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研究体外反搏对不同情况下剪切应力参数的影响,对18条开胸犬实时测量颈主动脉,头臂干和胸主动脉等处的血流量,计算出各处剪切应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急性心肌缺血和体外反搏可以使剪切应力的平均值,变化范围和变化速率发生变化,即改变了剪切应力的脉动性。  相似文献   

2.
3.
药物、高压氧、体外反搏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药物、高压氧、体外反博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方法:将136例(150耳)突发性耳聋分为3组:(Ⅰ)药物组46例(51耳);(Ⅱ)高压氧加药物组42例(6耳);(Ⅲ)体外反搏加药物组48例(53耳)。结果:(1)3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41.18%、69.57%和67.92%。Ⅰ组与Ⅱ组或Ⅰ组与Ⅲ组比较,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Ⅱ组与Ⅲ组比较,部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体外反搏对血管壁剪切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刚性直管流动的数值计算方法 ,对实施体外反搏前后的小猪颈动脉血管流动状况及管壁剪切应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 ,体外反搏可以明显有效地改变血管壁剪切应力。  相似文献   

5.
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纤溶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20例冠心病患者体外反搏前后的纤溶状态,显示冠心病患者的血浆组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水平与血管壁释放t-PA能力均降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则活性升高。说明体外反搏能使冠心病患者纤溶状态得到改善,t-PA释放能力反搏后得到提高(P<0.05)。  相似文献   

6.
曹瑞萍 《山西科技》2014,(6):108-110
简述了体外反搏装置的开发背景及优势,介绍了体外反搏装置的系统原理及组成,详细说明了远程控制体外反搏装置计算机的软硬件设计。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体外反搏机理性研究的仿真模型。其中以动物实验数据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心肺部分模型使整个模型形成了自动闭合系统,自然满足质量守恒定律,从而克服了原有模型的非闭合性。这一模型合理地考虑了动脉和静脉在体外反搏压力作用下的塌陷现象,使其适应研究体外反搏的要求。初步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描述在体外反搏作用下的血液动力学状态.为研究体外反搏的血液动力学效果和作用机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9.
目的研究蒙古沙鼠脑底动脉的形态,为制作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年蒙古蒙古沙鼠30只,分别用铅丹混合液和乳胶混合液两种方法灌注,甲醛固定,铅丹组用X线机拍片观察.乳胶组用去骨暴露血管直接观察.分别观察蒙古沙鼠脑底动脉的构成及分支、分布情况.结果蒙古沙鼠的脑底动脉来自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是小脑上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之间未见任何交通支.结论蒙古沙鼠的脑底动脉无后交通动脉,没有完整的大脑动脉环.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为两个独立的供血系统.为制作全脑缺血的两血管阻塞模型提供了天然的条件,本文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和分析自制取栓导管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腔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9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腹部增强CT明确诊断,入院后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急诊使用自制取栓导管腔内取栓治疗,术后通过随访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7例(89.5%)患者腹痛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13例(68.4%)治愈,4例(21.1%)有效,2例患者因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自动出院、随访1周内死亡。结论自制取栓导管取栓技术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但具体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病程、栓塞部位、基础疾病等有关,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异常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8例冠状动脉异常患者中冠状动脉瘘5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例,冠状动脉瘤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瓣膜性心脏病1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例.右冠状动脉瘘均在心肺转流术下经心腔修补内瘘口或经扩张的冠状动脉修补外瘘口,或同时修补内、外瘘口;左冠状动脉-肺动脉瘘行瘘支动脉结扎术或在心肺转流术心脏不停跳下经肺动脉修补.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畸形,1例行左冠状动脉根部结扎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例行肺动脉内隧道术,冠状动脉瘤1例合并远端冠状动脉狭窄,切除冠状动脉瘤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合并的心脏疾病均同时治疗.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心脏杂音均消失,8例术后症状均缓解.结论手术治疗对于冠状动脉异常患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MDCTA研究正常人及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及距离的大小及其对十二指肠水平段的影响。[材料和方法]利用MDCTA,回顾性观察108例正常人和17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和十二指肠水平段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并进行对比。[结果]所有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MDCTA都展示了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对十二指肠水平段的"钳压",引起十二指肠梗阻。108例正常人中,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为46.3°±16.5°,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为14.3°±5.6°;正常人十二指肠水平段水平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间距为14.7±4.4mm,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为4.5±0.8mm,两组数据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MDCTA可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钳压"十二指肠水平段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又可准确显示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夹角及距离的减小,对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刚  杨立 《前沿科学》2011,5(4):30-36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DCTA影像特点并进行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MDCTA影像特点、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和随访结果,归纳影像类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根据影像表现分为四型:一型:假腔开放,可见出口入口(3例);二型:夹层范围较小,只见入口不见出口(3例);三型:夹层范围较大,只见入口不见出口,假腔内血栓形成,可见假腔入口处溃疡样改变(8例);四型:假腔扩大并腔内血栓形成压迫真腔,致真腔闭塞(1例)。除四型需行腔内治疗或外科手术外,其它类型均可经保守治疗趋于稳定,长期随访情况良好。[结论]MDCTA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的诊断、分型及随访观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适应症和手术方法,并报告54例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手术方法是在静脉和吸入复合全麻及常温下进行,54例患中采用胸部正中切口46例、左前外小切口6例、右前外小切口2例.单支病变8例,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42例,左主干病变4例.本组54例患总搭桥168支,平均搭桥3.17支,其中左乳内动脉搭桥43例,右乳内动脉搭桥2例,双乳内动脉搭桥9例,全动脉化搭桥17例,桡动脉搭桥7例,急诊搭桥2例,同时行左心室室壁瘤缝扎术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手术时间189min,平均带气管插管时间为术后5.5h,43例患(81%)未输血.无围术期心梗,术后患心绞痛症状均有缓解或消失.本结论是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行,手术适应症广,特别适合老年及心、肺、肾功能不全的患,并可减少手术创伤及体外循环的并发症,可减少输血或不输血,缩短在ICU的时间,降低医疗费用等.  相似文献   

