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磁理论的创立是科学史上的一次革命。电磁波从预言、发现到实际应用,经过了几代人接力赛式地努力。奥斯特是电磁理论的先驱,1820年他发表了著名的奥斯特实验,第一次揭示了电流能够产生磁场的物理现象。在此基础上,法拉弟于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不过,法拉弟是实验师,他船终未能把他的发现和见解精确地表达并升华到理论的高度。这个任务,后来历史性地落在麦克斯韦的肩上。1862年,年方31岁的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法拉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电磁理论。他认为,变化的磁场在任何空间都能产生电场,而变化的电场又在它  相似文献   

2.
1619年 行星运行法则 开普勒 行星轨道不是真圆,开普勒注意到它们描绘出的椭圆轨迹,得出新的行星运行法则。 1831年 电磁感应 法拉第 在闭环电路中移动磁石可产生电流。当时曾错以为是电流表的误动作,结果进一步研究导致了这一重大发现。 1900年 量子理论 普朗克 吸收所有电磁波的黑体所释放的热量只是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磁光晶体的特性出发 ,介绍了它在光纤通信领域内的应用 ,并提出了磁光晶体研究的动向和热点问题 ,主要是向高法拉弟旋转角、低温度系数、高磁光优值、低饱和磁场、高居里温度等方向发展 .器件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小型化、高灵敏度和稳定性等方面发展 .  相似文献   

4.
边峰 《科学之友》2005,(23):39-41
阿尔伯特·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圣雷莫市去世,身后留下了一份著名的遗嘱,这才有了最初的5项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5.
1980年12月初英国剑桥大学植物标本室助教Rita Ions,在该室小橱内发现了题为《来自南美洲的达尔文的植物》和《达尔文的南美洲植物》的两本笔记本。这两本有关英国皇家军舰比格尔号(1831~1836年)在远航中采集到的植物的笔记本已经遗失了一百多年了。它们的长期丢失已经为达尔文植物的鉴定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同时还妨碍了这次远航对植物学概貌的恰当认识。这两本笔记本原先在同意为它进行鉴定的剑桥植物学教授、达尔文的老师Henslow编辑中,可是由于其他任务,Henslow只鉴定了少数一部分,在十九世纪40年代初期,这一工作移交给了J.D  相似文献   

6.
曹龙 《科学通报》2019,64(23):2386-2389
<正>2018年12月12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刊登了"2018年度十大科学长篇专题报道:这一年最难忘的科学故事"(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748-5).Nature评选出2018年度最受欢迎的十大科学长篇专题报道:从首个遮挡太阳的实验,到传统中医的兴起,再到拯救消失的野生动物.其中,"遮挡太阳实验(sun-dimming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23~29日,第19届国际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19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in the Earth,即19EMIW)在北京成功举行.它是IUGG和IAGA所属的电磁委员会(I-2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地球电磁感应研究和应用领域最高层次的专业性学术会议,自1972年始每两年一届,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举行.本届会议实现了我国几代科学家在中国举办的夙愿.会议组委会由来自中国地震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相似文献   

8.
名词浅释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1)行星沿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2)对任一个行星说,行星到太阳中心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3)行星绕日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它的椭圆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麦克斯韦电磁场方程麦克斯韦是英国物理学家。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磁场变化可以产生电场的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惑应定律。他反对超距作用,认为任何作用的传递都必须经过某种物质媒介,电磁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电磁场来传递的。这样,就在近代科学史上首次引进了场的概念。在法拉第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图书什锦     
这是一部动物童话集,通过16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描写了人在对环境践踏中的自我迷失,剖析了动物性与人性,给人灵魂以启迪。全书充满了一种直通读者灵魂深处的悲悯情怀,同时也对文明的发展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弟弟弟外传 弟弟弟是一个聪明、调皮、爱玩爱闹的小男孩,他总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奇遇。在这本书中他遇到一只会变魔  相似文献   

