因此,谶纬神仙术可视为早期方仙术向道教神仙术演进的过渡桥梁,并对道教神仙术体系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