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新集群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新集群与创新型国家存在理论关联,创新型国家以创新集群为基础。我国培育创新集群具有可行性,当前,要营造我国创新集群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2.
企业是产业集群创新的微观主体,但集群企业的创新行为并不独立,受制于其他关联企业。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对集群内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创新行为选择的研究表明: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演化结果最终趋向于协同创新和都不创新两种稳定状态,这一过程中创新回报率的大小、创新投入的高低、协同效应的大小及不创新面临的损失等因素变动时会改变趋向于每种均衡状态的概率。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了集群内企业间合作的必然性,进而构建双人合作博弈模型,分析双方的效用函数并对基本模型变形整理后,得出双方企业应理性选择加大科技投入进行合作来最大化自身收益函数,加大专有性资金的投入比例以提高企业对技术的专有性水平,减少磨合成本以降低损失,从而促进集群企业间合作创新关系良性循环,使企业在利益分配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解构创新型产业集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经济的发展对产业集群的依赖性现在已越来越强,以浙江为例,全省已经形成超亿元的产业集群达300多个,集群内的企业约13万家,就业人数约600万,总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目前,传统的产业集群已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显得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博弈均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集群行动者之间非线性的、具有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过程。集群企业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网络竞合关系,实现集群租金收益的动态均衡。产业集群网络组织的协同绩效促进集群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公共政策应在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市场运行环境、创新网络、对等与信任机制和外部支撑体系方面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6.
创新型企业具有独特的企业性质,技术要素作为其主要资本,是创新型企业提升竞争优势、持续创造企业价值的重要因素,其资本所有者必然要求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技术要素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方式有多种形式,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理的分配制度,以激励技术要素所有者、增强企业持久发展所需的原动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企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一直是企业集群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最受重视和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集群的形成实质上是一个网络外部化的过程,而其形成过程本质上类似于有限理性下复制动态进化博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企业集群形成的进化博弈模型,由此得出企业集群形成的机理:当某个区位具有较强的网络外部化效应时,在其作用下,企业通过学习、调整和模仿会相继进入该区位,则该区位比较容易形成企业集群;如果某个区位具有较弱的网络外部化效应时,只有在区位已有的企业不设防下,随着进入区位的企业数量增加,或者依靠外部力量,特别是政府的政策作用,使得该区位的网络外部化效应增大时,该区位才能逐渐形成为企业集群。  相似文献   

8.
岳秀红 《科技信息》2010,(5):155-156
1企业创新的重要性及其内容1.1企业创新的重要性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于1954年在他的著作《管理实践》中写道:“由于企业的目的是顾客,所以企业有两个——也只有两个基本功能:创新和营销。”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德鲁克就已经把创新看作是企业的两个基本功能之一,可见创新对于企业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借鉴创新型产业集群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以潍坊市16个县市区区域创新体系、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为依托,构建集群创新力重要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对潍坊市31个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实证研究,探讨中小企业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规律。根据分析结论,从加强高水平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底蕴不断凝炼集群创新发展优势、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潍坊模式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构建创新型大学集群,促进创新型广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刚 《广东科技》2005,(10):81-83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过去25年,广东年均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3.4%。2004年,广东GDP达到16040亿元,占全国的1/9强。然而,我们的产业结构主要呈现出外向型、轻型和劳动密集犁峙征,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特性能促进创新成果扩散,但同时也可能降低集群成员的积极性,而引入技术许可进行合作创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考虑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引入了集群企业间距离和衰减系数,分析了距离和衰减系数对两个生产同质产品的寡头企业创新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即使在存在创新扩散的情况下,企业还是会选择创新以降低成本。进一步研究了合作创新时的最优决策,得到了在何种水平的技术许可费下总利润会达到合作创新时的情形,此时企业之间的距离越小,技术许可费用越高。  相似文献   

12.
文章借鉴国内外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成果,改造了代理人效率工资中的部分假设,增加了基于信任的“制度化收益”及“匹配收益”两个影响因素,完善了家族企业职业经理人三阶段信任博弈模型。研究表明,家族企业信任关系具有外部性,信任制度的合理设计并有效运用是保障职业经理人制度实施效率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溯源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分析集群网络集成、技术知识集成促进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机理。运用知识管理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研究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学习过程,进而探讨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4.
依据汽车产业的产品特性,建立了汽车制造企业的厂商选址博弈模型。并通过分析发现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集聚效应以及异质产品之间的替代系数是汽车产业集群形成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创新扩散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把新能源汽车进入市场的过程分为创新期、推广期、普及期3个阶段,采用博弈论和仿真模型对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过程进行分析,得到不同阶段竞争企业和创新企业的决策结果,为企业的现实运作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在不同阶段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程度对企业产量、收益、价格的影响,得到竞争企业应该在何时进入市场才会得到一个相对乐观的收益,以及随着竞争企业的增加,消费者的福利水平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金曦 《创新科技》2015,(7):48-50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是加速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社会资本的视角,将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分为两大类型——集群内部社会资本和集群外部社会资本。运用文献分析法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和社会资本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中山市古镇镇灯饰产业集群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对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有着不同的影响。在集群内部社会资本不变的情况下,集群外部社会资本的增加对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集群外部社会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创新能力随着集群内部社会成本的增加呈现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供应链系统中制造商与供应商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的不同策略选择.研究表明:企业采取绿色技术创新合作与双方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合作的投入产出比密切相关,当投入产出比在一定范围浮动时,制造商与供应商便会出现多种演化稳定均衡策略.引入政府的惩罚机制进行调控,对于投机取巧、搭便车的企业进行惩罚,迫使他们实施绿色技术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18.
以生态旅游产业链上下游主体的互动关系为视角,运用囚徒困境模型对主体在绿色技术创新进程中的创新策略选择进行了单次静态博弈和多次动态博弈分析,指出创新可能陷入"囚徒困境",并提出了规避困境的策略,即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和政策法规,增强和稳定创新收益预期;完善绿色技术在生态旅游市场的交易和成果转化机制,增加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收益;搭建信息共享和公共绿色技术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9.
以典型城市上海市和合肥市为例,运用6个住房消费指标来定量分析住房公积金购买经适房模式的优越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其优越性是可以降低消费者购房的总金额和每月的还贷额,减轻消费者还贷压力;其适用性是指该模式适合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后提出了提高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基数以及抑制经适房价格上涨趋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创新集群微观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聚焦上海杨浦环同济建筑设计产业集群,对其空间形态与集聚性进行了测度.同时着眼于集群内部空间结构分析,对创新集聚性随空间尺度与步长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索,并基于其影响因素从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对创新集群网络组织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创新集群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这来自于关联效应、知识溢出和其他外部经济所构成的向心力和地租及拥挤效应所产生的离心力两种力场综合交错作用的结果.集群中以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知识源所形成的"中心",通过知识和信息交流及制度模式创新与强化所形成的地方化特征,使企业在交通网结构约束下,依据产品性质、规模和技术复杂程度的地方化适宜性进行空间决策,是构成创新集群空间组织模式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