10.
“磁体的磁极分布是由其几何形状所决定的”?有些物理参考书上讲:各种形状的磁性材料的磁极是由它们的几何形状所决定的,例如条形、环形、蹄形、柱形磁性材料的磁极都在它们距离较远的两端,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请看实验一:器材:非常规磁条、方磁塑片、方孔磁塑片。步骤:(1)将磁条的两端相互接触,将磁条两面相互接触。(2)将磁环两端面相互接触,将磁环两端侧面相互接触。结果:(1)N极与S极在磁条的两侧面上,如图(a)。(2)N极与S极在磁环侧面圆周的某一位置上。端面之间有可能有相互作用,如图(b),也有可能无相互作用。结论:磁极分布与磁体的几何…  相似文献   

11.
1820年7月21日,天气酷热,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所学院里,物理教授奥斯特大汗淋漓地在讲课,快要下课时,教授灵机一动,做了一个电学的实验,偶然发现:一条导线通电时,导线附近平行放置的指南针会摆动起来,好像有个看不见的手指在拨动它一样。这个举世闻名的电磁感应实验,揭示了电流可以产生磁的秘密。这个发现立刻引起了整个物理界的轰动,许多科学家纷纷转向电磁关系的研究,其中一位青年也因此写下要“将磁转化为电”的誓言。这就是设计并制造出世界第一台发电机的法拉第。  相似文献   

12.
远古翔兽     
2006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孟津同该所的胡耀明、王元青、汪筱林和李传夔撰写的文章--《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一滑翔的哺乳动物》,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自然》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文章报道了发现于内蒙古宁城道虎沟中生代地层中的一件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3.
藏南沉错沉积物水蚤残体组合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活塞取样器在藏南沉错获取了连续的沉积岩芯, 选择顶部的117 cm岩芯段进行水蚤(Cladocera)残体分析. 根据水蚤的种类、数量和生态习性, 从下到上可以将岩芯中水蚤组合划分为5个带: CL0组合(117~101 cm)没有发现水蚤; CL1组合(101~77 cm, 约公元1407~1533年)出现钻孔中的全部9种水蚤, 并达到序列中的最高含量, 反映了在温暖的沉积环境中有大量的外来冷水注入和有机质输入, 湖泊宽浅适宜大型水生植物的生长; CL2组合(77~29 cm, 约公元1533~1831年)的水蚤数量和种类大大下降, 只有为数不多、环境适应性较强的Chydorus sphaericus经常存在, 说明了当时的沉积环境非常恶劣; CL3组合(29~10 cm, 约公元1831~1941年)的优势水蚤种类与CL1 组合接近, 但丰度下降, 特别是喜有机碎屑环境的水蚤数量大大降低, 反映了环境有利的条件下, 流域地表的植被发育仍然较差; CL4组合(10~0 cm, 约公元1941年到现在)除没有发现浮游型水蚤外, 其他7种水蚤均可见到, 稳定的湖泊水温使广温型的水蚤种与窄温型的浅水种相比, 已经失去竞争优势. 该孔水蚤组合反映的环境变化得到其平行孔的介形类组合、环境磁学与相关参数以及硅藻-盐度转换函数研究结果的支持, 反映了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中的水蚤组合对沉积环境的敏感性和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可以把地球磁场视为位于地球中心的某一磁铁所产生的磁场。现在的地球磁场,相当于N极在地理南极方向而S极在地理北极方向的磁铁的磁场。但是,一追溯到70万年以前时,地球磁极却是倒转的,即N极为北极方向,S极为南极方向。象这样的地球磁极倒转,从古代起便一直以若干十万年的间隔而反复变化着。根据对陆上的岩石和海底堆积物的磁化测定以及对海洋地壳的地磁条纹的观测,地球磁极倒转的历史即使追溯到几亿年  相似文献   

