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南酸性低磷土壤中大豆根瘤菌高效株系的发现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凤娴  曹桂芹  王秀荣  赵静  严小龙  廖红 《科学通报》2008,53(23):2903-2910
在大豆栽培历史不同的酸性缺磷土壤上, 从磷效率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系的根瘤中分离纯化出12株根瘤菌菌株. 16S rDNA测序分析结果表明, 分离纯化出的12株根瘤菌菌株为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属的慢生根瘤菌菌株, 与对照大豆慢生型根瘤菌(Bradyrhizboium japonicum) USDA110菌株相比, 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 选取其中固氮酶活性最高的3株根瘤菌株系混合制成的根瘤菌菌剂, 在华南地区典型的酸性缺磷土壤上进行田间实验, 结果表明, 不接种根瘤菌, 3个供试大豆品系完全不能结瘤; 接种根瘤菌后, 供试大豆品系的结瘤率为100%, 不仅能形成较多根瘤, 而且能显著提高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 改善植株氮、磷营养状况. 其中, 大豆品种华春3号的地上部干重、氮和磷含量分别比不接种提高了154.3%, 152.4%和163.2%. 研究结果表明, 本研究在华南酸性缺磷土壤中发现了土著的高效根瘤菌株系, 这些株系具有宿主范围广、高效结瘤、固氮效率高和耐酸、耐低磷的特点, 对华南地区酸性缺磷土壤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土壤环境、宿主类型是筛选高效根瘤菌株系需考虑的关键因素, 综合选择不同酸度范围土壤、不同磷效率大豆品种可提高获得高效根瘤菌株系的几率; 增加氮营养、促进根系生长是酸性缺磷土壤上接种高效根瘤菌增加大豆磷吸收的可能机理; 在酸性缺磷土壤上接种高效根瘤菌, 能显著促进大豆生长、改善大豆氮、磷营养状况, 是提高该地区大豆种植水平、发展大豆生产的有效途径. 因此, 在实际生产中大力推广豆科作物接种高效根瘤菌技术具有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俞志明  宋秀贤 《科学通报》2002,47(20):1596-1599
2001年12月份在我国胶州湾东北部沉积物中检测出磷化物的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基质结合态磷化氢,并对其含量、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发现其浓度随沉积物取样深度和站位的不同而变化,通常底层沉积物磷化氢含量高于表层沉积物,PH3最高浓度可达685ng/kg(干重),远远高于目前文献所报道的在湖泊、稻田、垃圾场等陆源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浓度。相关分析表明,该磷化氢浓度与沉积物无机磷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与沉积物底层有机磷浓度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R^2达0.83,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化氢主要来源于厌氧环境下的有机磷化合物分解,其含量与有机磷浓度和厌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 当周围环境中磷缺乏时, 植物往往通过扩大根系范围来增加对土壤中磷的吸收, 同时调节一些生化代谢途径, 增加磷酸酶、有机酸等物质的分泌从而活化土壤中固定的难溶性磷. 本研究利用水稻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对水稻中早18分别在正常营养条件和低磷胁迫处理条件下6, 24, 72 h 3个时间点的根部和地上部材料进行基因表达谱分析. 研究结果共鉴定出低磷胁迫差异表达基因1207个, 其中根部差异表达基因795个, 地上部差异表达基因450个, 根部和地上部共同出现的差异表达基因38个. 功能分析表明, 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包括了代谢调节离子转运、信号传导、转录调节、和逆境应答等方面的基因. 同时发现水稻在低磷胁迫后大量转座子基因在转录水平上发生了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植物磷代谢调控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干旱和半干旱区土壤碳酸钙会降低土壤磷的有效性, 进而影响植物生长, 土壤碳酸钙/有效磷(钙磷比)化学计量特征会不会影响植物密度, 这有待于研究证实. 本研究对干旱和半干旱区4 个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群落做了调查, 进行了正交盆栽实验, 探讨了土壤钙磷比与植物密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土壤钙磷比化学计量特征对油蒿生长的影响不低于土壤碳酸钙和有效磷, 土壤钙磷比对油蒿密度的影响与气候带及土壤钙磷比增加的类型和量级有关. 当土壤钙磷比量级相同且小于2.5 时, 随土壤钙磷比的增加, 半干旱区油蒿密度逐渐增大, 而干旱区油蒿密度则逐渐减少. 在半干旱区, 当土壤钙磷比量级不变、土壤碳酸钙增幅大于有效磷增幅时, 随土壤钙磷比的增加, 油蒿密度也逐渐增大, 土壤钙磷比与油蒿密度间关系不发生变化.在干旱区, 当土壤钙磷比量级增大、土壤碳酸钙显著增加而有效磷显著减少时, 随土壤钙磷比的增加, 油蒿密度逐渐增大, 土壤钙磷比与油蒿密度间关系发生改变. 因此, 干旱、半干旱区土壤钙磷比化学计量特征不同的变化类型和变化量级是影响油蒿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河流沉积物中磷的结合状态及其环境地球化学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翁焕新 《科学通报》1993,38(13):1219-1219
河流沉积物中的磷主要来自上覆水体中颗粒的沉降和吸附作用,在沉积过程中,磷可以与水体中,如 Fe,ca,Al 等离子相结合,并以不同的结合状态存在于沉积物中.沉积物中不同结合状态的磷主要包括无机磷:Fe-P,ca-P,Al-P 和固着态 Fe-P 和 Al-P,其中 Fe-P,Ca-P和 Al-P 是由表面键相结合的,因此是不稳定的,可溶的;固着态 Fe-P 和 Al-P 是由类似于晶格键相结合的,因此是稳定的,以及有机磷.沉积物中不同结合态磷的含量水平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除磷技术,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除磷新技术,可以有效地替代传统的除磷技术,并且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文章以此为切入点,简单介绍了人工湿地的涵义和分类,详细阐述了人工湿地现有的除磷技术及其影响,并分析了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实验研究,在原有好氧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好氧、缺氧、厌氧处理的实验,掌握生物处理工艺除磷脱氮的参数和效果,为污水厂除磷脱氮的改造及运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豆磷效率应用核心种质的根构型性状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应用GIS方法构建了大豆磷效率的应用核心种质, 并对大豆种质的重要根系性状根构型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对比分析, 结果揭示了大豆根构型与磷效率的关系及其可能的进化规律. 研究发现: (ⅰ) 大豆根构型与磷效率密切相关. 浅根型大豆根系具有合理的三维空间分布, 有利于大豆对耕层土壤磷的吸收, 从而显著提高了大豆的磷效率和产量; (ⅱ) 大豆地上部株型、根构型和磷效率具有协同进化的趋势, 直立型的栽培大豆一般具有浅根根构型和较高的磷效率, 蔓生型的野生大豆一般具有深根根构型和较低的磷效率, 半野生型大豆的根构型和磷效率介于两者之间; (ⅲ) 磷有效性对根构型具有调节作用, 在土壤表层施磷条件下, 大豆根系普遍变浅, 说明根构型和磷效率的协同进化可能是由于长期耕作施肥的结果. 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改良大豆根系性状、提高大豆磷效率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磷溶液浓度与针铁矿表面吸附磷的化学状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刘凡 《科学通报》1994,39(21):1996-1996
磷是植物生长的三要素之一,铁、铝氧化物对磷的固定是可变电荷土壤中磷有效性低的主要原因.对有关机理的研究限于从平衡吸附、追加吸附和解吸等常规的化学分析,结合氧化铁表面羟基类型和测定电荷量进行,认为磷酸盐的浓度影响着铁、铝氧化物对磷吸附的牢固程度及其结合方式,高浓度时,氧化铁与磷形成单核(基)配合物,易于解吸;低浓度时,则形成双核(基)配合物,难以解吸.但就不同浓度磷酸根在铁、铝氧化物表面化学状态的直接  相似文献   