15.
观察冠脉狭窄患者中心动脉波的变化,并探讨外周与中心动脉间的传递函数与冠脉狭窄的相关性.采集了9名冠脉狭窄患者支架手术前后的中心动脉与桡动脉脉搏波,分别建立手术前后的自回归传递函数数学模型,并将手术后的桡动脉波形分别用手术前后的传递函数模型重建中心动脉波形.提取两中心动脉波形的特征点并计算重建出的两中心动脉压的特征参数K,t,接着分别与术后实测中心动脉压的参数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冠状动脉狭窄对传递函数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在临床上的意义为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性患病时间内不能用通用传递函数重建中心动脉.  相似文献   

16.
加工工艺对医用心血管支架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设计了一种新结构的316L不锈钢心血管支架,采用激光切割和电化学抛光去除尖角的加工方法,通过3D细胞和小鼠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以及人体外周血的溶血实验,研究了加工工艺对该心血管支架生物相容性的影响.采用激光切割和电化学抛光工艺,获得了设计的支架形状并消除了支架边缘的尖角;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比表明,细胞的形状、数量相同,其活性和生长未受支架影响,支架没有引起溶血反应,加工工艺是合理的,没有产生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图像的冠状动脉自动分割的挑战在于冠状动脉结构复杂、前背景分布严重不平衡,分割时易受冠状静脉和其他组织的干扰.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的冠状动脉分割算法,第一阶段采用具有密集特征提取和残差特征修正能力的3D DRU-Net进行分割,保证分割的召回率;在第二阶段提出2D双编码多特征融合U-Net(2D DEMFU-Net)进行细分割,先对原始图像和第一阶段分割结果分别进行特征提取,再采用密集跳跃连接融合两个分支上的多层次语义特征,进一步提高分割准确性.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两阶段分割算法在CortArt2020数据集上的Dice相似系数、召回率和精确度分别优于3D U-Net网络3.83%,5.31%和2.23%.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 C)水平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5例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89例)及多支病变组(96例),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Cys C检测并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ys C水平的差异及Cys C与冠状动脉照影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1)多支病变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1.55±0.32)mg/L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1.28±0.20)mg/L(P<0.01)。(2)两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与冠脉造影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多支病变组r=0.78,P<0.01;单支病变组r=0.75,P<0.01)。结论 Cys C水平检测能预测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且随着Cys C水平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动脉高密度征的临床特点,评价脑动脉高密度征行静脉溶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入院前行头部CT发现脑动脉高密度征后且有神经缺失症状患者行静脉溶栓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其中采用尿激酶5例,阿普替酶(rt-PA)10例。结果 溶栓后复查CT、CTA及MRA造影随访7例,DSA造影随访4例,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4个月。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并未再次发生梗死或出血。结论 脑动脉高密度征行静脉溶栓可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