15.
苏然 《世界科学》2014,(10):50-54
<正>火山喷发、石油泄漏和细菌爆发都是政府科学顾问的职责范畴,并且让他们备受考验。作为一名种群生物学家,约翰·贝丁顿(John Beddington)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捕鱼业,而不是担忧火山喷发问题。但是,2010年4月,时任英国政府首席科学顾问的贝丁顿发现自己不仅要搞清楚艾雅法拉的发音,还必须弄清楚如何应对冰岛的这次火山喷发。2010年4月14日,在短短数小时内,艾雅法拉火山从它以前的状态——风景如画地喷出熔  相似文献   

16.
边峰 《科学之友》2005,(12):39-41
阿尔伯特·诺贝尔于1896年12月10日在意大利北部的圣雷莫市去世,身后留下了一份著名的遗嘱,这才有了最初的5项诺贝尔奖。事实上,诺贝尔的遗嘱有好几个版本。1889年11月11日,他给一位朋友写信时首次提到了遗嘱问题:“我的一位老侍者总在问,我死后他是否能得到什么。但他哪里知道  相似文献   

17.
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磁石,并且认识了磁石的吸铁性和指极性,运用指极性发明了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现在,我们把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作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作磁体。一个磁体具有两个磁极,N极、S极。磁极间存在着“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李志伟  郝天珧  徐亚 《科学通报》2011,56(12):962-970
上地幔顶部是地壳和岩石圈地幔能量传递和物质交换的关键区域, 华北克拉通破坏与岩石圈减薄在空间分布和破坏机制上的差异势必会造成克拉通不同区域在岩石圈地幔顶部地震波速度的不同. 使用华北及周边地区固定地震台站记录的Pn 波到时数据, 采用台站间Pn 波到时差成像方法, 反演得到了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地区上地幔顶部Pn 波速度结构. 结果显示: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部和西部块体上地幔顶部表现出明显不同的速度异常结构, 暗示着克拉通不同块体岩石圈在古生代以来可能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和深部动力学过程, 并在现今上地幔顶部留下作用的痕迹. 华北克拉通东部块体渤海湾盆地地区上地幔顶部的明显高速异常可能代表了太古代岩石圈地幔的残留; 郯庐断裂带和渤海海域上地幔顶部的低速异常可能归因于岩石圈的强烈减薄和软流圈热物质的上涌; 而燕山地区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拆沉后形成的新生岩石圈地幔可能是这里上地幔顶部低速异常的原因. 华北克拉通中部块体的太行山一带上地幔顶部显示为显著的低速异常, 这一低速异常特征一直延伸到鄂尔多斯地块北缘的银川-河套裂陷和阴山造山带, 可能与软流圈热物质沿克拉通西部块体周缘岩石圈构造薄弱带上涌有关, 上涌形成的岩浆底侵或热侵蚀作用造成了岩石圈的减薄, 并显著降低了上地幔顶部的速度. 华北克拉通西部块体上地幔顶部为明显的高速异常, 反映出尚未破坏的太古代克拉通古老岩石圈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正2015年12月17日,著名科技期刊Nature杂志评选出了2015年度十大人物.这10位入选的科学家分别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研究领域涵盖了天文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地理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他们在纳米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气候变化、基因编辑技术等方面的杰出工作对他们所在的科学领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份榜单中,我国中山大学的青年科学家黄军就副教授的名字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强烈关注.今年35岁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将无根据的忧虑比喻为“杞人忧天”。“天”怎能塌下来呢?科学研究也表明,杞国人所忧的天文学上的“天”是不会塌的。但如今.人们所说的与人类休戚相关、弥漫于地球周围多和气体组成的、在太空中观看犹如地球纱巾似的大气圈,即空气构成的“天”,却有“塌”下来的隐患,甚至正发生着令人类化心忡忡的仅次于“塌”下来的可怕危机呢!“天”已变矮最近英同科学家发现,大气层顶部距地面的高度自1958年以来,已经降低了8045米。他们是在分析了过去40年中向大气层顶部电离层发送并接收无线电反射波的实验记录之后,发现这一现象的;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