10.
江西雅山花岗岩长石中磷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雅山富氟高磷花岗岩长石中P2O5测定结果为最高值0.93%,最高平均值0.655,一般为0.10%-0.35%;分配系数DP「Ab/Kf」值除个别外,均大于1(1.13-28.9),表明磷主要以PAlSi-2替换方式相对于钾长石择优进入钠长石结构中。  相似文献   

11.
郭红超  丁奎岭  戴立信 《科学通报》2004,49(16):1575-1588
在过去近30年的研究工作中, 发展手性双磷配体主导了不对称催化氢化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 手性单磷配体特别是手性亚磷酸酯和亚磷酰胺类单磷配体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 其特点是这些单齿磷配体的合成比较简单, 原料价格低廉, 同时在烯烃的不对称氢化中具有高催化活性和高对映选择性, 其催化效率和对映选择性可以与目前最好的双膦手性配体形成的催化剂相媲美, 因此单齿亚磷酸酯、氨基亚磷酸酯类配体在工业化中有很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从概念上也突破了传统的只有手性双齿磷配体容易获得高对映选择性的观念. 因此,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本文简要回顾了不对称催化氢化研究中手性磷配体的发展过程,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单齿磷配体的合成及其在不对称催化氢化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海洋沉积物中铁-磷积累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揭示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柱状样中铁、磷和碳酸钙等的赋存特征, 结合现代表层海水中磷与水温、溶解氧的关系, 讨论了海洋沉积物中铁-磷积累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结果表明, 沉积磷与碳酸钙的含量随深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 而沉积铁与碳酸钙的含量变化基本一致, 这与冰期时表层海水温度降低而二氧化碳含量增高, 使部分陆源磷溶入海水刺激了海洋初级生产力, 从而导致生源碳酸钙在沉积物中积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有关, 也与海水中来自大气和海洋植物光合作用的氧, 促使铁的氧化而加速沉淀到沉积物中有关. 沉积物柱状样中可溶性铁和磷结合态(Fe-P)的含量变化, 能够敏感地反映来自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表明了沉积物中铁和磷结合态的积累特征与赋存状况, 对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壤磷素形态及分级方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前人研究磷的分级方法及成果,分析了传统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的局限性,指出了其研究结果在评价磷素肥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磷耦合胁迫下植物磷吸收的理想根构型: 模拟与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廖红  戈振扬  严小龙 《科学通报》2001,46(8):641-646
在水磷耦合胁迫条件下,植物根构型可能与植物的磷吸收效率密切相关,阐明植物根构型与磷吸收效率的关系,可为提高和改良作物的磷吸收效率提供依据,通过计算机模拟结合控制条件的生物试验,定量描述植物根构型对磷吸收效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一个在水磷耦合胁迫情况下磷高效吸收的理想根构型,结果表明,在特定土壤水分条件下,以菜豆为代表的直根系植物磷高效吸收理想根构型为基根变浅,主振加深,形成浅层基根吸磷,深扎主根吸水的“伞状”构型;而以旱种水稻为代表的须根系植物的理想构型为不定根及次生侧根适当分散,均匀分布,形成多数根瘤在表层吸磷,少数根扎到深处吸水 的“须状”构型。  相似文献   

15.
郝晨光 《科学之友》2010,(1):169-171
文章通过对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生物除磷脱氮工艺的实验研究,在原有好氧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好氧、缺氧、厌氧处理的实验,掌握生物处理工艺除磷脱氮的参数和效果,为污水厂除磷脱氮的改造及运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综述了前人研究磷的分级方法及成果,分析了传统土壤磷素分级方法的局限性.指出了其研究结果在评价磷素肥力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冯健男  黄旭日 《科学通报》1997,42(21):2293-2295
Martin在300K从红磷淬火蒸汽中观测到磷原子簇正离子P_n~ (n≤24)的质谱峰;Huang等人利用XeCl激光束烧蚀红磷测得磷原子簇P_m(m≤35)的飞行质谱。Marco等人利用TURBOMOLE程序,在SVP基组下利用Hartree-Fock及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偶数磷原子簇的各种几何结构和相应的电子结构,但没有涉及系统研究棱柱状的几何结构。具有正n棱柱结构的电子结构通过理论计算已经得到。  相似文献   

18.
硫磷铝锶矿的焙烧过程和热解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励生 《科学通报》1995,40(19):1767-1767
我国四川拥有储量丰富的硫磷铝锶矿,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磷酸铝型矿床之一,并且是下层巨大磷块岩矿床的直接顶板.开采磷块岩矿床必须首先解决顶板硫磷铝锶矿的利用,否则将造成磷矿资源的巨大浪费并给环境带来污染.但由于该硫磷铝锶矿品位低、杂质含量高,加工难度大,过去长期研究未获有效结果.为充分利用我国这种特有的低品位磷矿资源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此基础上已开拓出一条有效的技术路线,经过简单加工可制得含枸溶磷20%的磷酸铝型肥料,达到国家热法磷肥优级品等级.并且它是缓效肥料,可用于粮食作物以及草原牧草,对农业、畜牧业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乌力吉  李响  赵萌莉  白永飞 《科学通报》2020,65(23):2469-2482
放牧是全球范围内草地生态系统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利用方式.磷(P)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同时也是草地初级生产力的关键限制性养分元素,广泛参与植物的光合、呼吸等重要代谢过程.放牧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草地植物和土壤各组分的P含量和P库,进而通过正负两种反馈影响生态系统的P循环.目前,国内外有关放牧对草地P循环的影响机制,特别是P循环的生物学过程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总结了有关放牧对植物和土壤各组分P含量及P库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对该领域的几个重要研究方向和亟待回答的科学问题进行了展望.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包括:(1)土壤微生物量P组成沿不同放牧强度的变化,以及放牧对土壤微生物P源和汇的影响机制;(2)放牧如何影响土壤磷酸酶的活性(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三磷酸单酯水解酶等)进而调控土壤中P的矿化过程;(3)放牧如何调控P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中的转化过程;(4)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的手段,揭示土壤微生物在P循环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以及放牧如何影响植物和根际微生物,进而调控生态系统P循环;(5)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植物多样性、菌根真菌多样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植物对P...  相似文献   

20.
陈素珍 《科学通报》1993,38(1):80-80
近来许多研究认为血管紧张素II(AII)在中枢神经系统(CNS)起着神经介质或调质的作用,在大鼠脑和脊髓均有AII及其受体的分布。已知在外周,血管紧张素II通过磷酯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系统起作用,但AII在中枢的作用与磷酯酰肌醇系统的关系尚无统一认识,尤其AII在脊髓中的作用机理很少涉及。本文利用原代培养的神经细胞,研究了AII对大鼠脊髓神经细胞磷酯酰肌醇转化的影响和AII阻断剂沙拉新(saralasin)对上述效应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